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大同一帶的耍孩兒戲中的羅羅腔是怎麼命名的?為什麼?

流行於大同一帶的耍孩兒戲中的羅羅腔是怎麼命名的?為什麼?龍山大先生2018-11-12 07:36:23

首先說,羅羅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劇種,它流佈于山西省北部的靈丘縣及其周邊的渾源縣、應縣、繁峙縣和河北省阜平縣的部分地區。

羅羅腔因其唱腔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行進十分流暢,故頗為當地群眾所喜愛。

羅羅腔在清代初葉即已形成。清康熙年間文人劉廷璣在他的《在園雜誌》有這樣的記載:“……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腔,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瑣哪腔、羅羅腔矣。愈趨愈卑,新奇迭出,終以崑腔為正音。”

據靈丘縣羅羅腔劇團的老藝人們說,羅羅腔原是一人前臺演唱,眾人後臺和唱羅羅之聲,所以叫羅羅腔,後來逐漸發展,去掉眾人後臺幫唱,僅以樂器伴和尾腔和過門。

對羅羅腔的源出還有另兩種說法:其一是,羅羅腔實即北曲中的[耍孩兒]調。其二是,羅羅腔源出於北方絃索腔,也叫女兒腔。清人李調元在《劇話》中記載:“女兒腔,亦名絃索腔,俗名河南調,音似弋腔,而尾聲不用人和,以絃索和之,其聲悠然以長。”

羅羅腔的唱腔原是很豐富的,相傳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哈哈,後多數失傳,現在保留下來的唱腔有[數詞]、[流水]、[山坡羊]、[圪腦兒]、[鳳絞龍]、[幹板]、[跺板]、[甩板]、[散板]、[起腔]、[哭腔]、[糜子]、[娃子]、[彩腔]、[跪柱香]等。

羅羅腔的演唱屬聯曲體的形式,這種聯曲體並不是元明的南北曲,而是各種俚曲小調的聯絡運用。它雖然有[幹板]、[甩板]、[流水]、[起腔]、[跺腔]等,但它們調式不同,相互之間很少自然聯絡,因此 ,結構不成板腔體系,只能說它的個別唱腔是以不完備的板腔體形式出現的。

羅羅腔現存唱腔可分兩個系列:

數詞系列:包括[數詞]、[流水]、[山坡羊]、[甩板]、[幹板]、[跺板]、[起腔]、[散板]、[哭腔]、[糜子]等,這一系列的唱腔曲調的調式均為宮調式,演唱時,通常定調為1=A。

娃子系列:包括[娃子]、[彩腔]、[跪柱香]等,這一系列的唱腔曲調的調式均為徵調式,演唱時,通常定調為1=D。

羅羅腔的樂隊分文場、武場。文場使用樂器有:板胡、曲笛、海笛、三絃、笙、嗩吶等,其主奏樂器是板胡。板胡的外弦通常用老弦,裡弦用皮弦,演奏時,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均戴金屬筒狀手帽,伴奏數詞系統的曲調時用6——3弦(A調),伴奏娃子系統的曲調時用3——7弦(D調);武場使用樂器有:板鼓、手板、戰鼓、堂鼓、中虎鑼、鈸、手鑼、小鑔等,鑼鼓點無特別之處,大致與京劇和晉劇的鑼鼓點相同。羅羅腔樂隊不託腔伴奏,只在樂句每個分句的尾音處加入伴奏,過門後即停,反覆如此。

隨著戲曲音樂的發展,羅羅腔的樂隊建制也有所擴大,如今,羅羅腔樂隊中增加了琵琶、揚琴、二胡、大提琴、小提琴等樂器,這樣就增強了音樂伴奏的效果。

羅羅腔是一個地方劇種,受其流佈地區的風土人情、欣賞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使它的藝術特色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

其經常上演的劇目中,臺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細微處透射著雁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氣息。

在表演上,羅羅腔藝人大膽吸收了當地民間藝術中的“走花梆子”、“踩畦子”等,使其成為羅羅腔特有的旦角表演程式,從而,使其表演更載入歌載舞化,生活氣息也更加濃郁。

在唱腔上,因為樂隊不託腔伴奏,這就使演員在演唱時有了較大的自由,唱詞處理根據劇情的需要和當時的演出氣氛,以及演員自身的條件,能唱能說,節奏掌握可快可慢,音量控制隨大隨小,演員演唱時,行腔吐字顯得格外清楚,從整體效果來看,頗有說唱藝術的諸般特色。

男角在演唱時,每個樂句的分句句尾,常用高出本調八度的假嗓音耍腔,俗名“背宮音”,這種唱法,既體現了羅羅腔的藝術特色同時也反映出羅羅腔的唱腔仍保留有古老唱腔的痕跡。

大同市靈丘縣的羅羅腔劇團是全國僅存的一個羅羅腔專業劇團,可算是“天下獨一團”了。

原創不易,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