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二字是如何由來的?皇是誰?帝是誰?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來的?皇是誰?帝是誰?尚武菌2019-07-01 23:06:28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當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後,他便覺得如果依然使用自商、周以來就有的“王”這個稱謂,已經不足以表明他的豐功偉績,無法彰顯他與古往今來統治者的不同,所以就下令讓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臣下商議,更改名號。

群臣商議後上表說:上古時代的“五帝”,所能統領的地方也都不過方圓千里,而且外圍的各部族還若即若離不受控制,今天陛下您將天下都平定了,四海之內都由您掌控,這是自古以來從沒有過的,連五帝都無法相比;所以,建議採用傳說中比五帝更高等的“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裡面最尊貴的“泰皇”,來作為您的新名號。並且,從今以後只有您可以自稱“朕”,其他人一律禁用這個稱呼。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來的?皇是誰?帝是誰?

秦王政看到這個奏表之後,把“泰皇”中的“泰”字去掉,保留了“皇”字,又另外加上上古的“帝”號,將稱號變為了“皇帝”。而且他規定,從此再不許使用“諡號” 他覺得這是一個人死後才得到的,而且有著強烈的褒貶色彩,後人覺得這個人好就用意思美好的詞(如昭、宣、懿等),覺得不好就用不好的詞(如厲、哀、悼等),這就難免讓兒子可以議論父親、臣子可以議論君主。

秦王政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死後遭人議論、被別人強加個諡號的情況發生,而且,在他的設想中,自己是“始皇帝”,後代就按“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來排列,也就用不著諡號了。

於是,秦王政便正式成為了“始皇帝”。他還規定皇帝的命令稱為“制”和“詔”,印章稱為“璽”。這些名詞和“朕”一樣,原來是誰都可以用的,現在限定只有皇帝可以用,以彰顯其至尊無上的地位。

此外,他還要求全國都須對皇帝的名字進行避諱,也就是在日常使用語言和文字的時候,“政”字乃至同音的“正”字都不許出現,要用別的字代替,比如正月要改成“端月”;任何檔案中如果提到“皇帝”時,需另起一行頂格書寫,不許寫在其他任何字的下面,以免屈尊…可以說,後來延續中國整個王朝時期的很多規矩,都可在秦始皇設立的皇帝制度中找到源頭。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來的?皇是誰?帝是誰?

與皇帝制度相配套的中央政府官僚體系“三公九卿”制,也在這時得到了完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承相是百官之首,是皇帝最主要的助理,太尉掌管軍事(實際上軍權始終握在秦始皇手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來的?皇是誰?帝是誰?

“九卿”的意思就是眾卿(九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泛指多的數字,並非一定就是指實數九),主要職能是掌管宗廟禮儀、宮廷以及首都安全、刑法、財政、邊疆、工程營建等事務。此外還有一批通曉古今學問的學者被稱為“博士”,他們沒有具體的官職,只充當皇帝的顧問。在地方建制上,徹底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封建”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中央統轄36郡(後來增到40餘),每郡統轄若干縣,縣下還有鄉、裡等基層組織。這樣一來,整個國家的管治權自下而上地層層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上,這成為後來歷代統治的基本模式。

從公元前221年開始,直至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愛新覺羅·溥儀)被迫退位面止,由泰始皇建立的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官像制、都縣制、中央集權制,在古代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