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

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清風明月逍遙客2017-09-01 15:47:42

荀子從秦國回到齊國後,重新踏上了稷下學宮的講堂。看著臺下眾多學生熱切的目光,荀子開口說道:“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荀子此言一出,臺下頓時是一片譁然。學生們交頭接耳地說道:“哎,這奇怪了,儒家不是一直在講善嗎?怎麼夫子今天一反常態,開始講惡了呢?

只聽荀子接著說道:“人生來就有貪財圖利之心,於是會因為爭奪財產而喪失謙讓;人生來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於是就會因為相互仇殺而喪失忠誠和信用;人生來就有酒色財氣諸多欲望,於是就會因為淫亂奢靡而喪失了禮義。當今天下,諸侯紛爭,隨處可見人慾的泛濫,所及之處,姦淫擄掠,屍骸遍野。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極惡的。”

聽到這裡,臺下有人坐不住了,一個年輕的學士站起來大聲地問道:“夫子,學生想請教您一個問題。”

站起來的這位年輕學士名叫

淳于越

,在齊國當時任職是博士,也是後來非常有名氣的一位學者。

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

見淳于越提問,荀子示意他講下去。

淳于越說道:“孟子曾經講過,人性本善。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恭敬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此四端是人生俱而有之的,先生怎麼能說人性是惡呢?”

聽完淳于越的問題,荀子開口道:“想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一個前提,那就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天下所謂的善,是合乎禮義。所謂的惡,是逾越規矩。

人不學禮就不知禮,不知禮怎麼能知道規矩呢?而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後來學的。經過人為地改造後的善,不就是‘偽’善嗎?好比我用泥土製造了陶器,這泥土就是本性,而仁義禮智就是我們用這泥土做出來的杯盤。泥土是自然天成的,而杯盤是加工出來的,這就是‘本性’和‘人為’的區別。”

淳于越沉思半晌後,說道:“夫子,難道人不是因為喪失了本性才變惡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人餓了想吃飯,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就是本性。明明餓了,仍然讓長輩先吃,這是禮。明明累了,但不敢休息,這便是為了贍養父母。這些行為符合禮儀道德的規則,但卻是違揹人性的。”

淳于越想了想,又問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講的,那天下人永遠都要陷入相互爭鬥,相互殘殺的局面了嗎!”

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

荀子回答道:“這才是我們要推行儒學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經過禮義的引導,是可以改惡而從善的。正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有在禮義制度和道德約束下,人性中的惡才會被祛除,天下才會真正的太平。”

淳于越似乎沒有太明白荀子所說的,於是又問道:“那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勸人向善的禮義又是從哪來的呢?”

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禮義法規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由聖人制造出來的。”

而此時,臺下有人則喊道:“那聖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呢?”

荀子從容地回答道:“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堯舜或是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一樣的。”

此言一出,臺下又是一片譁然,古往今來,敢如此評價聖人的,恐怕只有荀子一人了。

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

只聽荀子又接著說道:“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禽獸,是何緣故呢?原因就在於人是有智慧的,能夠認知事物。聖人與常人相同的,是惡的本性;聖人與常人不同的,是用智慧創造了禮義,並自覺地去遵循,首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人人其實都可以成為聖人,但是為什麼許多人沒有成為聖人呢?”

說到這裡,荀子提高了自己的語調,大聲地說道:“

小人可以成為君子,卻不肯成為君子;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卻不願成為小人。

今日的齊國,官員徇私枉法,貴族貪得無厭,兵馬本為強國護民之用,卻有人擁兵自重,圖謀不軌,這是人之性善嗎?不!這就是人性的惡,他們不願意棄惡揚善,不願意成為聖人,所以社會才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緩了一緩後,荀子又說道:“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倡導禮義,嚴肅法規,改變人惡的本性。但願從我們今天在座的官員、先生、學士之中,能夠真正走出幾位聖人來,這才是天下蒼生的福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