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皇帝死後都有諡號,諡號制度是從何時而起?

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皇帝死後都有諡號,諡號制度是從何時而起?阿金大哥2018-08-14 19:23:41

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皇帝死後都有諡號,諡號制度是從何時而起?

以前對諡號多少有一些瞭解,知道是後人對死去前人的蓋棺論定,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來概括他的功過是非。

百度了一下發現人家的比咱這個要到位的多了,咱就有的地方引用一下。

古代歷史上的

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

,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的歷史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

約周穆王時期

,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

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

那麼諡號有那些種類呢?

上諡,

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等;

平諡

,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懷、思、惠等;

下諡,

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厲、幽、靈、煬等;

像質、衝、少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後人給他們的稱呼,

還有一種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週末,興盛於漢朝。

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那麼哪一些人才有資格獲得諡號呢?

周朝時期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諡資格;到了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諡資格;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諡資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員有得諡號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我覺得一個諡號也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功勞或者過失,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你想啊諡號一般都是後來人給前人加上的,如果恰好是後面一個朝代給前面朝代的亡國之君贈諡號呢,我估計大多數都是不好的,就像隋煬帝。

一個人即使再壞他也有好的一面,但是後面朝代把前面朝代給滅掉了,那麼對前朝歷史肯定需要一些遮掩,否則怎麼給後人一個合理的交代呢?!

阿金大哥,一個愛好文史的油膩大叔。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