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對王沂孫的評價這麼高?

為什麼感覺對王沂孫的評價這麼高?詩話旗袍2020-04-05 13:00:17

感謝悟空問題提出的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王沂孫,生卒年不詳,字聖與,又字詠道,號碧山,又號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號玉笥山人,南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大約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間,曾任慶元路(路治今寧波鄞州)學正。

現存60餘首詞作中,有34首詠物詞,其詞章法縝密,在宋末格律派詞人中是一位有顯著藝術個性的詞家,與周密、張炎、蔣捷並稱“宋末詞壇四大家”。

人們對於王沂孫的評價之高,應該是因為他的特別經歷,他雖做了元朝的官,心理卻很複雜,在他的詞中,有許多是寫故國之思的。只是這種情緒,並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對宋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而是同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時又滲透了個人在歷史鉅變中無可奈何、只能聽任擺佈的淒涼感。

初學詞者,一般當選王沂孫詞作。尤其是《眉嫵·新月》中“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齊天樂·螢》中“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淒涼不盡”,《天香·龍涎香》中“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等。其中《齊天樂·蟬》借蟬詠懷,嘆息歲時變遷的無情,自述“清高”、“悽楚”,最為人稱道。

論人品,他沒忘本,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國;論詞品,更是無一不表現出他忠愛故國的民族意識。

一個人,如果連他的故國都不思念,連最起碼的民族意識都沒有,即使再有才,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現在有很多人,在祖國日益繁榮強大,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時候,卻選擇加入了外國國籍。就像一個叛逆的孩子,毅然決然的離開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我對你的做法不做任何評價,只能說,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我總記得一句老話:“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就比中國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