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裡的“夷夏之辨”是種什麼樣的觀念?

中國文化裡的“夷夏之辨”是種什麼樣的觀念?王十二的閱讀筆記2019-05-20 14:03:54

在徐達斯所著《世界文明孤獨史》中有如下描寫:

中國最早的“諸夏”是指周所建立的諸封國,

其地在黃河下游東部和黃河中游南岸,即所謂中原,包括齊、魯、衛、曹、鄭、宋等,後來又有黃河中游北岸之國家也就是晉的加入,

此時南方的楚、吳、越,西方的秦都不是諸夏的成員,而楚更自稱“蠻夷”

,雄心勃勃地要統一中國。後來楚加入諸夏,再後來,吳、越等南方國家也加入。戰國秦孝公後,秦人加入諸夏團體,自此,中國大一統天下的雛形確立了。

夷夏之辨源於春秋公羊學。

在公羊家看來,區分“夷狄”與“諸夏”的標準在於是否接受先王禮義文教的教化。不接受先王禮義文教教化的群落是“夷狄”,接受先王禮義文教教化的群落謂之“諸夏”。孔子作《春秋》,進一步將仁義道德作為夷夏之辨的最根本標準,“夷狄”有德可進而為“諸夏”,“諸夏”失德則退而為“夷狄”,完全超越了種族的侷限。

這種文明價值觀造就了華夏文化的擴張和統一,如錢穆先生評論:“其大勢為文化先進諸國家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國家逐次征服……同時文化後進國家而亦逐次為先進諸國所同化……在此進展中,諸夏結合之團體亦逐次擴大。”中國從來不是民族國家,而是不斷生長的彈性存在。黃帝、炎帝是西戎或東夷,商源於東夷,周源於西戎與夏之結合,隋唐皇家血統以鮮卑為主。大抵是先佔據中原的族群與後繼不斷進入中原的周邊族群(匈奴、突厥、鮮卑、羌、藏、契丹、女真、蒙古、苗,等等)一直在融合中形成新中國人,其多族混合的結果就是現代所命名的漢族。

總之,古代中國或有生活方式與禮教之分,卻無種族與民族之分。

中國文化裡的“夷夏之辨”是種什麼樣的觀念?

與中國文化裡“夷夏之辨”的觀念非常接近還有韋陀諸經中“雅利安”這個概念。

雅利安(Aryan)本身就是一個梵文詞,源自於《韋陀經》。在《韋陀經》任何一處,這個詞都不是用來指稱某個特定的種族、民族或族群。

Aryan的梵文原意,作為形容詞的arya有“高貴、正義、優秀、令人尊敬”的意思;相應的,作為名詞的aryan就有“主人、貴人、導師、朋友、維繫者”的意思。因此,

從這個詞的語源的角度來分析,它指向一種生活、為人的標準,或理想正規化;它與文化價值觀相聯絡,意指在這種文化價值觀指引下生活,或能保持這種文化價值觀的人,就是理想的人,或文明人,從而能夠有資格成為主人、導師、朋友,受到他人的尊敬。

另一種解釋是:ar有白色、潔淨的意思,ya意指神,這樣,Arya就指潔淨身心以侍奉神明,名詞Aryan就有事神者的意思。美國著名的韋陀學者戴維·弗勞利認為:“Aryan是一個與梵文詞Sri意思一樣的尊稱。我們可以將它與英文詞Sir(先生、閣下)等同。”

如是,我們可以說,雅利安人與膚色以及地域沒有絲毫關係。任何種族、族群,無論來自哪個地域,如果採取了雅利安式(Arya)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念,更確切地說,接受了韋陀諸經所標舉的文明理念和文化價值觀,就可以稱為是雅利安人(Aryan)。

中國文化裡的“夷夏之辨”是種什麼樣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