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中的洞簫和蕭的區別是什麼?

民樂中的洞簫和蕭的區別是什麼?使用者1667620670101422020-05-28 07:51:36

簫,又名洞簫,吹奏樂器。這種單管豎吹的簫,早在漢代陶俑中已出現。其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為笛或篴,所稱簫者是排簫。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則是明清時期以至現代簫的前身。為區別橫吹之笛,明代將豎吹之篴稱為簫。清《律呂正義後編》:“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簫管前面有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按音孔。除靠近兩端有兩處凹陷外,其餘皆與現代竹簫相同。清代周亮工《閩小記》載:“德化瓷簫笛,色瑩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悽朗,遠在竹上”。可見燒造之不易。

現代簫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78釐米,管身內徑1。2—1。4釐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沿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一個,後面下方開出音孔兩個,用以調音,其下開助音孔兩個,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飄穗。不設膜孔。有的簫增至八個按音孔,並帶有銅插口,可微調音高。

常見的簫有紫竹洞簫、九節簫和黑漆九節簫。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在下端鑲骨圈;黑漆九節簫,管身外塗黑漆。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多用於地方戲曲伴奏。

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