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子的群體特徵?

先秦士子的群體特徵?2021-05-10 06:56:39

檢視士階層的特徵,是希望畫出士階層的邊緣界限,觀察先秦典籍所描述的春秋戰國士階層,本文主要講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其不耕不種,所為乃勞心之事;第二個特徵是其必有所學;第三個特徵是有所自覺。頭條萊垍

一、其不耕不種,所為乃勞心之事頭條萊垍

士階層第一個特徵是其不耕不種,所為乃勞心之事,承繼了過去從政貴族的特點。萊垍頭條

對於士的這種特性,也有人表示鄙夷,盜蹠批評孔丘:《韓非子》以為士為社會蠹蟲,《商君書》更認為士不務農戰,加於國用會導致田荒而兵弱,也會給其他人帶來不良的示範。萊垍頭條

不過這樣的特徵是士從政之後的特點,所以未能入仕從政或堅不人仕者例外,如荷蕢而過孔氏門者、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莜丈人等農作於野,北郭先生、齊於陵仲子(陳仲子)以織屨為食,齊北郭騷結罘網、捆蒲葦、織萉屨,顏闔飯牛等等,他們遠離政治學術,自給自足。又如農家者許行與其徒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也有所不同。萊垍頭條

二、其必有所學,是掌握語言、知識、文字的主要人物條萊垍頭

士階層第二個特徵是其必有所學,是掌握語言、知識、文字的主要人物,正說明當時民貴學問為了任爵與官的情形。頭條萊垍

士先自覺於受教權的自主,即束脩拜師於私學,這在封建崩落的春秋中期已逐漸達成;其次,自由選擇自己的老師、想要學習的內容,從六藝到兵法到辯說之術,或學詩書,或學縱橫之術,自主選擇權全操之個人,最終形成個人學術主張,造就先秦璀燦多元的文化。同時,士掌握語言、知識、文字,著書、傳承學術,《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各家著作可以為參考。萊垍頭條

三、有所自覺條萊垍頭

士階層第三個特徵是有所自覺,士的自覺主要為“成己”,舉凡士中“以道自任”的精神抱負,或是努力使個人道德、學術或是政治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向上提升,重視個人精神上的自由,重視個人養生,修煉今世的長生等,都是“自覺”的表現。萊垍頭條

士的自覺,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究:條萊垍頭

一是“以道自任”的精神抱負,也就是以仁、以天下為己任,認為自己應成就所謂仁義等社會價值;萊垍頭條

二是認為自己有向上躍升的可能,無論是道德、學術或是政治社會中的身份地位;萊垍頭條

三是重視自我精神的自由,超脫政治、社會所加諸的束縛;四是重視個人養生,修煉今世的長生。萊垍頭條

“以道自任”的抱負,是士的最高理想,士以自我為道的代表,以所言所行成為道之承繼者的表現,卻是一種“自重”的現象,為了實踐所謂的“道”,無論是身處富貴還是貧賤,或是遭遇權勢欺壓、戰亂流離,都應持道到底,也就是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頭條萊垍

其有“恆心”,亦在其能“尚志”,即能以道自任。孔子為道而周遊列國,孟子為道去齊而歸墨子摩頂放踵為其道奔走天下,即使是人以為自利的遊士也為自己心中的“道”遊走天下。士個人所維護的“道”各有不同,但是可以言道、行道、甚至以不同的道各行其是,正是士精神上有所自覺所形成的突破。頭條萊垍

為了實踐所謂的“道”,必須先“成己”,在道德修養上“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士重視修身,看重個人品格,士的自我反省與自覺,對孔子而言即所謂“仁”的境界,垍頭條萊

孔子言仁有次第層次而無止境,也意味個人自覺也有次第層次而無止境,即使對他的學生言仁,也針對個人的體悟而有不同。條萊垍頭

士的個人自覺也隨著各國競相實行尚賢政治逐漸形成,特別是培養個人能力,以才幹取得高位,是提升個人地位、實踐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徑,所以求學謀仕,成了士提升個人地位的主要管道,如中牟人見仕之易,“棄其田耘、賣宅圃,而從文學者邑之半”。萊垍頭條

同時,各國國君求賢亦急,士得有提升地位的機會,所求得的身份不再只是家臣,可能是客、客卿、將軍、相、大夫、封君等,所事物件也不再只是本國大夫,更有可能是各國的國君,甚至可能配多國相印,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更有自認士的地位在王者之上的自覺出現,垍頭條萊

因為人主、大夫驕人有亡國亡家之虞,而貧窮者若不得意,以得志而有所不為,不因尊貴為其終極目標,皆因個人自覺而對外表的地位象徵有士高於王者的看法。垍頭條萊

同時,士對個體自我生命與精神之珍視,使一向以“天命”為中心的社會,轉目注視個體身上,爭與不爭的境界有很大的差異,士的自覺包含這兩極化的情形,一種是爭名爭位爭權爭勢,無所不爭,因為明白了人的平等,以及跨越了階級界線,使士明白權勢名位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有為者亦若是”;垍頭條萊

另一種卻是不爭不求,“不爭”才能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老子、莊子提出“無”為標準,希望超然物外,拋棄人間的慾望。萊垍頭條

因為體悟到過度追求眼目聲色慾望有害於生,人常為名利地位所累,尤其知道自己有無限提升可能計程車,汲汲於名利地位追求的也很多,能超脫自覺者已屬少數,能進一步在感官上節制慾望,以精神充實怡然自得者,更是少之又少。萊垍頭條

他們對精神自得的自覺,不再以人世間有形的物質為念,反以個人適才適性自得其樂為精神上的超脫。追求精神超脫自覺,也被當時人誤用於養生方法求個人長生,即愛惜個人精神,節慾重生。條萊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