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稱官帽為烏紗帽,紗是什麼做成的?

古代為什麼稱官帽為烏紗帽,紗是什麼做成的?環球史地生2018-06-08 14:51:23

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

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通典》有云:“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範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古代為什麼稱官帽為烏紗帽,紗是什麼做成的?南方鵬2018-06-08 16:04:33

《周禮內司服》載“掌王后之六服,……素紗”,

紗有麻紗,絲紗,棉紗等,但我國直到元代棉花種植才遍及大江南北,麻要織成絲的工藝,也是近現代才掌握,所以古代烏紗帽用的紗,是絲紗。

古代為什麼稱官帽為烏紗帽,紗是什麼做成的?

紗,指有細孔可透過的絲織物,生絲是桑蠶繭繅絲後所得的產品,也叫真絲,最早的紗是用於篩網,透孔率要求達到75%,不染色的是素紗,也可染色。先秦至秦漢,上層人士把紗作成夏衣和襯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漢大儒馬融上課時,不但喜歡陳列女樂,考驗弟子心志,也“常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用深紅色的紗帳隔開弟子們與女樂,在一定距離內朦朦朧朧若隱若現,亂人心神效果更佳。

古代為什麼稱官帽為烏紗帽,紗是什麼做成的?

烏紗帽初見於東晉,

《宋書·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

南北朝時,絲紗從皇家服飾走向朝廷殿堂,《北齊書》記載,

“齊制:宮內唯天子紗帽,臣下皆戎帽,特賜歸彥之紗帽以寵之”。

漸發展到以紗作官服,用黃色紗,深紅色紗,官帽則用烏漆紗,人們便把官帽稱為烏紗帽,也成了當官的標誌。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