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教育情懷?

古人的教育情懷?使用者56142454032592021-09-10 10:22:01

1。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裡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係到人與教育的關係,《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話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

2。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這種聖賢之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聖人”的後繼者自許,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裡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嚮往的是“孔顏樂處”。他們也都著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

3。教育講究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標對不同教育物件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察學生的水平來進行教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著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長作為依據。《論語》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他看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