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宮是怎樣修建的?

定陵地宮是怎樣修建的?尉霖2019-12-26 07:58:12

定陵的石隧道盡頭為金剛牆所阻。金剛牆橫貫東西,高出石隧道1。2米,牆基由四層石條砌成,上部用城磚,簷部鋪黃琉璃瓦,牆磚共56層,通高8。8米、厚1。6米。金剛牆上有一個隱約可見的開口,上窄下寬,用城磚23層封好,這是萬曆梓宮奉安後的封口,但由於隧道填土的擠壓,使磚稍向內傾,封口痕跡十分明顯,這就是“金剛門”,從這裡進去就是地下宮殿。

從“金剛門”首先進入的是玄宮外的一室,它長、寬各7。9米,石條鋪地,頂部用磚起券,由地至頂高7。3米,實際上是石隧道的最後部分。隧道的西壁就是玄宮大門的上部,這是座起券的門洞,全部用平整的石條構成,券門門樓的簷瓦、脊獸、椽頭全部用漢白玉雕琢而成。券門下就是兩扇用整塊漢白玉製成的石門。門高3。3米,寬1。7米,重約4噸。門上刻有乳頭狀門釘,縱橫9排,共81枚。門有銜環鋪首,又有上下門軸,都是根據原石雕成。石門的製作不僅精美,而且十分科學。門軸一端較厚,達0。4米左右,靠近鋪首一邊只有0。20米左右。這樣的製作,既增加了門軸的承受能力,又減輕了石門下垂的重量。中殿、後殿的石門結構、形式都與第一道石門相同。

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全部是石結構,沒有樑柱,完全取拱券式。

地宮的前殿,東西長20米,南北寬6米,高7。2米,南北兩壁全部為石條平砌至券頂,地面是用方形澄漿磚鋪地。這種磚也被稱為“金磚”,其質地之細膩、磚面之光滑,為世所少有。前殿室地面金磚之上鋪一層木板,是梓宮奉安時為保護地面而特設的,事後未經拆除,發掘時已朽腐。

同前殿相比,此中殿更近似前殿,南北兩壁各有石券門一個,通向南北配殿。中殿西端安放漢白玉寶座三個,中央寶座面東放置,寶座周身雕飾雲龍紋,製作十分精緻。寶座兩側有方形石臺各一,座前放置雲紋石踏板,踏板前安放五供:中央為黃色琉璃香爐,爐內建檀香木圓香一柱;爐兩側為黃琉璃燭臺,每臺有蠟燭一支;燭臺邊各置黃琉璃花瓶。五供前有一口巨大的青花瓷龍缸,刻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題款。缸內貯油,油麵有銅製圓瓢子一個,瓢中有一根燈芯,芯端有燒過的痕跡,這便是“長明燈”,也稱作“萬年燈”。在中央寶座的兩側各有白玉寶座一座,小於中央寶座,上飾鳳紋,其餘都與中央寶座相同,亦置五供和長明燈。顯然,中間是萬曆帝的靈座,兩側是其皇后的靈座。

後殿被認為是玄宮的最重要部分,它是放置梓宮的地方,所以較其他殿堂更為高大寬敞。全部為石結構,起券,南北長30米,東西寬9。1米,自地面至殿頂高9。5米,南北兩壁均有9層條石疊砌,是為九重法宮,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象徵。地面所鋪花斑石,打磨得十分光滑。後殿中部偏西有漢白玉製成的棺床,須彌座式,飾仰覆蓮,床面平鋪磨光花斑石,棺床上放置三具棺槨:中為萬曆帝,北側為孝端后王氏,南側為孝靖后王氏。

萬曆帝的槨室裡面是一口楠木棺,棺木上方蓋有黃色絲織銘旗,金書“大行皇帝梓棺”六個大字。銘旗兩端鑲有木製龍牌。萬曆帝棺長3。3米、大端寬1。5米、高1。4米。棺木外漆朱,四周無一絲縫隙,說明朱漆是屍體入葬後才塗的。棺蓋用四個大鐵釘牢牢釘住,撬開棺蓋,只見棺內塞了各種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金銀器、玉器、瓷器、冠冕、珠寶佩飾,尤其是織造精美的被褥、袍服等織繡品和一層整齊的織錦匹料,其色彩之絢麗、質地之華貴,前所未有。萬曆帝的屍體已腐爛,衣著也大部分腐朽,頭髮儲存完好,髮髻還十分清楚,嘴邊有黃褐色鬍鬚。左、右配殿位於中殿兩側,結構形制完全相同,對稱設立。小券門,券門不出簷,無裝飾,券門後是青石做成的兩扇石門,有鋪首,無門釘。地面鋪條石,條石上沒有鋪木板,說明奉安時未進入配殿;配殿內中央靠北側有金磚鋪的寶床,床中央有一孔穴,內填黃土,直至地下,稱為“金井”。古代葬俗認為“金井”通地氣,棺槨置於其上也可與地氣相通。配殿西端又有石券洞,安裝有石門。左、右配殿內空無一物,亦未見有放置隨葬品的痕跡。

定陵地宮是怎樣修建的?骨頭魚2019-05-27 17:32:03

明清兩朝的帝王陵墓自成一派,比較高調,至於怎麼修建的就不是幾句話百度一下資料就能說清楚的,推薦一本書《風雪定陵》,可以瞭解一些相關內容。此外,定陵的發掘頗具悲情色彩,萬曆皇帝的屍骸和棺槨,包括大量珍貴文物都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拋棄荒郊野外,成為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