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路線?

六出祁山路線?使用者16392299807782021-01-14 19:08:44

下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

一出祁山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8年)春,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眉縣南)進攻那城(眉山北)的架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鎮)方向進攻,隴西的天水、南安、安定相繼投降。

在這裡,諸葛亮還收服了姜維,姜維後來成為他的得力接班人。可是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被張郃打敗,丟失了街亭;趙雲也出兵不利,最後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

街亭在橫貫隴山的番須道的西口。番須道開通於東漢光武帝時期。在此之前從隴右到關中唯一的通道是關隴道,在番須道開通之後,關隴古道逐漸荒廢。

直到今天,番須道仍在使用,而關隴道已經廢棄了,即使我們用現代化的工程手段,在這裡修路也是困難重重,何況古人,由此可見關隴古道的險峻。在當時,番須道已經取代了關隴古道的地位,而街亭就是番須道的咽喉。

隴山東邊是關中,西邊是隴西,街亭是這兩個地方的出入口。諸葛亮這次北伐基本佔領了隴右,可街亭一丟,等於大門被魏軍佔領,隴右也保不住。馬謖丟了街亭不是一件小事,等於這次北伐成果全部泡湯,諸葛亮也只好揮淚斬馬謖了。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後,諸葛亮趁機走陳倉道,出散關,包圍陳倉,結果打了二十多天也沒打下來,魏國的援軍又已趕到,蜀軍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這一次,和當年韓信走的路是一樣的,但結果差別很大,最終是無功而返。韓信面對的敵人是項羽,當時項羽的主力在攻打齊國,關中是由幾個秦國的降將把守,而諸葛亮面對的都是曹魏的精銳主力。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打敗魏國援軍,佔了這兩郡,留了些軍隊把守,自己率部回師。

第2年,魏軍從子午谷、斜谷主動進攻漢中,諸葛亮派兵防守,又由於連日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無功而返。這次,諸葛亮只是打通了通往祁山的道路,他的戰略目標還是先佔據隴右,再由隴右向關中推進。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戰。司馬懿深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於是憑險固守,根本不出來應戰。諸葛亮想誘敵深入,但司馬懿追趕得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防守,也不追擊。

恰巧在這個時候,劉禪聽信讒言,說諸葛亮早晚要稱帝,於是下令諸葛亮退兵,加上蜀軍糧草也快用完了,諸葛亮只好班師回朝,並在回去的途中用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眉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這次是諸葛亮比較冒險的一次行動,五丈原離長安只有一百多千米,算是深入關中腹地了。

但司馬懿也很謹慎,深溝高壘,不與蜀軍作戰。他還料定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難以久持,想把蜀軍拖垮。但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做長期作戰的準備。

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結果吳軍攻魏失敗,撤回江東,蜀軍只好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到了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諸葛亮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全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實際只有五次,其中真正出兵攻打祁山只有兩次,一次走陳倉道,一次走斜谷,還有一次只是佔領兩座城池,打通到祁山的道路;至於第六次就是三出祁山時魏軍反攻的那一次,不是諸葛亮主動出擊。後人為了敘述方便,就說成是“六出祁山”。

可以說,從漢中到關中的路,能試的諸葛亮都試了,唯一沒走的是子午谷。子午谷正對著長安,這裡有重兵把守,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絕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還是想以祁山為基地,佔領隴右,然後慢慢向關中推進。

從五次北伐也可以看出來,最關鍵的因素是補給線太長,取糧困難,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如果能先佔據隴右,就地取糧,勝算就大得多。這條路也是當年秦國的發展之路秦國最早是在隴右養馬,周王室東遷之後,才開始一步步向關中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