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三絕是誰?

《三國演義》的三絕是誰?瀟湘讀史2018-05-02 13:19:26

所謂“三絕”是指曹操的“奸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

1.“奸絕”曹操

《三國演義》的三絕是誰?

《三國演義》第一回,曹操出場,善於“知人”的許劭這樣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了大喜。崛起於漢末亂世的曹操正如許劭所言,他是一個當之無愧、如浮雕一般樹立在歷史長廊中的“奸雄”。

曹操複雜性格的核心是極端利己主義,由此呈現出虛偽、奸詐、殘忍和兇暴等特徵。第四回寫出場不久的曹操殺害呂伯奢全家,給讀者留下極為可憎的印象。

曹操明知誤殺呂家八人,還殺死買酒回來的呂伯奢。陳宮譴責他的負義行徑,曹操竟毫不遲疑地說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事實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這損人利己的信條行事的。

並非偶然,在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首腦人物中,曹操殺人最多,而且有各種各樣的殺人方法,如疑而殺人:

赤壁之戰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懷疑自己的水軍都督暗降東吳,殺掉了蔡瑁、張允;夢中殺人:

他怕人在他睡覺時行刺,就宣稱自己“夢中歡喜殺人”,故意把一個熱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劍刺死;酒中殺人:

赤壁大戰前,他把酒臨江,橫槊賦詩,揚州刺史劉馥認為詩句不祥,曹操便佯裝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借刀殺人:禰衡擊鼓罵曹,他極為惱怒,打發禰衡說降劉表,由黃祖殺之;伺機殺人:

他平時嫉恨好耍小聰明的行軍主簿楊修,以“雞肋事件”擾亂軍心的罪名將其除掉;大規模殺人:

衣帶詔事發,曹操將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餘人斬殺,以及攻打徐州陶謙時,“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

2.“智絕”諸葛亮

《三國演義》的三絕是誰?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著力刻畫的又一重要人物。《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共寫了一百十一年的事情。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活動雖然只有二十七年,但這二十七年卻在小說中佔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即從第三十八回的“隆中決策”,到第一百零四回的“

丞相歸天

”,共有六十六回,這還不包括諸葛亮出山前水鏡先生對他的讚美、離世後“魏都督喪膽”、“

定軍山顯聖

”等有關章回。在這近七十回中,有大半的回目是專門寫諸葛亮事蹟的。如此著力刻畫的人物,在全書中還沒有第二個。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來就為士大夫文人所推崇。其原因有二:第一,諸葛亮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即杜甫《蜀相》詩所吟詠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第二,他才具不凡,即杜甫《詠懷古蹟》之五所謂“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三國演義》對這兩個方面都寫得很透徹。

3.“義絕”關羽

《三國演義》的三絕是誰?

關羽在歷史上以勇武知名,《三國演義》對其勇武性格的描寫一方面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另一方面又有所誇飾,使之更加出類拔萃。而我們要強調的是:在《三國演義》中以超群佚倫的面目出現在讀者面前的關羽,在勇武之外,準話本體所增飾的人格及性格素質所佔的比重無疑大得多,也更具有小說史意義,尤其下述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第一,突出關羽的“義”。毛宗崗將關羽的這一品格概括為兩句話:“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報主”表現的是“忠”,“酬恩”表現的是“義”。

第二,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凡事皆明明白白地做。像“降漢不降曹”、“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等,所表現的都是中國民間所推重的大丈夫氣概,亦即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所稱道的:“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

第三,風度儒雅。關羽精通《左傳》,涵養極深,舉止豁達而不粗野,言語磊落而不莽撞,甚至其容貌也給人風流儒雅之感:那一綹美髯,那酒後綽髯的動作,是何等瀟灑豪宕!

更多內容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