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酈波同窗2020-05-24 16:22:28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是有關折柳詩詞中有名的一句。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因“柳與留”諧音,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中,折柳送別是一個古老而富有詩意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詩人們歌詠霸陵、灞河、灞橋和白鹿原的詩歌有300餘篇(首),其中約三分之二的詩歌描寫的是“折柳送別”的內容。究其實,為什麼人們多在灞河岸畔的灞橋“折柳送別”呢?

唐代大詩人岑參的詩中說“山開灞水北”

隋唐的灞橋,正好建在長安城東這一形勝地帶。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站在灞橋之上,舉目南望,秦嶺逶迤,駐足北眺,渭水湯湯。西接千年帝都,東依錦繡驪山。唐代廣植柳樹,每每初春,都城內外,灞河兩岸就成為柳的天下、柳的世界。灞橋溼地公園有“灞柳風雪”之景觀。

大文豪柳宗元曾親自植柳,還號召老百姓在河邊水旁植柳,且作《詠柳》詩云:“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另一文豪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則這樣形容:“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還有鄭谷的《小桃》:“和煙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連灞橋。”

趙嘏的《東亭柳》:“拂水斜煙一萬條,幾隨春色倚河橋。不知別後誰攀折,猶自風流勝舞腰。”

古時的詩人無不將柳姿的美寫到了極致!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在那個崇尚自然也崇尚詩歌的年代,詩人們以詩詠柳,表達自己的慾望和情感。最令人難忘的,還是一眾文人雅士、官宦人家、遠方遊子送別迎餞留下的瑰麗篇章。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所以到了後世,灞河長亭折柳送別,幾乎成了灞橋的別名或同義詞了。為什麼要折柳送別?也許是柳象徵著一種美意與美好,贈與故人,也就向他們贈與了那份美意與美好?也許是垂柳依依,正好可以表達詩人們依依惜別、戀戀不捨之情?但其實現存的相關折柳贈別的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遠比這些理解要廣闊、深邃、豐富和複雜得多。

李白的詩充滿了浪漫與豪邁的氣質,所以連他的送別詩也如是:“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還有《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杜甫的思鄉詩表現的柔情思緒讓人非常感動:“只道梅花發,哪知柳亦新。枝枝總到底,葉葉自開春。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漢南應老盡,灞上遠愁人。”這既是一幅動靜融合的自然美的圖畫,又給人一種淡淡的哀愁之感。

戴叔倫的《送友東歸》寫得非常優美、傷感而又動人:“萬里楊柳色,出關送故人。輕煙拂流水,落日照行塵。積夢江湖闊,億家兄弟貧。徘徊灞亭上,不語自傷春。”柳色、流水、落日,自然如此靜美,故人、江湖、行塵,歲月徘徊流逝,表現出一種含蓄的感傷之美。

溫庭筠的詩也是非常漂亮:“青門煙野外,渡滻送行人。鴨臥溪沙暖,鳩鳴社樹春。淺波青有石,幽草綠無塵。楊柳東風裡,相看淚滿巾。”寫得那麼美,那麼超凡脫俗,那麼充滿溫暖,以極美的自然景緻映襯出珍貴的人世情誼,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量。

當然還有沈彬的“一條灞水清如劍,不為離人割斷愁”,錢起的“官柳依依兩鄉色,誰能此別不相憶”,以及戴叔倫的“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等,表達的別離情緒就更為傷感低沉了,卻也能夠使人更加深刻地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歷代詩人歌詠灞橋灞柳的詩,特別是其中折柳送別的詩,使灞橋與灞柳成為相思與離愁的代名詞,折柳也賦予了惜別留戀的內涵,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閱百味2017-08-29 09:39:26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書生嘯唱2017-09-14 01:18:56

折柳是從長安南邊的灞橋形成習俗的,所謂灞橋柳嘛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坯逆翹楚的盜閒居2017-09-07 13:50:19

謝邀,試答之。

折柳,其意有三:

一、代指籬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裝置

《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傳:“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為藩,無益於禁矣。”

東晉·葛洪《抱朴子·譏惑》:“大楚帶甲百萬,而有振槁之脆;強秦殽函襲嶮,而無折柳之固。”

二、原為《折楊柳》曲的省稱

《折楊柳》曲屬於古橫吹曲之一,

據西晉·崔豹《古今注·音樂》所載,傳說西漢時期的張騫從西域傳入一首《德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

魏晉時期,該古辭亡失;西晉太康末,京洛又有《折楊柳》

,辭多言兵事勞苦。

南朝梁 、陳和唐人多以此為題,含傷春、惜別

之辭,而懷念徵人之作尤多(

詞牌名《楊柳枝》亦名《折楊柳》

)。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三、折取柳枝

北朝時期的《樂府詩集》所收篇目——《折楊柳歌辭》中有這樣一句:“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寫得是行客告別親友遠行之際,上馬理當揮鞭啟程,可他卻“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楊柳。柳者,留也,在古代習俗中是作為惜別的象徵。

在咱們中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者、行者常折柳互贈留念;不惟如此,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折柳”一詞明確

用作贈別或送別,語出《三輔黃圖·橋》:“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霸橋即灞橋,《開元天寶遺事·銷魂橋》卷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也。”

唐·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唐·韓翃《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唐·王翰《涼州詞之二》:“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唐·權德輿《送陸太祝》:“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

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暗憐衣帶,不勝折柳之懷。”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安青春醫者2017-08-29 09:44:56

謝謝友之邀請和關注,敬請各位老師及朋友指正:

聽老人講過,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折柳》寓意‘’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們古代,親朋好友一旦離別,送行者就要折一支柳條贈送給來者;希望遠行之人,能夠在他鄉頑強的生活;在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有句諺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柳樹愛活。《折柳》做為一種民俗流傳下來……!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Delia常青藤2017-10-08 23:18:52

柳諧音留,折柳送別寓意深長,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一出行來回少則幾個月,多則好幾年,一般坐船居多,因為便宜,馬車相對來說要貴點。

坐船肯定要來到水邊,而臨水而居的植物以柳樹最為普遍,折柳送別不僅寄託朋友的希冀,同時也飽含對出行之人的戀戀不捨。

古人離別時為什麼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志遠驍雄2018-02-27 16:51:32

古人出發前,送人者會把遠行人一直送到路口,並要折枝相送。

所謂“折枝”,就是折取路邊的樹枝花草什麼的,送給遠行人,雖然是隨手之物,但“禮輕情意重”,寓意深刻。

古人出行一般選擇在剛過完年後, 在春季送別,最流行的是“折楊柳”。“折楊柳”是古代社會生活中最有格調的風俗之一,這種風俗是怎麼產生的?有人從“柳”諧音“留”上分析,認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