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宇宙邏輯匠2018-11-28 10:59:34

俗話說得好,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讚美這件事情真的很好,如何讚美也是有技巧的。

第一,一定要理解別人的作品後,再進行讚美,有些人往往囫圇吞棗滴閱讀作品,沒有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結果反而會弄巧成拙。

第二,選擇讚美的方向,比如作品觀點很好,就對觀點進行讚美“見解獨到”“觀點新穎”“精闢”等,比如文章很優美,那就對讀完的感受進行表達“文章優美,修辭準確”等。

第三,選擇讚美的風格,舉個例子,作為宇宙首席邏輯匠的月球人的我來說就喜歡用改編經典詩句的風格讚美,比如

“地球美文誰人贊,牧童遙指月球人”,“此文只應地球有,月球哪得幾回聞?”“閱汝之文,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等等(當然若作品是詩句或圖片,也可以將文換成詩和圖,自由發揮吧)

希望可以對提問者有所幫助!喜歡我的朋友可以對我進行讚美,月球人不嫌讚美多哦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縴夫59092018-11-09 20:21:31

謝邀!

讚美別人的文章美篇,首先要讀懂其內涵並受之感染產生共(識)鳴,才能發出由衷的讚歎。如有的文章闡述深奧的道理,卻能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閱後使人茅塞頓開;好的文章寫的是很嚴肅的命題,仍然可以生動活潑語言,妙趣橫生的比喻引人入勝,透過精到的語言藝術吸引觀眾,使之一覽為快!字字珠璣是征服讀者之關鍵,是表達中心思想前提手段,標題黨,時常能引來獵奇者的目光;好的文章能讓讀者在賞心悅目的同時增長知識。對文章美篇的最高讚美是:

讀君一篇文,勝破萬卷書。

閱君一素錦,遠超五車經。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山貨幫主2018-11-09 14:14:20

這是我今生今世見到的最好的文字,美哭了!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魅力潮商2018-11-09 17:19:54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得根據文章的寫實情況而給予客觀上讚美!不同文作有不同的讚美方式,而以下的讚美方式是比較客觀中肯的一種,現分享與大家共同學習與引用:

大師,您的文筆真好,內容情節飽滿引人入勝,條理清晰,結構層次分明,富感染力,結尾更是畫龍點睛,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意味悠長。整篇文章整體情節讓人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文章的情節而動!真實讓我深為折服與仰慕!拜讀完畢之後讓愚弟受益匪淺,期待您接下來有更多的佳作可以面世讓我們這些晚輩拜讀學習!

編輯:林裕豐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方蘭野攜手凌雲志2018-11-09 19:07:22

發現人家文章美篇的閃光點,針對原文的特點高度概括,適度拔高一點進行點評,感情要真摯,語氣要誠懇,用詞要得體。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閱文品香2018-11-09 15:24:55

既然是美篇,美帶給人的一定是愉悅,是感動,那麼就從兩個方面讚美。

在你華麗的詞藻中發現了樸實無華的美,就像楊貴妃得天下人羨豔,心中獨有李隆基;也像李白一樣,浪漫詩詞幾千篇,豪邁之意字行間。

另一方面,很多作者喜歡讀者能從自己的文字中感受到自己的一些體會,那麼這麼誇讚,從你的這篇文章裡我想起了我自己曾經的歲月,就像你這篇文章所寫的那樣,我很開心讀到你的文章,讓我回憶起我曾經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謝謝你。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幽默力2018-11-09 14:29:22

看完你的文章之後我就知道,諾貝爾文學獎有黑幕!這個作者不得獎,沒天理啊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文化寶雞2018-11-09 14:26:03

看到你的文章,像是開啟心靈的一扇窗,體驗更多的鳥語花香,讓心融入世界,讓溫暖注入心房。

怎麼讚美別人做的文章美篇?厚德揚善文化小館2018-11-09 20:12:18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炎帝小女兒女娃遊於東海而淹死,一縷精魂化而為鳥,名精衛,花頭、白嘴、赤足,不住地叫著自己的名字。她恨大海奪去了自己的生命,立志要把東海填平。她不住地從西山銜來一小段樹枝或者一小粒石子,投進東海。東海是那樣的浩瀚,波濤是那樣的洶湧,一隻孤單瘦弱的小鳥的力量又是那樣渺小,許多年過去了,雖然精衛一刻也不停息地銜木石填海,可東海卻毫無變化,還是那樣的浩瀚、洶湧。而精衛仍毫不氣餒,在東海和西山之間飛來飛去,永不止息地做著填海的工作。這是《山海經·北山經》記載的“精衛填海”的故事。這個故事所體現的就是一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是一種生於憂患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基於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獻身精神。不斷地克服憂患,才能使人格完善、社會發展。但如果憂患十分嚴重,而由於形勢所逼、時代條件所限,力量對比過分懸殊,又無力克服憂患,其結果常常是憂患一方的暫時失敗。這時候,不由於絕望而放棄努力,而是以殉道者的獻身精神,執著地繼續奮鬥,這就是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儒家宗師孔子就提倡並踐履這種精神,在當時被人稱之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知其不可為”,是說對形勢有清醒的認識,明知無力迴天,個人的努力看不到效果,也得不到任何回報;“而為之”,是說仍要履行自己的責任,即使看起來這種“為”是無效用的。這種精神不是出於盲目自信的狂熱,如堂·吉訶德與風車搏鬥,而是對失敗前景有著冷靜而清醒的認識;也不是面臨失敗而作絕望的掙扎,而是出於對自己信念正義性的認識,對自己為之奮鬥的目的在未來一定能達到的自信。孔子曾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明知道不能行,仍積極推行其道,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行其義”),這是“知其不可為”還要“為之”的原因之一。清人劉寶楠在解釋《論語》這段文字時說:“己道不行,則望人行之。”這又道出了“知其不可為”還要“為之”的又一個原因。一項偉大的事業,往往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需要一代一代的志士前赴後繼,而每一代的人則需盡到在自己時代條件下能夠盡到的責任,這就是歷史使命感。相通道德人格的力量,堅信自己事業是正義的,堅信歷史的發展將最終證明自己事業的正義性,這樣一種理性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去“以身殉道”,為國家民族而獻身。

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皇朝淪亡的危機,“時窮節乃見”,每當這種時候,總有一批仁人志士奮然而起,雖明知事不可為,仍然不惜犧牲,屢敗屢戰,屢蹶屢起,百折不回。文天祥就是這樣一位彪炳青史的傑出代表。他生當南宋末年,從小受其父文儀的影響,把歷史上的忠臣作為崇拜和學習的物件,後來他追憶說:“兒時愛讀忠臣傳。”一次,他去學宮,見學宮從祀著家鄉先賢歐陽修、楊邦又、胡銓的像。他十分敬慕這三位忠臣烈士,立志要像他們那樣做人,立下誓言:如果死後不能廁身於這三位忠烈之間被人紀念,就不是一個大丈夫!

南宋末年,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都十分嚴重。北有強敵蒙古虎視眈眈;內部朝政腐敗,爭權奪利,不思振作,只圖偏安。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元軍攻陷襄陽、樊城;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又攻陷鄂州(今武昌),元軍順流東下,直逼南宋都城臨安。正月十三日,在江西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謝太后下達的勤王詔和給他的專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揮,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京城臨安)。”文天祥接旨痛哭流涕,三天後就開始召募兵員,屯集糧草,數月間就組織了一支5萬人的義軍。沒有軍餉,他捐出了自己所有家財作軍費。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艱辛備嘗的抗元生涯。

文天祥的起兵抗元,完全是憑藉一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他胸懷天下,對當時形勢有很清醒的認識,雖然他一直抱有挽狂瀾於既倒的希望,但他從當時政治、軍事情況分析,對自己的努力會終歸無用這一點,是認識得很清楚的。在江西起兵勤王之時,他的一位朋友就勸他:元軍三路大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你以萬餘烏合之眾迎戰,這何異於驅趕群羊去和猛虎搏鬥呢?文天祥回答他說,我也知道情況是這樣,但國家有急,徵天下兵,竟然無一人一騎前往,我深恨於此,所以不自量力,以犧牲自身喚起天下的忠臣義士。在率兵赴臨安途中,他寫了一首《赴闕》詩,其中有這麼兩句:“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可見,從一開始他就對失敗的前景看得很清楚,他是以“精衛填海”的苦心去從事抗元鬥爭的。在他被俘解送大都(今北京)後,元丞相博羅審問時,問文天祥:“你立二王(即宋度宗二子趙是、趙昺,在宋恭帝趙儑投降後,二王曾先後被立為帝),作出了什麼功勞?”文天祥回答說:“國家不幸喪亡,立二王為帝是要儲存宋室宗廟。活一天,就要盡臣子的責任一天,談什麼功勞!”博羅抓住文天祥的話追問:“你既然知道做不成功,何必做?”文天祥回答說:“父親不幸患了病,雖明知治不好,豈有不下藥之理?”雖知南宋政權痼疾難廖,恢復少望,還要為這不能成功的事業傾注全部心力,作出最大的犧牲。文天祥在抗元鬥爭中最可寶貴的就是這種精神。

文天祥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從不因失敗而氣餒,只要有一點可能就奮起鬥爭。他第一次起兵抗元,從江西率勤王軍奔赴臨安,在元軍兵臨城下,丞相陳宜中逃跑時,臨危受命,被拜為右丞相,代表南宋政府到元軍營地進行和談,被元軍統帥伯顏扣留。在他被扣後,趙宋皇室向元軍投降並下令天下州郡向元軍降附。但文天祥卻決不投降,身陷敵營而毫不畏懼地斥責元軍和投降派大臣。伯顏無奈,派人押解他前往大都,在路經鎮江時他設計脫逃。逃抵當時尚被宋將據守的真州後,由於守將中了元軍的反間計,誤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回來賺城,不但不予接納,反而到處搜捕他。文天祥只好躲躲藏藏,歷盡千辛萬苦,輾轉來到福建,在南劍州建立督府,招募兵員,第二次起兵抗元。這次起兵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文天祥於1278年(宋端宗景炎三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在廣州被俘。

不管是在出使元軍被扣,還是第二次起兵被俘之時,不管是在恢復宋土尚存一線希望,還是南宋朝廷徹底滅亡之後,文天祥孤身陷敵,卻始終大義凜然,決不低頭。他面斥元軍統帥伯顏、張弘範,針鋒相對地駁斥元丞相阿合馬、博羅,甚至見了元世祖忽必烈也長揖不拜。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子、大丈夫。

文天祥所做的這一切都沒有指望任何的回報,完全是“以身殉國”、“以身殉道”。為了抗元,他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第一次起兵時,他以全部家產充作軍費,毀家紓難。在抗元鬥爭中,他的妻子兒女,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或者在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中病死。為了抗元,他不受榮華富貴的引誘,毫不軟化,毫不動搖。元朝廷多次勸降,許以宰相、樞密使的高位,還派了他的親屬、朋友、同僚來囚室中游說,連投降了元朝的宋恭帝趙儑也用上了,最後忽必烈親自出馬,也沒有能撼動文天祥誓不投降的決心。他只是請求一死,決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

而這一切都是在知道自己的鬥爭已不可能勝利的情況下做出的,這就更難能可貴了。這與同時擔任丞相的陳宜中的態度,適成鮮明對照。在元兵包圍臨安後,陳宜中見形勢危急,悄悄溜走。後端宗稱帝,召為左丞相。景炎二年(1277年)宋軍在廣東珠江口井澳打了敗仗,陳宜中又逃到越南境內的占城,南宋朝廷多次派人召他回來,他估計“事不可為,遂不反”。陳宜中善窺風向,見風使舵,事可為則為,因隨之而來的會是名譽、財富、地位;“事不可為”則不為,如此則可以保家全身。而為什麼文天祥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一是為了如孔子說的“行其義”,盡臣子的責任。他說:“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其二,文天祥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這是超越於某一社會角色所應履行的具體社會責任的。他曾說:“自古忠臣志士,立大功於當時,往往邂逅,而計其平生,有非夢想所及。蓋不幸而國有大災、大患,不容不出身捍禦。天實驅之,而非夫人所欲為也。”為國家克服大的憂患,是忠臣志士的歷史使命,驅使他們為克服憂患而鬥爭、而獻身,這是超越於暫時的成功失敗與得失之上的。《宋史·文天祥傳》把他的政治思想概括為“法天不息”,自然界“不息”地運動,歷史“不息”地發展,仁人志士也要自強不息。只有不息地前進,才能“吉”。暫時可能無力克服憂患,但從總的歷史趨勢來看,只要進取不已,終可以“吉”的。再者,文天祥“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為了長留“正氣”在人間。文天祥在大都獄中作了一首傳誦千古的《正氣歌》。在這首詩中,他說,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是維繫國家民族存在的根本,“是氣勢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國家民族可以遇到暫時危機,但只要這種正氣不滅,民族最終就不會滅亡。管子曾說,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就是要使這種“正氣”得以高揚,這種精神得以傳承。這也是超越於暫時的成功失敗與個人生死得失之上的。文天祥不但以這種“正氣”戰勝了敵人的死亡威脅、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而且以這種行動高揚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華民族就是以這種“正氣”為精神支柱,不斷髮展,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