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mltt7892023-01-01 03:30:47

布依族是西南地區一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作為一個生長在黔中土語區傳統布依族世代摩公(專門從事布依族摩經唱誦的經師先生)家庭的人,我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所見所聞簡要敘述布依族的“過年”習俗。

“臘八”祭祀土地神。這個祭祀活動一般由寨老牽頭,每家每戶集資參與,就近請摩公主持祭祀儀式。其大概意思是拜祭土地神靈:我們村(寨)種您的土地,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家家五穀豐登、牛羊成群、雞鴨滿圈,非常感謝您的庇佑,眼看新年要到了,我們全村(寨)來給您修繕廟宇,清掃衛生,還給您送來豬頭、雄雞、米酒、香燭、紙錢,敬望笑納,同時祈求您明年繼續庇佑我們整個村寨無災無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祭祀土地神以後,整個村寨的“年味”便漸漸濃起來。女人們開始做豆豉、釀甜酒……男人們則給小牛鑽牛鼻、穿鼻圈、教耕地。

臘月廿三“送灶神”。每年臘月廿三日祭灶、送灶王神(有的是廿四),在布依族地區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習俗。布依族習俗裡,灶王是負責管理人間煙火的神,被視作一家的保護神而倍受尊崇。灶王龕大都設在“灶上”,以表明灶王爺的地位非常之崇高。

臘月廿三日這天夜晚,灶王爺按慣例要上天“述職”,並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再根據灶王爺的彙報,賜予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換句話說,對一家人來說,新的一年裡是吉是兇、是禍是福,灶王爺的彙報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送灶王”儀式不容小覷。

臘月廿五“殺年豬”。殺年豬是一年中盼望已久的最喜慶的日子,也是布依村寨最忙碌、最鬧熱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意味著人人都可以放開肚皮大塊吃肉直到“吃飽”了。

布依族“殺年豬”很有講究。一是挑選吉日:殺單不殺雙。一般約定俗成的大日子是臘月廿五,也可以選在臘月廿一或臘月廿三。二是挑選屠夫:在布依族村寨裡,要能幹又命好的人(有兒有女並且兒女都有出息的人)才能夠動手殺年豬,這樣不僅寓意來年餵豬順利,而且主家也想討個好彩頭。三是殺豬忌日:即逢著生肖豬那一天或逢著家中主要勞動力的生肖那一天,是單日子、大日子也不能殺豬。

殺好年豬的主家都會熱情邀請隔壁鄰居和家族以及親朋好友前來“吃庖湯”(殺豬飯),共同舉杯慶祝一年的喜悅,並祝福大家來年繼續殺大豬、發大財,滿屋瞬間洋溢著一年辛苦後滿足的碰杯聲、划拳聲、歡笑聲。

臘月廿六“刷陽春”。“陽春”指瓦簷、樓口上的珠網、灰塵,也有“陽春三月”之意。“刷陽春”明是徹徹底底大掃除,暗含“把昨年的舊塵清掃出去乾乾淨淨迎來嶄新的一年”的意思。

“刷陽春”這天全家一齊動手,凡是能搬動的東西,或者由於禁忌而沒有搬動過的東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櫃衣物,全部挪位,有的搬到院子裡,有的移到屋中間。全家人掃的掃,抹的抹,把幾間房屋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徹底清掃乾淨,將桌椅板凳、鍋碗盆瓢擺放整齊,煥然一新,預示著一家人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臘月廿七捏“血豆腐”。“血豆腐”是布依人家的一種美食,用新做的豆腐混合成塊豬血,再加一些相應佐料揉搓捏團而成。

做豆腐費工費時、程式複雜,鄰里間一般都器具互借、互相搭手,一邊說笑一邊幹活,增添了節前的不少喜慶氣氛。

豆腐做好後,割成塊,一塊一塊放進乾淨的盆裡,倒入適量成塊豬血,加些鹽和花椒之類的佐料不停攪拌揉搓,揉搓均勻後再用雙手捧捏,捏緊成團,然後用青菜葉包好放在燻臘肉的炕上燻幹即可。

除夕請神靈“安香火”。“安香火”又稱“安家神”,一般是在除夕那天的下午進行。“安香火”前,先把舊“神榜”撕掉,換上新“神榜”,擺設香案、準備公雞,由摩公在堂屋設壇殺雞恭請恭迎天地神祇、一脈先祖神靈回龕就位,享用“過年”供祭,同時庇佑主家年年清吉,老少咸亨、六畜興旺、四季平安。

除夕夜“守歲”。除夕夜不能串門擺家,要把自己家的火塘燒得旺旺的,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火塘或火爐旁閒聊,總結一年的得失,找出來年努力的方向,還必須適時給神龕上的香爐和燭臺換香、換燭。“香爐不斷千年火”,就是說除夕夜神龕上的香燭不能斷,火塘、火爐裡的火也不能熄,討“代代兒孫滿堂、輩輩香火不斷”的好彩,這叫“守歲”。“守歲”有兩層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期望和祝願自己的父母和仍然健在的爺爺奶奶等家人永遠健康、長壽。

正月初一“買水”。“買水”就是去經常取水的地方祭拜龍王爺,給龍王爺燒香、燒紙錢,感謝龍王爺的恩賜。同時希望龍王爺一如既往的關心我們、眷顧我們,賜予我們年年風調雨順、不澇不旱,保護我們年年豐產豐收。

正月初三“票包”。“票包”是布依語,票是打發、打發禮品,包是公、祖公,泛指祖先。“票包”連起來講就是拿臘肉、糯米粑等禮品打發老祖宗的意思。

正月初三晚上,各家各戶都會另做一桌席擺到堂屋中間的供桌上,再一次恭請列祖列宗前來赴宴,並告知一年一度的“過年”已經結束,望列祖列宗時時護佑後世子孫平平安安、空手出門、抱財回家。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鳳年臺2023-01-01 04:53:55

布依族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幾戶或幾十戶為一寨,也有上百戶至幾百戶的。住房有“幹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婚禮,新郎家在石板街上當眾打起了年糕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使用者71477172460902023-01-01 03:23:00

一、居住

布依族住地的選擇多重於水源,多選擇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的平壩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帶建房立寨。布依族房屋建築,從形式看,有全樓、半邊樓、半截樓。房子的大小是論柱頭來算,有三個頭、五個頭、七個頭、九個頭、十一個頭和十三個頭的,這些都是根據住房的需要和經濟狀況來定。

二、婚姻

望漠縣布依族婚姻,解放後,根據國家婚姻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宗族、同姓氏不通婚。自由戀愛、自由結婚是布依族的婚姻傳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也須有媒人說合,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方能結婚。自由擇偶,男女相悅後,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要跑“三回九轉”,但這與“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截然不同。這只不過是婚姻過程的一種形式,媒人在其中只起個“轉彎”的作用。一般說來,望謨縣布依族婚姻要經過請媒、訂婚、認親、拜年、請庚酒、擇吉日良辰、結婚等程式。

三、喪葬

布依族的喪棄,既肅穆又繁項。從壽終到安葬,要經過報喪、沐浴、敬永別酒、移床下席、人殮、堂祭、贊禮、煮倒頭飯、繞棺、吃永別飯、點主、奠別、發喪、土葬、安家神等程式。

四、服飾

布依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藝術。布依族婦女勤勞智慧,心靈手巧,在經濟落後的時代,從種植、紡織到印染製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布依族的服飾,古樸典雅,簡潔端莊。在色彩上,一般外穿青、藍二色,內襯白色。

男子的服裝:一是對襟短衫,多為夏、秋兩個季節或勞動時所穿;二是斜扣長衫,多為天氣較冷時或走親訪作客時的男“禮服”;老年人穿的長衫,多數人喜歡掛腰帶。男子頭部,多數裹花格頭帕。男子下身,穿大襠肥口褲子。

女子服裝:一是短衣長袖,拴繡花圍腰腰,頭裹蠟染青布花帕,帕內盤辮,腳穿大口長褲;二是穿半襟大袖長衣,衣長至膝,袖口褲腳繡花邊;三是交通沿線或城鎮附近村寨的人服飾已有所改變,穿現代服裝了。

五、織布

過去,布依族都是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基本上每個村寨都有彈花機、扎棉機,大多數人家戶都有蠟染缸、紡織機、織布機等裝置。布依族染布用的原料是藍靛,大都是自種,自己加工,也有到市場購買的藍靛,藍靛是一種草木植物,也叫蓼靛。布依族土花布全部用手工操作,工藝精細,圖案素雅,造型別致。花型有印條、格子、斜紋、梅花、桂花、蘭花等圖案,藍白色調分明,線條均勻,立體感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保不住我的塔2023-01-01 03:00:51

1、節日。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2、婚俗。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

3、喪葬。布依族喪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壘墳。清代中葉後才逐漸壘墳、立碑。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舅家和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的“布摩”擇定吉日,舉辦喪事。

4、禁忌。大年初一,不開箱櫃,不掃地,不梳頭,不曬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動土,正月十五不動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