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2許雲輝2019-10-03 14:01:06

叔孫通因博學多才被秦廷徵召為待詔博士,後先後投靠項梁、楚義帝、項羽,最終歸順漢王劉邦,被劉邦拜為博士。

公元前202年,諸侯於定陶共尊劉邦為帝。劉邦下令廢除秦朝所有苛刻儀法,以簡單易行之禮代之。但群臣自視功高,不守禮法,“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將莊嚴的朝堂當成喧鬧的酒肆,令“高帝患之。”

叔孫通得知後毛遂自薦,請求率弟子為劉邦制定朝儀。他將古禮與秦之儀法結合,制定出一套針對性極強的朝儀,並組織人員認真演練月餘後,得到劉邦首肯後,推廣給群臣反覆練習至爛熟於心。

兩年後,長樂宮落成,諸侯與群臣前來朝拜劉邦並參加歲首大典。叔孫通的朝儀首次大放異彩,使群臣嚴格遵守尊卑貴賤順序完成朝拜流程,失誤者被當場帶走。整個朝儀過程流暢莊重,無一人敢喧譁失禮。眼見這些以前敢與自己稱兄道弟、且在朝堂放肆撒野的群臣,被朝儀制服得服服帖帖,劉邦得到極大心理滿足:“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從此,封建社會帝王即位,就有了一套有章可循的朝儀。

綜上所述,叔孫通為劉邦制定朝儀,首先是為加強皇權的需要,其次是藉此恢復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內容,最後才是為證明儒生在治國中的價值和作用。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經典守望者2019-10-03 21:03:09

首先,這是由於叔孫通的性格造成的。叔孫通嚴格意義上說是一個投機分子,在亂世之中長袖善舞,通權達變,非常的圓滑。叔孫通先後五易其主,秦二世,項梁,楚懷王,項羽,劉邦都曾是他的主公。而他作為一個儒生,對於不同的主公他選擇了不同的對待方式,秦二世昏聵,他就虛與委蛇,巧舌如簧地保全自己的性命。這雖然與儒家的基本道德相違背,但卻是亂世中的生存之道。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

秦代崇尚法家的思想,儒生的地位本來就非常尷尬,叔孫通知道秦二世只是希望從這些儒生身上找到一個理由來應對陳勝吳廣的起義,所以他才會說“陳勝等人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不值得一提。”更何況,秦火之後,儒家大受損失,儒家經典只能被埋入牆壁之中才得以儲存。而叔孫通這樣的大儒更是活著的儒家經典,他們肩負著傳播儒家的責任,又怎麼能為秦王朝這樣殘暴的國家效忠盡力?因此,他很快就逃回到了老家薛縣,跟隨了項梁。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

第二,他制定禮儀,目的是為了推廣儒家學說。禮樂文明是儒家的核心基礎。當叔孫通到了劉邦的陣營之後,為了積極的推行儒家思想和儒家理論。他就選擇了禮儀這個方面來作為突破口向劉邦推銷自己的儒家學說。劉邦本來是個市井小民,粗鄙不堪,甚至於一邊洗腳一邊接見重臣,並且還會羞辱身邊的儒生。但是當他登基為天子之後,看到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親信言行粗魯,他的心中也非常不高興。叔孫通的這一制定禮儀的舉措果然奏效,劉邦非常受用,在看到文武百官噤若寒蟬,進退得宜時,他說:“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皇帝的尊貴。”叔孫通因而顯貴,成為了九卿之一的太常,也為西漢中央種下了一顆儒家學說的種子,使得儒家思想可以在武帝時期開花結果,享有獨尊地位。叔孫通也被稱為一代儒宗。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心兒圓又圓2019-10-03 08:00:50

我認為。。。孫叔通很是會討漢王的歡心【其實是得罪不起】。漢高帝五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也就是漢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有的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徵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所以從夏、殷、週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刪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複的。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皇帝說:“可以試著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再說孫叔通作為儒家代表之一,有這個機會。且作為“儒家代表之一”也是不能“允許”西漢的“混亂”的。我想:其中也不乏想“利己”的行為。

孫叔通為什麼為漢帝制定禮儀?品秋月春風2019-10-03 14:04:08

這就是所為的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首先漢初肯定不只叔孫通一個儒學博士,每個人學習知識的目的都是學為己用,正好有伸張才華的用武之地,也為了正好的宣傳儒學,漢初也正是百家爭鳴的時候,,叔孫通也只是為朝廷制定了禮儀,漢朝建立一直到漢武帝繼位初年的治國方針還是道家的黃老之法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