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布衣卿相11232021-06-17 13:10:32

在這裡,我要唱個反調,中國古代根本沒有“八百里加急”,最緊急的情況就是“六百里加急”,因為古代以馬匹為腳力的情況下,日行八百里是不可能實現的。“八百里加急”的說法是受了電視和小說的影響給人造成的誤解。

現在人常說,“八百里加急”起始於安史之亂爆發之時。從范陽到長安,三千里路程,玄宗於動亂爆發的第六天得到資訊,也就是說其實一天跑五六百里的路程,可以推斷,當時使用的其實是最為緊急的“六百里加急”。

到了明清時期,對速度的要求更為明確。重要且緊急的朝廷檔案,加蓋兵部印鑑,按照“三百里加急”或“四百里加急”,每天須在何時到達某地的驛站,都有明確規定,驛使不能有任何馬虎,稍有耽擱就會受處分。尤其是“六百里加急”,更是要換馬不換人,一路高喊著到達目的地,路上吃飯休息都是爭分奪秒,就怕不能按時送達資訊導致腦袋搬家。一般執行一次六百里加急,驛使真的要脫層皮。

在清代,很少使用六百里加急,一旦使用,那絕對是國家要事。地方上給朝廷送六百里加急的檔案,不外乎兩件事,一是疆土的陷落或收復,二是封疆大吏的出缺。如施琅攻下臺灣、南京被太平軍佔領及後來的曾老九打下天京,都是用六百里加急給朝廷奏報資訊。1872年正值同光中興,滿清政府重用漢族大臣,先後平底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又和列強保持了暫時的和平關係,國內的洋務運動又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此時,慈禧突然收到江寧發來的六百里加急,沒開啟就已經近乎情緒失控,不用猜就知道,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出缺了。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歷史轉身2021-05-13 22:05:45

趁慈禧生病,同治皇帝給山東巡撫丁寶楨下了一道“八百里加急”,誅殺了安德海,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使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人們長途趕路,要麼坐車(馬車、驢車),要麼騎馬,要麼乘船,要麼走路。無論哪一種方式,速度都很慢。富貴人家,當然可以選擇騎馬,但是騎馬對身體的消耗很大,富家子弟吃不了這個苦,所以他們更願意坐馬車。然而,馬車很慢,比走路快不到哪兒去。尋常人家,更多的是選擇走路。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八百里加急

在古代,人們長途趕路的速度有多快呢?我們舉兩個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的例子。

道光十七年12月初,左宗棠從湖南出發,第三次進京參加第二年春天的會試。這一次他僱了一個書童,在漢口遇到了同樣是去參加會試的歐陽兆熊,倆人便一塊趕路。道光十八年2月左宗棠和歐陽兆熊到達京城。從湖南到北京,用時不到三個月。

光緒十四年12月20日,丁治棠從四川出發,進京參加第二年春天的會試。他先是坐船到重慶,然後再坐船順流而下抵達上海,再輾轉到天津港,於光緒十五年的二月初七到達北京。從四川到北京,用時一個半月。值得注意的是,丁治棠是坐船去的,大部分路程都是沿長江順流而下,所以速度比走陸路要快得多。

從長沙到北京直線距離大概1350公里,換算成裡,是2700裡。但是實際路線肯定要長於2700裡,我們按3500裡來算。左宗棠用時不到三個月,我們按80天算。那麼他趕路的速度大概是每天44裡。

而八百里加急,一天要走八百里,其速度是古代人平常趕路的18倍。

八百里加急有多難

天寶十四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在范陽起兵。軍情十萬火急,地方官員馬上用“六百里加急”給遠在長安的唐玄宗上報訊息。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八百里加急

送信的人快馬加鞭,一路飛馳,中途換馬不換人,吃喝全在馬上,終於在第六天趕到了長安城。范陽到長安,兩地相距三千里,在“六百里加急”的死命要求下才跑出五百里的平均速度。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八百里加急”呢?一是唐朝只有“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最快只有“六百里加急”;二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根本達不到“八百里加急”的速度。

別說唐朝沒有,到了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朝也沒有“八百里加急”。根據《夢溪筆談》記載,宋朝的最快的急遞日行四百里,只有打仗的時候才能使用。熙寧年間又增加了金字牌,日行五百里。當年秦檜一天之內給岳飛下了十二道金牌,說的就是這個金字牌。

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的時間裡,趕路的速度最快只能達到六百里。這六百里的速度,是靠一個驛站換一匹馬,把馬跑死、把人累死換來的。所以,除非十萬火急,一般是不會用“六百里加急”的,更不要說“八百里加急”了。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實現的

古代之所以能夠實現“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關鍵就在於驛站的存在。

周朝時,我國就有了烽火臺和郵驛,用來傳遞軍事情報。《孟子·公孫丑》:“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驛站

驛站是官營的,一般只能用來傳遞軍事情報,能夠為過往的送信人員提供食宿、換馬服務。

到了清朝,進行趕考的舉人也可以使用驛站。舉人進京參加會試,可以去找本省的布政使要一筆盤纏,同時領一個火牌。一路上拿著火牌經過沿途的驛站,可以在驛站取馬車一駕,然後在馬車上插一個“禮部會試”的黃旗,就可以風風光光地進京趕路了。這架馬車,名曰“公車”,代指進京趕考的舉子,“公車上書”就是這麼來的。

古代的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設定一個,驛站的一應開支,均由官府承擔,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比如唐朝,全國共有1639個驛站,人員共20000人;清朝共設定驛站1785個,人員兩萬多。這麼多驛站,這麼多人,再加上馬匹、食宿、草料等費用,著實是一筆鉅額開支。驛站的多少、郵驛系統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強弱。

正是因為驛站運營的成本太高,所以驛站只能用來傳遞加急文書,用作軍事用途,私人是嚴禁使用驛站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多麼的奢侈,有這樣的君主,大唐不亡才怪。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夢幻古今歷史2021-05-15 15:22:26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就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時間以每天300裡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遞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天400裡,500裡,最快達到800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最快最好的馬。這樣,即使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拼命跑,也可以達到一天千里,但這對人和馬的體力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甚至可以說一日千里或是八百里加急。對人和馬都是不計得失的,人和馬必須一直跑一直跑,人體力不支換人,馬跑死了換馬。八百里加急專門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資訊傳遞。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高鐵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和今天得高鐵比起來,是兩個不同級別的比較。在速度,攜帶的物品重量,經濟效益,成本控制上高鐵都是完勝古代的驛站得。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Jack姜看世界2021-05-15 15:31:28

八百里加急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裡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 400 裡、600 裡、最快達到 800 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資訊傳遞。

按照古代的里程,一里相當於450米,八百里就是360公里。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已經非常快了,結合時代對比,古代的“八百里加急”足足比現在的快遞快了幾倍。

隨著社會的發展,八百里加急已經在清朝慢慢取消,主要是因為汽車和電話的出現,已經不需要人馬去送信了。如果放在現在,這八百里加急就相當於從河南到內蒙的直線距離,如今的快速就可以輕鬆達到,甚至我們坐高鐵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送過來。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鐵比起來如何呢?仙人掌抄飯2021-06-17 16:51:52

去高郵看看,那裡有專門的驛站博物館,保留了當時的驛站制度和規定,包括八百里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