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見薇知史2019-03-10 09:07:14

諸葛亮不出茅廬,不是他從小就完全的與世隔絕、不諳世事,如果是這樣,那他自然也不會知曉天下事。

之前,我們一般所熟知的都是諸葛亮出山後的事情,那麼出山前,諸葛亮有哪些經歷呢?

諸葛亮小時候就不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是有一定門第的人,他的叔父與一些名門望族,還有一些有名的首領劉表等都有來往。所以諸葛亮可以接觸到的人,聽聞的事情,也早已與政事有關。

後來因為戰亂,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無奈之下,諸葛玄去荊州投靠劉表,後叔父去世,諸葛亮隱居隆中,在這期間,他熟讀兵法,仔細鑽研,廣交智士名流,談論天下大事,他還迎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與襄陽的龐德公和他的兒子龐統,還有水鏡先生都有來往。他所結交的這些人,都為他提供了許多當時的時事政治。

大家聽過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故事吧,在龍場這既安靜又艱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王陽明的觀點不都是對的,但是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諸葛亮也有一番草廬悟道的味道,結合他所學的知識,還有一些人脈關係,方可知天下事,其實這裡的可知天下事,更側重他可以準確分析天下局勢從而做出正確的處理方法,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後可以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才是他的過人之處!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狼的影子3192019-03-09 19:04:11

諸葛亮每天看電視新聞,時政要聞,經常上網,看報紙,經常參加全國性的各派勢力舉辦的新聞釋出會,政治,經濟研討會,另外他還在全國各地,各個軍閥集團都派出了間諜,所以他能夠對全國各地,各個軍閥集團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所以,他早就知道益州的”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知道很多年以後的益州會有張松,法正等一波人會勾結劉備奪取益州,所以,諸葛亮就能夠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冀上布衣2019-03-09 21:24:41

一:他天天看報紙

二:他的鄰居都是官場中人,經常在一起坐坐

三:他家按裝寬頻最早!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一起說說電影2019-03-09 14:47:30

因為他經常去外遊歷,所以見得多了聽得多了,看的也多了!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風來翰墨香510081352019-03-09 15:25:47

他訂報紙了。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中華二郎aaaa2019-03-09 14:07:19

圈子牛逼,聽說一些,推測一些。功課做得好,又有真本事。萬兒八千字的天下大勢議論文不帶打草稿的。真遇到一些沒聽說的或者菜鳥一級乾脆就推脫不見。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史頌2019-03-09 15:06:21

首先他不出茅廬這只是一個比喻,並不是大家閨秀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其次從他在江湖上的名聲來看,他不但經常出門,還願意和各種人談論天下之事,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何毫無戰績還可以擁有如此大的名聲。

最後,直接說途徑,途徑就是口口相傳,在古代這是效率最高的一種資訊交流方式,所以諸葛亮知天下事並不奇怪。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fujie1102019-03-17 23:38:36

學實、睿智、關係網其次。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朵朵佬爺2019-03-09 16:28:02

實踐很重要,但選擇更重要。一個人作出選擇的是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我認為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常的所謂學習,讀書和實踐,這些知識的積累是不可少的。我要強調一點的是,獲得的知識要存入合理的思維結構,其目的是要方便知識的提取。我發現,有的大學生腦子裡只有知識,沒有條理,要個什麼知識,一時想不起來,這種知識除了增加大腦負荷,沒有任何作用。二是要善於進行邏輯思考,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求證法,聯想法,逆向思維法。一個人如果運用這些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知識便是思維的活材料,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靈感,其見解就可以高人一籌。我們來分析一下《隆中對》,裡面的材料,我估計劉備也知道,但劉備為什麼作不出正確的結論?劉備不會分析,他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只能就事論事,不能引申,不能創新。諸葛亮運用對比的思維方法,推匯出一個結論,劉備的發展方向只有荊州和益州,其他都是名花有主了。劉璋和劉表守不住地盤,不如劉備取之。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沉1407694512019-03-09 15:13:31

誰說他不出門?兩顧茅廬時,他都不在家。

諸葛亮不出茅廬,為何能知天下事?冥河255294532019-03-09 14:51:13

第一,大哥在東吳做官,經常有書信往來。

第二,岳父荊州名流,熟悉政治社會動態。

第三,經常參加司馬徽辦的文藝沙龍,跟很多才華橫溢的人才討論國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