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小璆球2020-04-03 17:12:57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里仁篇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的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這句話的意思是既然要以“仁”作為自己的志向,就不要有做壞事的想法。當然,做壞事就更不對了。

“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不少人認同的。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所以,孔子認為,既然你已經認可了“仁”的核心思想,就不能去做壞事了,因為做壞事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

孔老夫子的這句話不僅說出了“仁”的要求,也道出了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的人的基本要求:不能做壞事。在今天,或許很多人不予理睬儒家學說,但是,對於人的道德的一些基本要求他們還是會有共鳴的,比如這個,做人不能做壞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也要學習《論語》原因,因為裡面有我們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的。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實話常說2020-04-04 23:04:27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孔子“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出自《論語。里仁》,是說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論語》中,這個“仁”字一共出現了一百零四次,可見它在孔子學說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仁者,人也”,在孔子思想裡 ,“仁”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同時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當“仁”與“生”發生矛盾時,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所以,在孔子學說裡,“仁”是眾德之統、萬善之源。

做人最重要的準則是“仁”。因而孔子教育弟子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即“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對人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為大眾所擁護,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大的功效,慈惠就能夠指揮人。如果在這五個方面做好了,那麼就是“仁”了。

修齊治平、管理社會也需要“仁”。孔子“仁”的含義還有“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思想。對統治者來說,這是一種“仁政”。孔子認為,仁者為政必須小心謹慎,辦事必須慎重認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乘大祭”。就是說,出門工作要像去接待重要的賓客,役使百姓要像去承當盛大的祭祀典禮,一點都輕視不得,都必須嚴肅認真、小心謹慎。“君子篤親,則民興於仁”。

在孔子生活的社會大動盪的時代,孔子倡導的修身、達禮、成仁,主張的德治、仁政,可以說是應運而生,並對此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今天我們從孔子“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這句話的文化內涵中,仍然感受到它積極的教育意義。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陽蕾62020-04-03 16:24:40

“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

仁者不是要去討厭誰,即使對方不合天理,為非作歹,也不會去厭惡他。因為在一個仁者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仁者,只有在小人的眼中,所有人才都是小人。在仁者看來,每個人天生都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後天的薰染,才染上了各種毛病,只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導,才使私慾放縱,只能得到一時的快樂,卻換來長久的痛苦,是真正可憐的人。仁者對待一切人,都向對待仁者一樣,對於惡人也沒有一絲的厭惡之情,只希望他們能夠翻然悔悟,找回自己的天性。所以,有志於“仁”的人,無論外在的世界是怎樣的,他始終展現的是人類的良知,人性中的美好。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中華道統2020-04-04 13:56:39

志於仁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志:立志,立定志向。惡:做壞事情。

大意是,孔子說:“一個人能夠立志向善,就不會做出壞事情來。”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孔子勉勵大家立志向善。

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立志於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是立志於發財、做大官,不是這些。

我們下定決心立志,就要知行合一,矢志不渝。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但是,立志不代表結果,只是起點!

我們立志之後,要不斷修正自己、調整自己,只有不斷的用心、再努力、再堅持,才能有所成長和提高。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我們要有底線意識,要有起點意識。立志於仁,是做人修養的底線和起點,我們應該不斷進步,鞏固基礎,每天進行自我反省,逐漸確立自己的良好習慣和品行!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千丘先生2020-04-04 17:20:11

此話可簡析為:一個人如果決意親近仁德,他就不會有惡的念頭和行動。正如只有種上莊稼,地裡才能不長雜草。人的意識總有先入為主的形態,讓善生根發芽,惡就自然遠離!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說說國學與佛學2020-04-03 17:12:27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

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花間草木2020-04-03 16:40:14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仍然強調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勉勵人們立志行仁,就能夠遠離一切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可以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仁者立志於仁,以愛人之心為本,故能以仁厚待人。遇到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到惡人,亦能以善心仁德勸之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果能立志於仁,就不會有向惡之心、從惡之行。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禮、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國安邦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影響至深的理念。因為在國家的治理上,法律是最基本的準則,而道德是較高的標準,道德治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這使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千年傳承至今,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愚頑痴嗔2020-04-04 23:43:26

《說文解字》對仁的解釋是,二人也。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仁,兩個人的關係處理好了就可以稱之為仁,世上一切關係都是建立在兩個人的關係上的,君臣,父子,夫妻等等,當我們把所有的關係都處理好了,把所有的位置都擺正了,就可以稱之為仁。所以孔老夫子說,如果你想做到仁,就沒有什麼過錯吧!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國學易經傳統文化2020-04-03 19:58:55

孔老夫子教導我們:做人要講究仁義道德,不要有半點兒的惡意。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2020-04-03 22:25:19

有志而心仁,去除惡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