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東為什麼大移民?

明初山東為什麼大移民?2021-05-03 17:39:05

戰亂傷民 移民復墾條萊垍頭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使山東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 400 餘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連當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萊垍頭條

與元政府武力統治國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很有頭腦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經濟來發展國家。當時,農業佔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復農業,離不開勞動力,快速恢復勞動力的辦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捲全國,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萊垍頭條

可以說,當時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選。據史料記載,明朝建立時,山東、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萬,而山西的人口竟達400多萬。這得益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呂梁山,東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護佑下,受戰爭的影響比較小。但晉北、晉中都是山地,只有晉南地區可以耕種,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於是,朱元璋決定將“狹鄉之民遷於寬鄉”,開始從山西移民。萊垍頭條

鄉情難捨 移民不易萊垍頭條

辦理移民的官署就設在洪洞城北的廣濟寺。樊德昌說,洪洞交通便利,地處晉南平原,人口非常密集,是最主要的移民地。而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沒有大興土木的條件,辦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閒置房產多、位於官道旁邊的廣濟寺作為辦公地。頭條萊垍

離廣濟寺不遠處有一棵直徑 3米多的大槐樹,被老百姓供奉為神樹,是洪洞的地標。官差就張榜文,貼告示,將移民集中到大槐樹下登記造冊,併發給“ 川資”、“憑照”,督促他們上路。當時移民都是靠走,從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發派。但是大槐樹是移民官署的象徵,說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聯絡到了一起。萊垍頭條

離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這對老百姓來說並不容易接受。因此民間廣泛流傳著官府欺騙移民,強制遷徙的說法,並把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歸納為兩個特徵:“走起路來背抄手,小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小拇趾甲是兩個,有的說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記號;有的說是移民將初生子女的雙腳小趾甲咬裂,當記號;還有的說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嶺,磕磕絆絆,雙腳的小趾甲碰傷了,裂成了兩半。而由於兩手被反綁,移民需要大小便,就衝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俺要撒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只喊一聲:“解手。”從此,大小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萊垍頭條

樊德昌認為,儘管當時的大槐樹移民的確是有官差押送的,但這些民間傳說有誇張的成分。朱元璋知道老百姓對高壓政策很反感,所以在當時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有完備的組織系統。並且,移民政策是一項國策,前後經歷了 50多年,如果靠欺騙是無法完成如此浩大的移民工程的。頭條萊垍

東昌兗州 移民聚集萊垍頭條

據統計,文獻記載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共計18次,自洪武六年起,至永樂十五年止。其中,文獻明確記載的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僅兩次。萊垍頭條

明朝文獻《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採納了戶部郎中劉九皋的建議,對山西平民實施了一次向外移民的行動:“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這是文獻載明的第一次山西移民山東。垍頭條萊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至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朱元璋又命後軍都督僉事李恪招募山西貧民遷往彰德、衛輝、歸德、臨清、東昌一帶。這是有記載的第二次移民。但劉德增分析其他一些史料後,認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山東不止這兩次,至少在洪武二十七年還有遷入東昌、高唐一帶的移民。而如今,山東聊城市的臨清、高唐、東昌、茌平、東阿、莘縣、冠縣及德州市平原一帶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分佈非常密集,茌平縣有 1054個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 555個,佔茌平縣村落總數的52。66% 。這也印證了移民東昌府的文獻記載。萊垍頭條

除了東昌府,明朝官方文獻中提到兗州也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安置區。如今定陶有 1050個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410個,佔村落總數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個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499個,佔村落總數的38%。明代兗州府轄四州二十三縣,定陶、成武都在其中。條萊垍頭

遷入山東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分佈範圍較廣,從《山東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檢索出91個縣市存在洪洞大槐樹移民村落。而棗強移民也被認為是大槐樹移民的一部分。因為,河北棗強一帶在元末明初戰亂中也是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百姓不可能外遷,棗強應是洪洞移民的一箇中轉站。洪洞移民進入濟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區,走棗強— 德州一線比較方便。一些棗強移民的家譜、族譜也說他們本是洪洞人,經棗強遷來。垍頭條萊

劉德增說,東昌、兗州兩地的洪洞大槐樹移民約44752戶,加上棗強移民,約67128戶。以每戶7人計算,遷入山東的洪洞大槐樹移民總數約 50萬。但隨著人口繁衍,大槐樹移民不斷增多。以濱州杜氏為例,據杜氏家譜記載,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杜雄飛從河北棗強遷居今山東濱州城內北街。1609年,杜氏人口繁衍至200餘人,1685年增至1500餘人,1911年增至5000多人,到2002年超過萬人,僅濱州一帶的杜氏後裔村落就達60多個。但也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樹移民卻尋根至大槐樹的家族,存在著家族史在傳承過程中失憶,看別的家族是大槐樹移民,便也認為自己是大槐樹移民後裔的現象。垍頭條萊

移民紮根 農商繁盛萊垍頭條

大槐樹移民到達目的地後,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為了日後相認,他們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執一塊,作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鍋牛”的傳說。據《青州市地名志》記載,今青州市普通鄉牛家莊傳為洪武年初河北棗強遷來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鐵鍋,各執一塊,作為日後相認的憑證,俗稱“鐵鍋牛”。萊垍頭條

移民遷入山東後,主要是墾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為多,在山東西部地區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則是官府組織的移民官屯。萊垍頭條

移民的湧入,必然要引起與土著的矛盾,特別是土地的爭奪。但不可否認的是,移民對於促進山東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業的恢復,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漸成為當地的經濟中心。從現代山東鄉村行政建制來看,移民村落往往是鎮政府所在地,而鎮政府所在地一般都是歷史上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村落。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移民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萊垍頭條

大槐樹移民分佈的東昌、兗州,正處在京杭之間的運輸動脈——大運河上,這也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山東西部地區的商業快速發展起來。諺雲:“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指的是當時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商業城市臨清,“張”,指的是商貿重鎮陽穀的張秋鎮。萊垍頭條

在文化上,齊魯文化的傳統並沒有因為移民的遷入而中斷,在山東一帶,也很難找到大槐樹移民帶來的民俗事象,這也就是所謂的“入鄉隨俗”。(陳巨慧)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