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哪幾種來源?

《詩經》有哪幾種來源?烏都河畔的詩人2019-03-23 08:13:43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六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還有六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頌”是用於宗廟祭的樂歌。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600年間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 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詩經》有哪幾種來源?田川居士2019-03-23 08:39:29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是他在《論語·陽貨》篇裡提出的關於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的說法,也就是“興觀群怨”。

興,指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奮,可以使人從詩歌鑑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觀,是指詩歌真實的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使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

群,則是認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強團結的作用

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

《詩經》中的作品,最初用於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教化的重要工具;而《詩經》的編輯,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歷史上有影響廣泛的“獻詩”“刪詩”說,透露了詩經作品來源和編訂的一些痕跡。周代公卿烈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是可考的。

可以說《詩經》包括了公卿烈士所獻之詩,採集於各地的民間詩,以及周王朝樂官儲存下來的宗教燕饗中的樂歌。

從詩經的內容上看,主要分為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農事詩、燕饗詩、怨刺詩、戰爭徭役詩、婚姻愛情詩幾類。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各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