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靈魂有書香2020-02-26 14:14:09

《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毛傳:“合,配也。”意謂文王之妻太姒,乃天為之配合。後世遂以“天作之合”為締結婚姻的賀辭。

明 朱鼎 《玉鏡臺記·下鏡》:“以表妹之貌,配 溫嶠 之才,真為天作之合。”《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好姻緣。”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五:“他覺得這個婚姻實在是天作之合,不可錯過。”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錦繡未央612020-02-25 20:57:50

《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毛傳:“合,配也。”意謂文王之妻太姒,乃天為之配合。後世遂以“天作之合”為締結婚姻的賀辭。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陽高快樂2020-02-26 06:09:23

天作之合是一成語,可是有兩個故事,都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是周文王,是愛情;一個是魯惠公,是天意。

解釋:

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出處:

《詩經·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歷史背景:

西周初年,周7王聯合西部八個諸侯,興兵討伐荒淫暴虐的商紂王,經牧野決戰,一舉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貴族統治者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用詩歌記敘一系列建功立業的大事。《大明》就是這樣一部史詩,其中講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傳說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人們都說:“天上神仙是什麼樣兒,咱沒見過,可這太姒,卻真正是人間的仙女!”太姒不光長得美,還心靈手巧。遠在西岐的周文王就打發使者來到洽川訪查。使者無論是明查還是暗訪,人人都誇太姒好,沒有一個人說不字。使者回去—彙報,周文王心裡非常高興。但他擔心使者的話裡是不是會有誇大的成分,便決定親自到洽川走—趟。最後兩人互相欣賞,成為了夫妻。人們都認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過的一對,她們的結合是天意,誇讚他們是“天作之合”。後來人們在喜慶新婚的橫批上總愛寫上“天作之合”,就是從這兒來的。

真正的天作之合應該是後來的一個故事: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春秋左傳》一開篇,講述的是魯國君主魯惠公晚年一段“天作之合”的姻緣:

魯惠公(前768年-前723年在位)的元配嫡夫人是某位宋國君主的大女兒孟子。孟子沒有生下嫡子就去世了,和她一同來到魯國的陪嫁女聲子做了“繼室”。所謂“繼室”,就是聲子住進孟子的宮室,接替孟子服侍魯惠公、管理後宮,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生的孩子是庶子而不是嫡子。後來,聲子生下了庶長子公子息姑。

然而,就在距離去世沒有幾年的時候,年齡大概已有50多歲的魯惠公幹了一件違背“諸侯不再娶夫人”規定的出格事:他迎娶了宋武公的二女兒仲子作為嫡夫人。按照《左傳》的說法,

這段婚姻是神奇的“天作之合”:仲子生下來的時候,掌紋裡能看出字,說這女子長大以後要成為魯國君主的夫人。

禮制再大也大不過天命,宋、魯兩國都積極促成這樁“天註定”的姻緣,於是仲子到了適婚年齡就正式嫁到魯國,成為魯惠公的第二位嫡夫人。

仲子嫁給魯惠公之後,肚子非常爭氣,不久就生下了嫡長子公子允,此時庶長子公子息姑已經40多歲了。前723年,魯惠公去世。當時太子允還是幼兒,無法行使國君職能,於是公子息姑擔任攝政君(也就是魯隱公),而尊奉太子允為儲君,等待太子允成年後再將政權交還給他。因為魯隱公不是真國君,所以前722年正式即位時沒有舉行即位典禮,魯史《春秋》中也沒有記載。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詩雨花魂2020-02-25 20:56:11

天作之合的意思是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天作之合的歷史典故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

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域性,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北斗七星刀2020-02-25 23:14:39

一、歷史事實

天作之合出處是《詩經·大雅·大明》裡的記載:“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商朝第二十九代君主文丁(商紂王的爺爺)忌憚於周部落的強大,尤其是周侯季歷(周文王的老爸),用現在的話說,季歷有一種功高震主的意思,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說,這樣的人要麼反,要麼歸隱,要麼死。尤其是季歷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文丁看不下去了,下詔命令季歷到國都受封“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同時也把他軟禁了。季歷還是比較有骨氣的,直接絕食死。

季歷之子姬昌在家等著老爸升官的好訊息呢,誰料傳來的卻是噩耗。這個樑子結得深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至此商周關係惡化。姬昌開始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

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商朝可謂是腹背受敵。

此時即位的帝乙(商紂王的老爸)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域性,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只能把殺父之仇暫且忍下(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姬昌後來才能滅商成立周王朝),同意與商聯姻。

此時帝乙的姿態放的很低,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成了大舅子和妹夫,時人覺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同時也為商朝的覆滅往後推遲了一段時間。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二、引用情況

後面歷朝歷代引用天作之合的意思如下:好像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那時還不分男女,如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弟兄”

三、現在最常用法

現代多用於祝人婚姻美滿的話,如:今天婚禮上的新人真是郎才女貌,是天作之合的一對。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使用者言午澤群2020-02-25 22:05:49

天作之合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典故;

西周初年,周武王聯合西部八個諸侯,興兵討伐荒淫暴虐的商紂王,牧野決戰,一舉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貴族統治者為了宣揚自已的功德,用詩歌記敘一系列建功立業的大事。《大明》就是這樣一部史詩。其中講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周朝的時候,莘國有一位女子叫太姒,美麗俊俏,賢慧簡樸,其美麗與賢德的名字傳到了周文王的耳裡,周文王十分傾慕,二人在渭水之濱一見鍾情。迎娶太姒時,據說當時渭水上沒有橋,於是周文王用船的首尾相連搭起了一座浮橋,將太姒迎娶回西岐。周文王與太姒婚後相愛至深,太姒賢良淑德,管理著內宮,姬昌管理朝野,兩個人都獲得了百姓的讚譽和擁戴。太姒美好的德行被尊稱為“文母”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物件。周文王姬昌與太姒一共生育了十個兒子,都在太姒的教育下,從來沒有做過任何錯事。特別是姬昌成為一代名君,周公旦成為了後代爭相效仿的賢臣。後人把周文王和太姒二人的婚姻,稱譽為“天作人合”。

成語;天作人合。解釋:天作。上天做了安排。合,配合。寓意好像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古往今來,其解釋一直都象徵著美好,美滿,稱讚婚姻婚配的美好幸福。

近義詞;美滿良緣,終身大事,幸福美滿,佳偶天成,珠聯壁合,等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蘭州飛馬2020-02-25 21:16:48

兩情相悅,終成眷屬。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御前帶刀侍衛2020-02-25 20:55:36

天作之合,鸞鳳和鳴”意思是:上天安排的美滿的婚姻,如鸞鳥鳳凰一樣和諧。一般用作祝賀結婚的賀詞。

一、出自春秋時期的《詩經·大雅·大明》。

原文:“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翻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還年輕的時候,上天給他締結好姻緣。

二、”天作之合,鸞鳳和鳴”的典故

殷商晚期,商王室衰落。帝乙即位後,害怕西部周族反叛,於是對周侯姬昌(文王)採取和親政策。帝乙把妹妹嫁給姬昌為妻,並對父親商王太丁殺死姬昌之父季歷表示遺憾、道歉。周侯姬昌答應了和親。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千指魔音2020-02-25 20:56:21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滿婚姻,形容人婚姻美滿。

成語的出處是《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上天在監視下方,天命已經屬於文王,文王登位的第一年,上天賜予了他新娘。下面有記載說這位新娘家住在殷商,長得像天仙一樣,文王去渭水河邊迎娶她,把船連成橋到河的另一邊,整個婚禮隆重熱鬧。據記載這個姑娘是殷商帝乙的妹妹。

當時為了鞏固新政權,證明當權者的合理性,這篇詩文以“天命所佑”為中心思想敘述了文王娶妻的經過,證明“君權神授”,君主的所作所為都由上天註定。所以文王的妻子是上天給他安排的,稱為天作之合。

細究成語的出處就會發現,那只是周王朝統治者為了歌頌祖先功德,追溯開國曆史,彰顯殷命將亡,周命將興的合理性所寫的讚歌。有著很強的宗教感和神學色彩。但在這些記載中類似於“天作之合”這種成語流傳繼承到現在依然很有活力。

在現代婚禮上我們依然會用:“這對新人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這種形容來進行恭賀,祝願新人婚姻美滿。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笑談人生論古今2020-02-25 21:46:45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

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域性,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大漠慢行者2020-02-26 04:11:54

天作之合:意思是上天撮合而成的婚姻,是上天給予安排好的,很完美的配合在一起,這是祝人婚姻美滿的話。語出《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這句話解釋一下就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年輕的時候,皇天就給他締結好了姻緣,文王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邊。

這裡的文王就是指周文王姬昌,到渭水河邊迎娶的是太姒。相傳,太姒出生在夏朝君主夏禹後代有莘氏的部落,莘國。人長得很漂亮,秀外慧中,心靈手巧,集美貌,善良,智慧,賢德於一身,遠近聞名。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時,就被太姒驚天美貌所傾倒。我們廣為熟知的詩歌《關雎》描寫的就是姬昌和太姒在太姒家鄉倆人遊玩時的情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竅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竅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竅淑女,琴瑟有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竅淑女,鐘鼓樂之。”這首詩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淑女太姒,姬昌好逑。姬昌要娶太姒,但當時渭水無橋,姬昌就大動干戈,造舟為橋,迎娶太姒時,場面極其宏大。結婚後,太姒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勤勞賢慧,以進婦道。姬昌理外,她就治內。《烈女傳》中這樣評價她:“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太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評價甚高,我們現在有些地方尊稱婚後婦女叫太太,就是由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演化而來,是希望他們的品德能直追“三太”

姬昌和太姒的結合被人們稱為天意,是天作之合,他倆結合太完美了,太姒才貌雙全,賢而有德,夫妻恩愛有加,姬昌和太姒共育十子,倆人白首不離。現在我們在婚宴上常能看到對聯的橫批為“天作之合”,就是希望我們的婚姻也能像他們一樣幸福。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陝西版岳雲鵬2020-02-26 22:35:43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天作之合,準備為父報仇。

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

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域性,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

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顏小冷2020-02-29 20:09:54

天作之合意思是上天撮合而成的婚姻,是上天給予安排好的,很完美的配合在一起,這是祝人婚姻美滿的話。語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這句話的解釋就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年輕的時候,皇天就給他締結好了姻緣,姬昌親自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邊。

話說: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之隅也先後出現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的統治。

商文王之子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的矛盾,穩定全域性。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相傳,太姒出生在夏朝君主夏禹後代有莘氏的部落,莘國。人長得很漂亮,秀外慧中,心靈手巧,集美貌,善良,智慧,賢德於一身,遠近聞名。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時,就被太姒驚天美貌所傾倒。我們廣為熟知的詩歌《關雎》描寫的就是姬昌和太姒在太姒家鄉倆人遊玩時的情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竅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竅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竅淑女,琴瑟有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竅淑女,鐘鼓樂之。”這首詩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淑女太姒,姬昌好逑。姬昌要娶太姒,但當時渭水無橋,姬昌就大動干戈,造舟為橋,迎娶太姒時,場面極其宏大。當時,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

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也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