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中孚鑑2018-02-13 21:17:59

這是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帝是諡號,像漢文帝,漢武帝,漢獻帝,隋文帝等等。

宗是廟號,像唐太宗,唐中宗,宋太宗,宋神宗等等。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諡號,就是對上任皇帝進去功過是非的評論。有褒義,也有貶義。都是後人評的。像文武景莊宣懿煬惠睿獻等等。比如文武都是褒義的,睿惠是平平常常的,比如漢惠帝劉盈和晉惠帝。煬是貶義的,比如隋煬帝。

諡號可以是一兩個字,或十幾個字,在隋朝以前,諡號的宗法正規,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很能正確的表現出皇帝的一生的功過,所以有漢文帝,景帝等。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但是到了唐朝時,諡號開始亂用,不如以前那麼嚴謹,因為諡號都是皇帝的兒子或者後人評的,為了提現對祖先的尊敬,評的諡號都是很長很好,這就不能很好的表現他的功過是非。

由於諡號濫用,於是就開始用廟號來尊稱皇帝。像太祖,太宗等等。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廟號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的是祖,有德的是宗,像唐太宗。創立者為太祖,像明太祖,功高者為高祖,像唐高祖。

所以廟號的使用也是跟嚴謹的。才有了唐之前都是帝,唐後大多是宗的現象。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西安—豐鎬遺子2018-01-20 17:26:13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搞清什麼是年號,廟號,諡號?

廟號

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

諡號

在西周時即已出現,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秦朝到隋朝,史書對皇帝多用諡號,所以大多稱、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等,這些都是“諡號”。

如:漢朝劉徹: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 。我們可以叫漢武帝,也可以叫漢世宗。

如:隋朝楊廣:諡號,明皇帝, 廟號世祖。我們可以叫隋明帝,也可以叫隋世祖。煬皇帝是唐朝給的諡號。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到了唐朝到明朝,諡號的名稱越來越長,記錄不方便,史書對皇帝多用廟號代替,所以大多稱、唐太宗、宋仁宗等,這些都是“廟號”。

如:宋朝趙禎,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 。所以大多稱“宋仁宗”,要是稱諡號,太長了全名“宋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年號

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就用了17個年號。

從明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史書上記錄皇帝,為了方便以年號代替了廟號,所以崇禎、乾隆,這些都是“年號”

如:明朝朱瞻基: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年號宣德 。所以大多稱“明宣德皇帝”

如:清朝弘曆: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所以大多稱“清乾隆皇帝”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微史論2018-01-18 23:09:29

稱“帝”的是諡號,稱“宗”的是廟號!拿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的諡號是“唐文帝”,廟號是“唐太宗”!而比如明太宗朱棣,其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後改為“成祖”!

明白了嗎?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hjh海闊天空2018-02-22 22:39:08

首先要知道對於皇帝的稱呼,有廟號,諡號和年號三種,名字肯定是不能用的,直呼皇帝名諱那是殺頭的大罪!年號始於漢武帝,是皇帝生前就有的,通常是皇帝即位之初為了方便百姓計算年份皇帝本人定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那麼我們就可以稱他為洪武帝或者洪武爺。廟號起源於商朝,是皇帝死後繼任者為了方便祭祀而給死去的皇帝起的名號,一般開國皇帝的廟號是祖,後續皇帝的廟號是宗,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這幾個都不是開國皇帝,可廟號都是祖,那是因為後人認為(主要是他們的子孫們)他們的功績雖為守成,實同開創,所以就該是祖。諡號起源於西周,是皇帝死後繼任者們對皇帝一生功績的一個評價,比如漢武帝劉徹的武帝就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其次,在封建社會早期,諡號幾乎所有皇帝都有,並且比較短,從唐朝開始,諡號開始變長,廟號卻比較嚴格,隋朝以前,只有一部分皇帝有廟號,而年號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到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可以用多個年號,明朝開始,一個皇帝基本上就一個年號。再次,有一個朝代比較特殊,那就是秦朝。秦始皇認為,後繼者議論先帝,給先帝起廟號和諡號是大不敬,所以秦朝皇帝年號,諡號和廟號都沒有,稱呼是用始皇帝和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皇帝來稱呼的(可憐了秦始皇,他希望自己的秦朝萬世不滅,可實際就傳了兩世就沒了)。所以,對皇帝的稱呼,秦朝是用幾世來稱呼,秦始皇,秦二世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西漢至隋,廟號不是人人有,年號人人有卻一人有好幾個,諡號人人有且比較短,所以這一個時期,稱呼皇帝一般用諡號,就是某某帝,前半部分是朝代名稱,後半部分是諡號,比如漢光武帝,漢是朝代名稱,光武是諡號。唐朝開始,廟號開始氾濫,只有你當了皇帝,死後一般都有廟號,同時,諡號的使用也開始氾濫,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會給祖先加諡,諡號開始變長,所以稱呼皇帝開始使用廟號,稱為某某祖或者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唐是朝代名稱,太宗是廟號。明朝開始,年號開始變成一個皇帝一個,所以稱呼皇帝主要用廟號和年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是朝代名稱,聖祖是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