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2019-09-07 22:57:31

感謝邀請,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光聽這句話,就讓人聽的熱血沸騰,更深深觸動了我們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出處

:這一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侵犯強大漢帝國的,即使逃得再遠,也一定要誅殺,漢朝的威嚴不容冒犯。

我們都知道,漢朝的大患一直都是匈奴,從西漢建國到西漢末年,匈奴反覆無常,經常侵擾漢朝的邊境;漢武帝時期,湧現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打得匈奴毫無招架之力,匈奴自此安分了。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當時的歷史背景:

西域的局勢

當時西域的情況比較複雜。漢宣帝時期匈奴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郅支單于實力雄厚,以武力兼併呼偈、堅昆、丁令三國,日益強盛。

匈奴的反叛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而郅支單于口口聲聲準備歸漢,竟然出爾反爾、殺了大漢使臣,這是典型的外交挑釁外加赤裸裸的敵意行為!先囚禁了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使者谷吉。郅支單于自知有負於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東部,遠離漢朝邊境幾千裡。在那裡,郅支憑武力脅迫烏孫、大宛等小國進貢,郅支還侮辱出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漢使聽出他的言外之意,還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是狂妄至極。

一代名將陳湯登場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無功蔭可襲,相比前輩衛青和霍去病,他的仕途也是坎坷,不過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拼搏,他終於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面對郅支單于殺完漢使逃跑後遠離漢境的情況,郅支跑的遠遠的,雖然一時間邊境再無烽火之憂,但從漢宣帝以來就確立的西域秩序開始面臨挑戰。

眾多的西域諸國,都因為這事把眼睛瞄向漢朝,畢竟當時的小國以漢朝為尊,現在有人出手挑戰你底線,作為大國的漢朝,豈能坐視不管!

如果放任不管,大漢王朝多年來在西域用鐵血刀兵辛苦打造出來的威望,恐怕就要毀於一旦,因此陳湯決定先下手為強。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單于殺害漢使、遠離邊境八年後,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統率四萬大軍征討,一舉格殺郅支單于,並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斬獲頗豐、全勝凱旋。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彰顯了大漢王朝的威嚴和氣勢,雖然大漢王朝早已成為歷史,但後世之人依舊不忘初心,從當初的強漢王朝到現在強大的中華民族,“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