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楚陽天下12017-11-06 15:59:32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由於前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達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且涉及到的範圍也很廣,所產生的學術流派也很多,以至於後來的統治階級只需要擇優延用即可。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優秀的文化傳承一直延續至今。東周之後,雖然改朝換代頻繁,但實際上統治階級的思想也是換湯不換藥,加上孔、孟知、道的思想太過於光彩奪目,後人難以逾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定的歷史背景造就特定的歷史文化。真正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只能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算起,廢除帝制,還耕於民,自由民主,免除農民的一切苛捐雜稅,法治天下。按道理今時今日又是一個可以誕生大思想家,政治家,學術大師的極好時期,希望中國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推陳出新,能湧現出大批的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天佑中華,壯我國威!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半五近三2017-11-07 16:58:21

謝邀!

文/言有章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

(朱熹)

張載、朱熹、王守仁、曾國藩、李贄。這幾人都能稱得上是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都是開一代之風氣的牛人。

其中,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人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來有一種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感。

禮的沒落,是因為禮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幾十年前有人稍微懂點網路知識,就可以稱之為網際網路專家,現在就不行了,大部分人都會一點網路知識。

所以,網際網路專家這一身份,要麼拔高了門檻,要麼就不復存在,於禮亦然。

秦朝之前,社會關係混亂,是因為國家實在是太多了。現在人們熟知的有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但是在當時,大小國加起來有一二百個。自然免不了吞併的下場,大魚吃小魚,最後留下來的是戰國七雄。

那個時候很少有君臣的概念,禮的出現,鞏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其提出的君臣有別,君貴臣賤理念,很能滿足統治階級的需要。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

(王陽明)

秦朝打天下,並不全是法家的功勞。法家重刑法,改世襲為軍功,優化了軍隊結構與人員配置,但是這並不是秦國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冷兵器時期的戰爭,歸結到底拼的是人,百人國家,再怎麼有制度優勢,也打不過一個萬人國家。秦國能吸引人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秦國能取得勝利,是在於人+制度的雙重優勢。

一國的繁榮,是因為各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各自分工的結果,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因為一家思想而繁榮。

國家的繁榮,要有相容幷包,海納百川的姿態,要容許各家思想的合理存在。秦國也不是隻注重法家,可以看看呂不韋組織編撰的《呂覽》。

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想一句好話),後臺回覆書名,可免費獲取電子書。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樸一居士2017-11-07 15:25:30

。因為戰國時期需要百華(花)齊放,爭奇鬥豔,是中華大地即有共同的文化基因的。歷史必然。,秦之後為了統治的歷史必然,需要維護趨勢的同一文化,百花就謝了!今天中華又出現新的百花齊放的基礎,是在共奮的條件向宇宙進軍,引領環球世界走向協同文化的基礎上共同向科技宇宙觀發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師級文化人物即將不遠而出現!。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老秦來煮歷史百味2017-11-07 21:21:15

謝邀。

歷史上的中國,從思想學術的層面來說,一般思想爭鳴的年代,都是所謂的亂世或者分而治之之世。而在天下統一的時代或者說治世,則很少會出現思想百家爭鳴的年代。

和以上觀點驗證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諸子百家的時代,南北朝將近400年的分裂,則是道家、佛家、清談家得到大大發揚的一個時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在國家得到統一後,統治者在軍事和政治上穩固了地位之後,則必然要追求思想上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實際上解決的是這個國家的哲學問題,就是可以解釋了這個國家從哪裡來的,準備到哪裡去,然後怎麼去。

另外一個層面,之所以出現百家爭鳴,那是因為各個家都找到了其生存的土壤,如此才可以形成長久的爭論局面。如果國家統一了,那麼一些小眾的學說生存的土壤肯定就消失了。

來看看具體的例子,秦朝以法治天下,用法家的學說來解釋了秦朝的哲學問題,因此天下的百姓自然都明白秦朝是依靠法家得天下的,今後天下通行的道理是法家的道理,自然需要遵守法家的規定。如此一來民間沒有爭論,國家也就安定了。

換成漢朝的儒家,也是一樣。

因此再回到這個問題的話,就可以理解了。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時期,除了佛家,其他家的理論體系都已經有了成熟的基礎,因此後續的統治者不需要再去費力建立一個學說,而是尋找到一種再將其發揚即可。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雲臺山閒人2017-11-08 22:58:26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變革,催生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大爆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集權統治,透過焚書坑儒加強了對思想的控制,破壞了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推行的“

罷黜

百家,獨尊儒術”,使得人治政治在中國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嚴重禁錮了思想的進步。隋唐的科舉特別是宋朝程朱理學說的興起,宋明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集權統治的最大的幫手,進一步阻止了思想的發展。

其實在明未中國的思想界又出現了一個高峰,明代的政治思想,特別是李贄的反傳統、反權威思想。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他們在明末清初社會激烈變革之際,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滿洲殖民統治及君主專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他們的思想,在後來君主集權嚴重的清朝並沒有多少發展,但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東周之後,中國為什麼沒有再出現大師級思想學術人物?東風別業2018-01-13 16:22:01

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中原社會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發展的資源所在。由於漢字和史官制度,到周朝積累巨大峻德,孔子等學者洞察機遇,克明峻德,自己大豐收,成名。同時也留下經過他們總結提煉過的思想得以傳世。給後人造一個更巨大更好的峻德寶庫。其實,孔子在大學和中庸裡已經預言,他的後世如何才能再次湧現大師。那就是大學!中庸則是勸勉後世學者耐心傳承,繼續觀察記錄,並等待時機!第一次時機在近代出現,但跑到歐洲,大師湧現的機遇被歐洲奪得!東方

傳統學術思想被他們吸收改革。

工業生產方式,大學普及,已經幾百年,歐洲的大師也變成傳統了,那麼,第二次學術大師時代機遇到來了嗎?

東風看到準大師們都在忙著講古經呢,氣象不對頭。

歐洲學術,科學是宇宙本體論的,完全可以吸收甚至照搬,但社會學說,反仁義,決定它們的學說沒有韜略,不合中原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