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秦一農夫2020-05-01 13:56:00

《春蠶》,是作家茅盾先生一九三二年所創作的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同《秋收》,《殘冬》合稱(農村三部曲)。

老通寶是文中的重要人物,他善良,忠厚,老實,倔強,而且很有志氣。他相信勤勞可以發家,致富,勤勞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穫。為了還清債務,使一家人過上溫飽的日子,所以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養蠶事業上。為了買桑葉,他抵押上了所有的田產,以換來債款。

至於老通寶家有桑田,為什麼還要買桑葉的提問,就很好解釋了。因為在舊社會,一般貧窮家庭的土地是很少的,即就有土地也是一星半點,由於養的蠶很多,所產的桑葉是遠遠不夠自用的,所以老通寶只得用抵押田產換來的錢,外買桑葉。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松嫩隱士2020-07-09 16:36:25

《春蠶》是矛盾以江南農村為背景,透過農民老通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困苦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舊中國農民須在年成豐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高利貸剝削更加殘酷,資本家乘機壓低蠶絲的收購價格。加之戰爭使江南一帶蠶絲沒有銷路。在這種情況下,老通寶一村人經過一個月的辛勤緊張的養蠶勞動,雖然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蠶繭豐收,但豐收給他們帶來的是更多的貧困和災難。使老通寶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外債。因賠了地,所以種桑葉的地減少了,養蠶的桑葉就不夠用了。要想把蠶養好,就要外購桑葉。

矛盾的《春蠶》、《秋收》和《殘冬》三個連續的短篇,當時被稱為‘’農村三部曲",它們真實地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和他們從守舊、迷惘中覺醒,終於起來抗爭的歷史動向。

矛盾的《春蠶》等作品,抓住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在藝術上作了出色的表現。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福韻緣2020-05-02 21:27:40

看到文學大家茅盾寫的〈春蠶〉。你一定會想起詩人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詩句。詩人用一句詩,概括了蠶的一生。那茅盾寫的〈春蠶〉是怎樣描寫春蠶的呢?主人公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

1、小說以“蠶事”活動為主線,刻劃出兩種不同型別的農民形象。老通寶和多多頭。老通寶是蠶農、“規矩人”,勤勞工作,靠養蠶生活。

2、小說從春天養蠶開始,看到蠶情不好的心慮,到出奇的好。使老通寶看到了豐收的希望。由於蠶的長勢好,儘管自己家有桑地,但為了蠶寶寶長的更好,吐出來更多的蠶絲,就要增加投入,來保障豐收。

3、由於豐收的希望,家裡的桑地已滿足不了蠶寶寶的吃食。小說裡也有描寫,餓了半天的蠶,爭相吃桑葉的畫面。可以看出為了蠶事,老通寶全家都拼了命。這就是老通寶自己有桑地,還要外購桑葉。

4、太用力的努力,成了一場悲劇。美好的希望,增強的養蠶投入,沒有帶來豐收的喜悅,確欠了買桑葉的的三百元欠賬。努力變成了悲劇。寫出了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豐收災。反咉了家國情懷。更反映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村農民的悲殘生活。反映了作家對當時社會的思考。沒有國家的富強,就沒有小家的安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給農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落後就要捱打。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

茅盾寫的《春蠶》里老通寶自己有桑地,為何還要外購桑葉?天寬地厚2020-05-01 17:06:03

因洋鬼子到鎮上了,出現了很多洋貨,洋紗,洋繭,自家的土繭子要比洋繭低十多塊錢,洋繭賣三十塊錢,土繭賣二十塊錢,繭廠還看不上,很多養繭人都改種洋繭了,要用洋葉了。沒辦法,“真是天也變了“,土繭不值錢了,自家的桑地的葉子也沒用了,只好把能出十五擔桑葉的桑地抵押出去,換錢去外面買洋葉養洋繭了。(內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