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與和,禮與樂是什麼關係?

禮與和,禮與樂是什麼關係?使用者5537904459851432020-07-04 00:25:36

先分析“和”與“樂”,其實“和”與“樂”的關係很微妙,“和”的原形字“龢”的字義是調,“龢”本身指的就是一種管絃樂器,是後來小笙的前身。

這樣看來,“和”就是“樂”的載體,“樂”就是“和”的表現。

“不和”則是無調,則不能為“樂”。

我們平時所說的“和”與“樂”主要是從社會關係的角度來講的,國與國、國與家、家與家、人與人等。

“和”是由“禮”所致。

“和”是和諧、協調的意思,因著禮的執行而呈現的美好結果。

禮本身表現在“義”和“仁”兩方面。

就禮歸於義這方面來說,強調的是合宜、正當,在執行中,就體現為約束、限制與分別,也就是要有“規矩”。

而要執行規矩,可以用“刑”,可以用“禮”,孔子提倡以“禮”,並且指出學禮知禮行禮是作為一個君子的必要條件。

孔子提倡君臣、君民、父子等關係都要用明確的禮節來表達,不能有逾越和違犯,禮在這裡體現的是約束,並且是雙方相互的約束關係。

從秩序的表達來看,“禮”於“義”有很好的規範作用,但無形中在某些方面固定了人與人的高低位置也就是地位和等級身份,極端的“禮”也就隱含了它的狹隘性。

就禮歸於仁這方面來說,強調的是仁愛、和諧,在具體操作中,就體現為溝通、團結,這是對人的內心所作出的要求。

如果人的內心有了“仁愛”,其體現的“為政”“為商”之道即可用相應的禮節來體現。

孔子把和諧當作禮的最高目標,最後目的。

而和諧的境界往往與樂分不開,是一種樂的境界,所以,《論語》中常常把禮與樂相提並論。

禮樂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禮樂是一個國家政治穩定與否的重要體現,禮樂也是一個成熟的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樂則是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泰伯》8:8)詩歌令人感奮,禮儀使人卓立,音樂讓人完善。

從這些來看,直到現在,我們的社會確實還在體現當初的“禮樂”關係,最明顯的例子是國家元首間的互訪要有“宴會”,我們中國每到逢年過節要有“春晚”“聯歡晚會”等,現今的流行樂壇“天王天后”輩出,音樂風格迥異,就我個人而言,也喜歡音樂和詩歌,這也許是一個“和平”年代的體現,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和諧要有“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