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張明揚不說話2018-11-06 17:11:55

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采石之戰……中國古代戰爭以少勝多的戰例之多,已經到了幾乎快要成為一條定律的地步,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我試著說三條。

第一,在古代戰爭中,兵多有時候僅有理論上的資料優勢,在實戰中並無法一線鋪開,構成壓倒性的優勢。比如在采石之戰中,雖然完顏亮發動了號稱60萬軍隊南侵,但兵分四路,完顏亮親率的東路事實上只有17萬人,只要完顏亮這一路一敗,其他三路就不戰自潰;在淝水之戰中更是如此,前秦軍隊號稱有近百萬,東晉軍隊僅有八萬,但事實上在淝水之戰中苻堅親率的一線軍隊只有十餘萬,對比晉軍並無壓倒性優勢,據說淝水之戰發生時,竟還有一部分前秦軍隊仍在長安一帶,離淝水主戰場十萬八千里。

其中的關鍵是,在古代的生產力條件下,一次性動員幾十萬大軍並不如現在這麼簡單,交通條件決定了分佈在各地的幾十萬部隊很難短時間集結在一起,後勤條件又決定了軍隊很難一次性投入到單一戰場,否則後方產糧區根本無法供養。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二,一次性動員幾十萬大軍往往意味著後方空虛,並且民怨沸騰,很容易後院起火。在采石之戰前,完顏雍(即後來的金世宗)事實上已經在遼陽擁兵稱帝,採石戰敗後,前線金軍知道後院起火後軍心不穩,發動兵變幹掉了完顏亮;淝水之戰也是如此,按照前秦動員的兵力而言,即使在淝水戰敗後野完全可以再戰,總實力仍然佔極大優勢,但前秦內部已經發生了內亂,早有異心的慕容垂趁機起兵,苻堅帝國灰飛煙滅;遼金的護步達岡之戰更是典型,兵力佔絕對優勢的遼軍之所以潰敗,直接原因就是發生內亂,天祚帝和遼軍無心再戰,後撤途中被金軍突襲而大敗;再比如,隋煬帝率大軍征伐高句麗時,也遭遇了後方民變,其中尤以楊玄感起兵影響最大。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三,在歷史上,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被嚴重誇大了。對於人數多的一方而言,誇大自己的人數優勢可以起到恫嚇對方的作用;而對於人數少的一方而言,如果打贏了,也就順水推舟的繼續戰敗一方戰前的吹噓,甚至還有繼續加碼,對方人數吹得越多,不就更加顯得自己“以少勝多”的偉大和奇蹟。從這個意義上,雙方算是一拍即合,共同“編造”了這個神話。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高雲鵬2019-12-29 19:26:22

不是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而是因為能夠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畏強敵敢於直面困難最後終於逆襲成功的!正是因為以少勝多難能可貴,所以才會著名的。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比如赤壁之戰、昆明之戰、淝水之戰等,無不是弱勢一方透過自己的努力爭取最後終於逆襲成功,戰勝了優勢對手,得以避免國破家亡之禍,甚至有些以少勝多的戰爭,還起到了轉變攻守雙方實力對比的關鍵作用。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後,便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失去了南佂掃平孫劉兩家的實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因此而奠定;而在昆明之戰中,正是由於劉秀開啟了暴兵模式,而得以擊潰新莽王朝的主力大軍,加速了王莽政權的覆滅過程;在淝水之戰中,也是因為東晉取得了勝利,才得以避免了王朝傾覆的下場,並使得驕橫一時的前秦政權,在此戰之後因戰敗產生了內部危機而瓦解!

從上面這三個例子來看這三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都起到了挽狂瀾於既倒的重大意義!因此才會名揚當時,並流傳於後世。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事實上以多勝少以強擊弱的戰役更多,也屬於戰爭的常態。比如秦國掃天下並六國的時候,哪一次勝仗不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的?比如在秦國進行滅楚戰爭時,先派李信以20萬軍隊進攻,結果遭受了慘敗。爾後秦王才被迫啟用了老將王翦以60萬大軍伐楚,這才取得了大敗楚軍主力斬殺楚軍主帥項燕,最終消滅了強大的楚國的輝煌戰果!

以強擊弱、以眾擊寡,集中己方的優勢兵力,利用己方足以碾壓對手的實力去殲滅弱勢對手,才應該是戰爭的常態!因此以多勝少是正常的,人們也認為結果就應該是這樣的!而以少勝多則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的,在正常情況下幾乎有登天之難!所以以少勝多這種非常態勝利,因其難得便顯得彌足珍貴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歷史風暴2018-07-10 13:05:26

事實上古代打仗的時候,只有好大喜功高的帝王才會不切實際的徵集數量龐大的軍隊。淝水之戰的苻堅是這樣,隋煬帝徵高句麗是這樣,波斯皇帝攻打希臘的時候也是這樣。這些皇帝空有百萬大軍,仍然遭到了慘敗。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戰爭打的是後勤與指揮,在古代資訊、交通都極為落後的情況下,軍隊規模受到了限制。數量多,導致後勤壓力大,指揮時也難以做到如臂使指,反而會被數量少的一方各個擊破。

所以,打仗的時候出色的帝王都會量力而行,一方面保證自身的戰鬥能力,另一方面會詳細瞭解敵人的實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軍事目標,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唐太宗就是這樣的人。

唐太宗當上皇帝后也率領軍隊打過高句麗,但是唐太宗並沒有像隋煬帝那樣徵集百萬大軍,也沒有貿然出兵。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首先,唐太宗聯合了新羅,形成了唐、新羅VS高句麗、百濟對決的局面。這就為唐軍水陸夾擊高句麗提供了方便。

其次,唐軍出動的軍隊遠少於隋煬帝時期,水陸大軍總計不過10萬兵馬,但這10萬人都是唐軍精銳,戰鬥力強且數量少,為後勤減輕了壓力。

最後,唐太宗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定下了有限反擊的軍事目標,不以滅亡高句麗為目的。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開戰之後,唐軍接連取得勝利,奪回了被高句麗佔領了200多年的遼東地區,殲滅敵軍20餘萬,並俘獲大量人口,從此高句麗走向衰弱,失去了威脅唐朝的能力。

兵不在多而在精存在著歷史侷限性,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有時候真得多派點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南方的楚國,朝議時王翦認為滅楚要60萬大軍,李信認為只需要20萬就能滅楚。於是,秦始皇派李信領兵南下,結果被打敗。沒辦法,秦始皇只能請出王翦,讓他率領60萬大軍滅楚,王翦出色完成了任務。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王翦能領著這麼多人去打仗,一是王翦自己指揮能力強,二是當時秦國有能力為這60萬人提供後勤保障,以上兩點缺一不可!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晉公子2019-03-21 10:07:48

以少勝多總是有特定原因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個例子,這是春秋時期吳楚戰爭中吳國以少勝多戰勝楚國的著名戰例——雞父之戰。

對再戰州來的前景,雖然令尹陽匄和左司馬沈尹戍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悲觀,但這場決定吳楚兩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還是不可避免地在公元前519年到來了。

兩陣對圓之際,楚國的民困兵疲、內亂紛爭還是藏在鎧甲之下的暗疾,吳人未必知道底細,但楚國急劇下滑的聯軍作戰能力,可是被吳國統帥公子光(也就是後來弒君篡位的吳王闔盧)瞧了個明明白白:

吳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己,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中略)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這一次吳國兵犯州來,楚國令尹陽匄以抱病之軀掙扎著組織諸侯聯軍東來救援。行軍途中,陽匄不幸病亡,聯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由司馬薳越接掌。

但即便對手新喪主帥,士氣低落,吳軍仍然懾於楚國既往的聲威,小心翼翼地撤退到州來以東的鐘離組織防禦。

對吳國來說,以往挑戰楚國的最大困難在於,他不是在同楚國一國作戰,而是在同楚國率領的諸侯聯軍作戰。

要用自己的一把刀去對抗人家的五把刀、十把刀,左右招架已屬不易,轉守為攻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一次薳越率領的聯軍一到州來,吳王僚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反應還是龜縮防禦,先後撤到鍾離,扎穩了陣腳再說。

但眼明手辣的公子光提醒王僚,楚國這一回的聯軍可比不得從前了:

和從前楚靈王徵吳時率領的諸侯聯軍不同,這一次薳越率領的聯軍當中不見了鄭、宋等中原諸侯的身影,參與聯軍行動的陳、蔡、頓、胡、沈、許等清一色都是依附於楚國的江淮小國。他們本不願來趟吳楚之戰的這趟渾水,只是懾於楚國的威權,不得已出兵助陣。

公子光說,別看他們派兵來了,其中心猿意馬者不在少數,甚至有人暗地裡對楚國恨得牙根兒癢癢,比方說——蔡國。

公子光的這番觀察是令人震驚的。

如果他說的是實情,那將意味著楚國賴以對抗吳國的殺手鐧——聯軍作戰能力正在消退。

但這會是真的嗎?要知道,楚平王與蔡國的淵源可非同一般哪。

早在多年以前,擔任大夫的公子棄疾出訪蔡國,便娶了郹陽封人之女為妻,生下兒子羋建。後來楚靈王發兵滅蔡,棄疾又被任命為首任蔡公。

正是這位蔡公與故蔡國大夫蔡朝吳結成政治同盟,連手推翻了楚靈王的統治。棄疾取靈王而代之,成了楚平王。而助平王一臂之力的蔡朝吳也因此獲准恢復蔡國。

聯姻之誼,同盟之義、復國之恩,照理說蔡國應該是楚國最親密的盟友才對,為什麼偏偏是它對楚國懷恨在心呢?

再說這邊兒,和飛揚跋扈、謗滿天下的楚靈王截然不同,楚平王謙遜低調、和藹可親。他那靈活而柔軟的外交手腕曾經搏得過中原政治精英如鄭國子產、晉國叔向等人的極口稱讚。

那為什麼這一次聯軍伐吳,從前願意出兵為楚靈王站臺的鄭、宋等中原國家卻不發一兵一卒來協助楚平王呢?

關於上面的這些疑問,多年以後,楚國左司馬沈尹戍道出了答案:

夫無極,楚之讒人也,民莫不知。去朝吳,出蔡侯朱,喪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不然,平王之溫惠共儉,有過成、莊,無不及焉。所以不獲諸侯,邇無極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傳》

就領導素質而言,楚平王和大有為的楚國先君成王、莊王相比亦不遑多讓。但楚平王不但沒能像他的先人那樣問鼎春秋霸主的寶座,反而淪為司馬遷筆下幾乎兩度毀滅楚國的罪人,沈尹戍說,這多半都要歸咎於楚平王身邊的讒臣——費無極。

造成楚平王同諸盟國間的裂痕,費無極正是始作俑者。

根據《左傳》記載:

楚費無極害朝吳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謂之曰:“王唯信子,故處子於蔡。子亦長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請。”又謂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吳,故處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難乎?弗圖,必及於難。”夏,蔡人逐朝吳,朝吳出奔鄭。王怒,曰:“餘唯信吳,故寘諸蔡。且微吳,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無極對曰:“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為人之異也。吳在蔡,蔡必速飛。去吳,所以翦其翼也。”——《左傳·昭公十五年傳》

在楚平王執政的第三年,讒臣費無極陰謀排擠蔡國大夫蔡朝吳。

他一面假意替蔡朝吳抱不平,揚言憑藉在平王篡位、蔡國復國過程中立下的殊勳,蔡朝吳不應在蔡國政壇屈居人下。

另一面,費無極又將謀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說成是蔡朝吳本人的野心膨脹,並向蔡朝吳的上司示警。果然,戀權固位的上司搶先一步動手,驅逐蔡朝吳,逼迫他出亡鄭國。

蔡朝吳出亡事件表面上看是費無極挑撥離間的結果,但背後不乏楚平王陰險的政治用心。

雖然蔡朝吳在公元前529年發動的那場蔡國復國運動客觀上幫助了楚平王政變篡位(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往期文章《蔡國的重生,楚國的毀滅,一介平民如何導演這場左右國運的政變》),但是作為新任楚國元首,楚平王是不能容忍蔡國脫離楚國控制的。

蔡朝吳那樣處心積慮地要將“楚國蔡縣”恢復為“蔡國”,這其中便潛藏著擺脫楚國、走向獨立的離心傾向。費無極對楚平王說,朝吳就是蔡國的翅膀,剪除了他,蔡國就再也飛不出您的手掌心了。對這一點,楚平王嘴上不說,心中該有讚許。

在費無極的影響下,楚平王一直試圖透過干涉內政、甚至直接政變來確保對蔡國——這個最大附屬國的牢固控制。

蔡朝吳出亡鄭國的6年之後,費無極收受了蔡國公子東國的賄賂,假借楚平王的名義向蔡國施壓,迫使蔡人放逐了現任國君朱,另立東國為君。當楚平王問責費無極的時候,他辯稱:蔡侯朱對楚國有二心,而東國的父親既與楚平王有些淵源,他本人又在楚平王的支援下登基即位,必然會對楚國忠貞不渝。

可這位“忠貞不渝”的新蔡侯最終還是死在了楚國,時間恰在吳、楚大戰州來的前一個月。至於他的死因,《春秋》和《左傳》都無記載,遂成了一個千古難解的歷史之謎。

一位賢大夫的被迫放逐,兩任國君的頻繁更迭,像這樣野蠻幹涉蔡國內政的做法醜化了楚國在蔡人心目中的形象。

從前的盟友之義、復國之恩也隨之被新生的仇恨所掩蓋。那楚平王與蔡國脆弱的聯姻之誼呢?更是以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宣告結束的。

公元前523年,費無極為楚平王的太子羋建迎親於秦。為了討好楚平王,打擊冷落於自己的太子,費無極力勸楚平王將這位還沒過門兒的太子婦納為己有。

嬴氏一下子從楚平王的兒媳、太子建的妻子變成了楚平王的正妻、太子建的後母,太子建由此受到楚平王的猜忌,並在一年後被誣以叛逆之罪,被迫流亡國外,而他的生母也隨即遭楚平王逐回了蔡國孃家。

與蔡國之間的這些恩怨糾葛就像一個縮影,折射出了籠絡江淮小國的過程中,楚平王的諸多舉措失當。

但這些國家密邇荊楚,國勢孱弱,對楚國的蠻橫無理,只得忍氣吞聲。心裡再不高興,楚國發兵伐吳,他們也得援甲擐兵,前來助陣。

至於那些距離更遠、實力更強的中原諸侯,他們對楚國的外交失範可就沒這麼“寬容”了。鄭、宋等國悉數缺席楚國組織的伐吳聯軍就是明證。

可楚國又怎麼開罪他們了呢?

首先是公元前522年,宋元公與世卿華氏、向氏矛盾激化,引發了宋國內亂,這場動亂的影響之大,甚至將晉國、齊國、吳國和楚國等當時列強都捲入其中。楚平王公開支援叛亂的華氏,派司馬薳越率師北上接應華登、華貙等叛亂分子。

緊接著,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他的庶長子王子朝仗恃先父寵幸,舉兵反叛繼位的周悼王。這一場叛亂持續的時間更長,直到公元前516年晉國應悼王之弟敬王的邀請派兵入周,王子朝才失敗逃亡楚國。

乍一看,楚國在這兩次叛亂事件中的選邊站隊似乎有刻意與晉國作對的意思:晉國支援宋元公,楚國便力挺華氏與向氏;晉國派兵護衛周悼王,楚國便收容王子朝。

這樣的選擇暴露出楚平王對楚國的外交戰略和國際形象缺乏深思遠慮。

因為這兩次叛亂事件之後,晉國鞏固了自己維護禮義秩序、穩定中原政局的正義形象,而楚國則極不明智地扮演了包庇窩藏叛亂者的醜惡角色。

不但中原諸侯對楚國的骯髒行徑嗤之以鼻,甚至連楚國內部也出現了強烈的質疑之聲。

就在司馬薳越統率楚軍北上宋國之前,楚國太宰犯極力諫阻楚平王說:“放眼天下,如今各國都是大夫專權,世卿執政。還能維持君臣尊卑、綱常倫理的也就是隻有宋國了。現在宋國又見君臣相爭,倘若我們棄君而助臣,豈不是助紂為虐嗎?”

可惜,這樣的正確意見,楚平王卻不能採納。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公元前519年的州來大戰時,鄭、宋等頗具實力的中原諸侯悉數缺席楚國組織的諸侯聯軍,孱弱的江淮諸國雖然應召前來,卻各懷異志,兵無戰心。

秋七月戊辰,吳楚雙方在雞父短兵相接。戰鬥剛一開始,吳軍就集中力量攻擊胡、沈與陳這三國的軍隊。

由於胡、沈之君年少輕狂、疏於戰陣,陳國大夫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三國軍隊很快被擊潰,胡、沈之君和陳國大夫都做了吳軍的俘虜。

眼看胡、沈初戰失利,吳軍來勢洶洶,本來就不甘心陪死的蔡國、頓國與許國掉頭就跑。他們的潰逃衝動了楚軍計程車氣,薳越甚至都還沒來得及把陣勢擺開,楚軍便已陷入土崩瓦解、萬劫不復的敗境裡了。

雞父之戰可能是楚國春秋戰史上最窩囊的失敗。這一仗,不但打散了楚國本就脆弱的江淮聯盟,更要命的是打垮了楚國對吳作戰的信心。

就在雞父戰敗的次月,吳國太子諸樊率軍入蔡,從郹陽接走了楚國故太子羋建的生母。

眼看著楚平王的前妻被仇敵搶了去,追趕不及的司馬薳越羞憤交加。部下勸他道:“索性以兵伐吳,萬一僥倖得勝,君王面前,猶可塞責。”

但薳越卻說:“雞父之戰已經一敗塗地,此次再敗,我就算自裁也難抵償罪責。”到了這個地步,薳越對擊敗吳國已經不抱任何幻想了。最終,絕望的他在薳澨自縊。

而楚國在接連失去陽匄和薳越這兩位重臣之後,距離破郢的災難也就近在咫尺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天太22019-03-16 06:52:15

古代戰爭以少勝多的例子很多,但這並不表示“多”就不重要,多是數量上的優勢,要把數量上的優勢轉化為質量上的優勢,兵還要精,也就是“精兵強將”。有時質量上的優勢更重要,這就有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說法。下面,我們就講一個以少勝多,精兵強將對烏合之眾的戰例,這就是淝水之戰。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公元382年,前秦統一了北方,前秦皇帝符堅於第二年準備南下消滅東晉,調集了步軍60多萬,騎兵27萬多,共計90多萬大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苻堅驕傲地說“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而東晉方面的謝玄僅是招集了北方徐州,兗州方面逃過來的人組成了“北府兵”,北府兵雖只有8萬,但深受匈奴,氐,羯人的仇殺之苦,保衛江南,收復家鄉的決心很大。

秦軍的前鋒為25萬人,由符堅的弟弟符融統領,很快就攻下了現在安徽的壽縣,東晉將軍劉牢之以5000人襲擊今安徽懷遠,殲秦軍10000萬,繳獲了大量糧草器械,首戰獲勝,使秦軍看到晉軍將士精銳,連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認為是東晉的軍隊,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來。

兩軍隔淝水對峙,符堅派降將朱序到晉營勸降。朱序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他對東晉的統帥講“秦軍未集結完畢,宜速戰速決,挫其銳氣,方可取勝。”於是東晉派人和前秦相約:讓前秦軍隊從西岸後退,讓開一點地方,東晉的軍隊願渡河到西岸來和秦軍作戰。

秦軍的主帥符融覺得不錯,因為兵法上講“半渡而擊之”,就是講當敵人的軍隊渡到一半時把它消滅在水裡最容易做成。所以,他就下令軍隊後撤。前秦的軍隊氐人很少,十之八九都是漢族和其它民族的人,不願作戰,特別是漢人,心向東晉。一聽撤退,積極湧躍不可復止,後隊的見前面的退卻以為是打了敗仗,於是奔逃潰散,自相殘踏。晉軍趁勢攻擊,秦軍大敗,符融被殺,符堅被亂箭射中,逃跑之中聽到風聲和鶴的叫聲,都以為是追兵所至。於是就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它也是戰爭史上的一次“神轉折”,它說明了戰爭人心向背是很重要的,也說明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是烏合之眾,人越多亂越多。同時,它也說明了謀略運用得當很重要,錯誤的決策可能帶來滅頂之災。透過這個戰例,我們可以看到:秦軍貌似強大,卻外強中乾,不堪一擊。所以,有時表面現象都是假的,不要被嚇倒。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仁壽羅海2018-07-08 22:34:08

兵法上說,兵不在多而在精。

比如項羽的彭城之戰,用三萬騎兵大破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這個戰爭就是騎兵的優勢,因為他的三萬人都是騎兵,機動能力很強,速戰速決,來去如風,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直接出現在敵人面前猛烈攻擊,這樣的話敵人大軍就會因為鬆懈和大意失敗。這樣就可以以少剩多。

在比如南宋與金軍的採石磯之戰,虞允文帶領一萬八千士兵大破金軍十七萬大軍。

這個戰爭的主要精銳就是水軍,南宋的水軍,和戰船,都比金軍的好的多。金軍又不習慣水戰,所以一戰下來被南宋水師打的來死傷無數。這個就是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還有一點就是將領會排兵佈陣。

比如說敵人四面圍攻你,你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你看諸葛亮的八陣圖,敵人進入了就很難出來了,首先他用戰車把騎兵圍了起來,在用弓箭手把騎兵射死,如果你衝到戰車前步兵就會把你砍死。

如果是步兵進入到八陣圖,他會給你故意留一個口子讓你衝出去,但衝出去了過後,就是死路,因為前方埋伏了弓箭手,即使你人在多進去了都是等死的命。並且這些士兵都是看指令形事的,意思就是隨時可以改變,千變萬化。

所以排兵佈陣以少剩多,也是很關鍵的。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勇戰王聊歷史2019-12-30 00:00:29

因為古人好吹牛,也愛聽吹牛的事!你說你是“蛟龍”所生,都有人信。(參見劉邦母親的故事)

二十萬人打敗十萬人,不值得說。

但是,十萬人打敗二十萬人,就可以拿出來吹噓一番了。

所以,就算是我拿十萬人打敗了你十萬人,我也不能這麼如實寫。我要說成是十萬人打敗二十萬人,甚至四十萬人!這麼說出去,多牛氣啊!

而且,古代資訊流通條件差,沒人能查清你的真實人數。就連近代爆發的二戰,雙方對於傷亡統計人數也還有很大出入呢,更別說古代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所以,在古代,古人愛怎麼吹,就怎麼吹。

例如,我十萬人打敗你二十萬人。實際上,可能是,十萬人打敗你十萬人。不過,我要把你的後方的後勤部隊人數也給加上,那就成了二十萬人,甚至三十萬人。對了,還有地方為此戰調動的沿途駐守的警備部隊,那就是四五十萬人了。。。

甚至,古代前線的將軍,還會利用資訊不對稱,搞“詭敗為勝”的事。更甚者,還有“殺良冒功”!

清朝毛隆保在《見聞雜記》中曾記載清軍殺百姓領軍功的事:“鄉親,我苦甚,無錢用,願借爾頭,可領五十兩賞格。”

(文|勇戰王聊歷史)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小陳老師侃歷史2019-12-29 18:05:30

先說結論:因為每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奇蹟!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什麼叫做“奇蹟”?

只有小機率會發生的事才叫做“奇蹟”

。而大家之所以能記住,就是因為它基本上不會發生,所以一旦發生了才會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對任何人來說,優勢方戰勝劣勢方取勝,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一方的優勢特別大時,更是應該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勝。

同樣,對古代戰爭來說更是如此,80萬軍隊 戰勝5萬軍隊,本來就是理所應當的事,社會發展水平跟意識形態都差不多,人多才是硬道理,才有戰鬥力,才能打勝仗。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最後,再用足球舉個例子:

國足如果輸給法國隊,球迷會有什麼感覺嗎?我想是不會的,可能球迷朋友轉天就忘了有這場比賽了。但是如果國足贏了法國隊呢?我想全國球迷應該會提前慶祝新年吧!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那些歷史的真相2019-12-29 17:19:30

眾所周知,以少勝多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做到了以少勝多,那麼肯定會讓別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和得到別人的肯定,因為別人認為很難做到的事,或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而你卻做到了,他一定會非常佩服你的。然後,他們一傳十 十傳百,這樣,就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戰役了。然後,又吸引一些兵家、學者來探討,自然名氣就越來越大了。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以少勝多的著名的戰役吧。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1、項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2、韓信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是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向南方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和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4、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這是家喻戶曉的著名戰役,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好了,就介紹到這裡了,有其他想法歡迎評論留言噢!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華哥雜談2018-07-09 12:29:12

以少勝多的戰役,在現代立體作戰條件下似乎很難,尤其是資訊化和現代偵察手段的運用,讓對戰雙方似乎“無處藏身”,幾乎透明地存在著,各種陰謀詭計不太好用。實際上,這種情況雖然有,但新型的隱身方式和作戰技能也在不斷的產生,比如說特種攻擊,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以少勝多。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僅以《三國演義》為例,其中歷史上比較知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就是典型的戰例。我們試著以官渡之戰分析一下古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戰略的優劣,是決定對陣雙方生死的關鍵,以少勝多的一方往往戰略上技高一籌。

官渡之戰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袁紹在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卻敗給了力量弱小的曹操。當時袁紹有10萬人,曹操僅有2。5萬人,兵力對比為4:1。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前線對峙越久,曹操的劣勢表現的越明顯。袁紹糧草充足,雖然人馬多,但依託後方強大的支援,繼續支撐一年以上不成問題。曹操雖然人少,但地盤也少,後勤困難重重,糧草只能供給月餘。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袁紹出兵時,謀士田豐、沮授等人提出了奔襲許昌,襲擾曹軍等計劃,卻被剛愎自用的袁紹一一否定,他決意要靠真刀真槍與曹操硬拼。以當時的雙方形勢對比,如果採用田豐的方案,曹操不死也會丟半條命。

袁紹以絕對優勢

傾巢而來,

曹操對於取勝沒有信心,卻

不得不被動接招。此時謀士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對敵我的優劣進行了全面分析。荀彧也在後方鼓勵曹操敢於與袁紹決戰,他認為,袁紹與曹操對峙日久,雙方都快撐不下去了,只要曹操咬牙堅持,打勝這一戰,從此黃河以北將無大戰可打,曹操統一北方的基業就此形成。如果曹操退卻,最終將全面敗退,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郭嘉和荀彧為曹操制定了正確戰略,就是敢於與強敵決戰,克服己方不利條件,伺機選找戰機擊敗敵人,一舉奠定統一大業。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正確的戰術應用,可以適當彌補力量的不足,化綜合劣勢為區域性優勢。

當曹操和袁紹相持日久時,袁紹集團出現了分化,投奔曹操的許攸向曹操分析了袁紹要害所在。許攸認為,袁紹兵力比曹操多,糧草比曹操充足,要想取勝,唯有速戰速決。

袁紹兵精糧足,主要的糧草囤在烏巢,且這麼重要的地方,只派了一個無能好酒的淳于瓊看守,這就是袁紹的軟肋,如果曹操能奇襲烏巢,燒燬袁紹糧草,那麼大軍將不戰自亂。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許攸的建議,對苦於無計對付袁紹的曹操,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曹操沒有任何猶豫,他立即親率5000名精兵,秘密直奔烏巢,一把大火燒掉了全部糧草。隨後,曹軍傾巢而出,袁紹大敗而歸,僅帶著800名親兵逃往北方,從此一病不起。

從整體上看,曹操與袁紹兵力差距巨大,但在烏巢這一區域性,曹操親率精兵,無論士氣和戰力,甚至數量上都超過了袁紹軍隊,曹操偷襲成功,打斷了袁紹的“七寸”,克服了兵力和糧草不足的劣勢,最終成就大業。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三、以少勝多,不僅表現在軍力差距上,也是雙方各個方面綜合對比。

郭嘉在“十勝十敗論”中強調指出,袁紹雖然人多,但並不團結,曹操雖然人少,但鐵板一塊。這是曹操打敗袁紹的重要保障。

袁紹仰仗“四世三公”的家族力量,迅速成為東漢末年一股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並且在短時間內擁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看似勢不可擋。

蘇沃洛夫元帥在評論拿破崙的時候說過:“這個孩子的步伐總是邁得太快。”

用此話來形容袁紹十分適合,由於沒有完成內部整合就貿然進攻,如果不能一戰滅敵,內部問題就迅速凸顯。

袁紹雖然擁有四州之地,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帳下的田豐、沮授、郭圖、審配等人各自站隊,分別依靠袁紹的幾個孩子。在官渡之戰幾次重大的決策上,袁紹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無法形成合力。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曹操雖然人馬不多,但內部相對精誠團結,在大的方向上意見一致。而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把漢室這面旗幟搶到了手,雖然無法讓天下豪傑主動站隊支援,但至少在曹操與袁紹對峙時,保持了後方穩定,不至於有人乘機偷襲。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歸去來兮Roc2018-07-08 16:06:14

很顯然兵力多寡在古代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下都是以多勝少故而不足為奇。正是因為以少勝多的戰例的稀缺性,反而被代代相傳,成為經典。

因為通訊技術和後勤供給的限制,古代的大型戰爭往往是兵分多路,每一路都有各自的戰略目標,在戰役層面相互之間的配合比較難。人多的一方號稱幾十萬甚至百萬大軍,實際是分佈在延綿幾千裡的戰線上。史料記載淝水之戰時,前秦的軍隊有的已經抵達前線,有的卻剛剛集結完畢,實際上能發揮戰鬥力的也就前鋒軍的那點士兵。人少的一方這個時候想戰而勝之必須要

攻擊敵軍的關鍵節點

,若能一戰定乾坤敵方後續的部隊就不戰而潰,至少能阻止對方達成戰略企圖。淝水之戰是晉軍擊敗了苻堅所在的先鋒軍,也就四五萬人而已。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如果說淝水之戰是在戰略上細心謀劃,攻其要害以獲得勝利,赤壁之戰我認為是在戰役層面上的偉大勝利。周瑜令黃蓋詐降,用火攻擊潰了曹操的水師主力,使得曹操無力平定江東。

利用天時地利使己方獲得不對稱的優勢

而取得勝利,這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除此之外,

士兵的個人素質對戰爭的勝利也有不少加分

。淝水之戰謝玄能一戰定乾坤,著名的北府兵功不可沒;赤壁之戰,東吳士兵的水上作戰技藝也是周瑜的底氣所在。長久的訓練、精良的裝備、高昂計程車氣、充足的補給,都會讓士兵們在戰場上爆發出以一當百的力量。

戰略、戰役、戰術層面上的比較優勢是戰爭勝敗的關鍵所在,士兵的數量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元芳,你怎麼看呢?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蕭子北反彈琵琶2020-01-03 22:56:39

以多勝少的戰役,或者兵力相當的戰役,戰勝對手,並不稀奇,沒有什麼好驕傲的——特別是兵力超過敵人數倍的還打不贏只能說領兵的將領確實能力真的菜;而以少勝多的戰役更博人眼球,體現了將領的卓越能力,所以以少勝多的戰役都非常有名的!

孫子兵法曰: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都靠兵員數量來決勝負,人口多的,兵員多,實力就雄厚,到了10倍於敵人兵力之後,就可以圍而不攻,困死敵人了。那麼那些實力不夠,兵力少於敵人的怎麼獲取勝利呢?

我們看看幾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

——交戰雙方,曹操2萬人馬和袁紹11萬人馬(

號稱30萬大軍

)對陣,曹操火攻烏巢,燒燬袁紹糧草,袁紹軍隊沒了糧草,軍心潰散,被曹操打敗。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

——交戰雙方,孫劉5萬聯軍對陣曹軍20萬(

號稱80萬大軍

),周瑜火燒曹操連鎖戰船,曹操狼狽而逃,孫劉聯軍勝。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三:東晉前秦“淝水之戰”

——交戰雙方,東晉8萬大軍對陣前秦80萬大軍(

號稱百萬大軍

),前秦苻堅率軍渡過淝水,東晉謝玄要求秦軍後退,讓出戰場好讓雙方交戰,秦軍後撤之時,投降秦軍的東晉將領朱序在後面大喊

“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近百萬大軍後撤,一時很多人不明真相,以為秦軍真的敗了,紛紛潰逃,東晉軍隊乘機猛攻,秦軍丟盔棄甲,苻堅一路北逃,一路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了,這就是

“草木皆兵”

的由來。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80萬秦軍敗的如此莫名其妙,也讓後人意識到降將還是不可靠呀,尤其是異族(

漢人朱序對於氐族人來說也是異族

)更是不可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或許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解釋,80萬大軍灰飛煙滅的教訓也最為深刻了。

此戰之後,苻堅也被部下斬殺,前秦覆滅。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四:秦末“鉅鹿之戰”

——交戰雙方,項羽的數萬楚軍(

戰爭末尾觀望諸侯聯軍的十餘萬也參戰

)對陣40萬秦軍,此戰,項羽破釜沉舟,斷絕自己的後路,項羽帶領的數萬楚軍無不以一當十,經過九次反覆衝殺,打敗秦軍,活捉了王離(

王翦之孫

),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秦軍死傷無數,剩下的20萬秦軍投降,全部被項羽坑殺。此戰之後,秦朝主力消失殆盡,迅速走向滅亡。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五:秦末“彭城之戰”

——交戰雙方,項羽帶領3萬精兵大破劉邦的56萬聯軍,再次延續了霸王無敵的神話,劉邦只帶數十騎逃走。但是因為韓信在北部戰場獲勝,劉邦又跑去韓信軍營將韓信的百戰精兵帶走,恢復了戰鬥能力,讓韓信重新招兵整訓備戰。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六:唐朝薛仁貴降服“高句麗之戰”

——交戰雙方,薛仁貴帶3000玄甲軍(

唐朝精銳部隊,舊唐書說是2000人

)降服25萬高句麗大軍,“戰神”薛仁貴殺的高句麗人為之膽寒。民間將薛仁貴大破高句麗的故事編成

《薛仁貴徵東》

一書,廣為流傳。薛仁貴消滅高句麗後,被武則天任命為

“安東都護府”

都護,帶領2萬兵馬駐紮平壤,鎮守遼東。因為薛仁貴治理有方,高句麗百姓都非常愛戴他,

甚至忘卻了“亡國之痛”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然,歷史上還有更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兵書上說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用兵之道,奇正相合,當實力不夠時,正面無法突破,就要使用奇兵,靠奇謀或者精兵取勝,像“淝水之戰”苻堅認為自己80萬大軍戰勝8萬晉軍是綽綽有餘,結果被晉軍小用計謀就取勝了。因為苻堅絲毫沒有想到自己強徵來的80萬各族大軍根本是兵無戰心,討厭戰爭的。所以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崩潰的事情,這也是華夏曆來戰爭都講究

“師出有名”

才會士氣高漲的。否則兵力再多也是烏合之眾,放到戰場上反而會自相踩踏。亂了陣腳,自己打敗自己。

相對以多勝少的戰爭,或者兵力相差無幾的戰爭,以少勝多更讓人津津樂道,所以才會在歷史上更有名氣吧。

備註:圖片來自網路,不足之處歡迎斧正,謝謝!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塵夢憂絲2019-12-31 14:17:08

天下皆以奇聞名。以多勝少,勝之不武,其次本就在預料之中,無所新奇。但倘若能夠以少勝多,則較為新奇,讀者也會有較大的興趣去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對自己的人生或許也有借鑑意義。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渝採風2018-07-08 15:35:38

因為古代戰爭進行得很“文明”。不像現在,敵人在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以外就被幾枚導彈給收拾了。文明的戰爭裡就會出現一方比另一方人多的情況,而人多的一方只要領兵大將輕敵就會被對方人少的給利用,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才是人少戰勝人多的致勝法寶,中國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有條可待2019-12-29 16:21:43

正是因為以少勝多才經典,寡而勝眾,以弱勝強。

如果說以多欺少贏了,那還經典個屁,這都贏不了還帶個錘子的兵。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重溫經典歷史劇2019-12-29 17:09:13

正因為以少勝多才得到後人兵家的推崇啊,口口相傳之下也就成為經典戰役了,闢如官渡之戰曹操1萬人馬對袁紹十萬而勝之,赤壁之戰孫劉五萬對曹操二十餘萬而勝之,淝水之戰東晉北府兵八萬滅前秦八十萬大軍,此皆有一定的傳奇性。

從戰爭的正義性而言,得民心得軍心者,士氣必然旺盛,將士可以理直氣壯地保衛國土或討伐反動勢力,戰鬥力也將大大提升。

從戰略戰術上看,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主將把握戰機,是攻是守是進是退皆關係到軍隊的命運啊。官渡之戰曹操奇襲烏巢,赤壁周郎用火攻,都是能把握時機之故啊!

綜合各種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後,令人感到驚歎的以少勝多戰爭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劉一千五2018-07-09 11:58:05

古代打仗,用的是冷兵近距離的戰鬥。所以,人數眾多,車馬橫陣,就給對方一個壓力,到達先聲奪人,出奇制勝的心理優勢。但別一方面,眾多的車騎人馬,管理調動起來麻煩。不處理好協調,人數眾多,等於逢場趕集,又有何作用。倒是人數少,齊心合力,目標一致,同仇敵愾,效果恐怕要好得多。

地形,地勢(天時,地利,人和),對戰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開闊的地勢利於車騎作戰,狹窄利步兵,高山峻嶺尚伏擊,江河湖堰利水兵。凌空攻陷箭當頭。攻城去壘要雲梯,斷人水源要挖堀……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曹操與袁紹的官渡大戰,曹操幹贏了。以少勝多,靠的是腦子清醒,決斷咱確,燒糧倉而讓袁軍軍心渙散,一敗塗地。這在於他用心,慎重。相反,在赤壁之戰中,幾十萬大軍漫天而來,塵土張天,不可一世。他驕傲了,聽不進忠言了。他逆天而行,不分出徵時間,以旱兵與水軍爭雄,結果水土不服,眾多士兵橫遭天殺。士氣低落,而曹操沉浸在“攬二喬於東南兮”的美夢中,再橫槊賦詩,酒奠英雄。結果讓黃蓋一葉輕舟把他的美夢攪黃了。劉孫聯軍才幾萬人,整垮丞相八十萬。這仗給打的?

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百萬雄兵,對陣謝安幾萬人。前秦兵厲害,但排程失當,各不協調,結果一退就壓不著腳,沒日沒夜退回長安才停。與其說是被謝安打敗的,不如說是苻老闆心理素質差,給嚇敗的。這也是以少克多的著名戰役。

韓信與陳餘的井陘之戰,也是一場力量懸殊的經典戰役。這場戰役擁有十萬精兵的陳餘的敗亡全是因為“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奇謀詐計”所害的。陳餘就是成安君,讀傳統經典讀成了個呆子,把治平的一套用來治兵,趕上後來帶兵打仗,凡是戰鬥他都走明道,又不用兵法,不甪奇謀詐計,而碰上的又是專門打奇謀詐計,精通兵法的韓信。結果讓三萬漢兵給打敗。

背水一戰出奇功,拘古不化身先死。

讓人嘆息。這一戰平定了趙國,張耳當上趙王了。

以少勝多的戰役實在太多了,就此打住……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咬鐵2019-12-31 12:33:14

因為以多勝少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戰功,相反倒是有勝之不武的汙名。所以以少勝多是古今眾多軍事家追求的高光時刻。歷史上發生過的大戰役實在太多,以多勝少太常見,以少勝多不符合一般規律,所以崇尚兵法鼓吹投機的兵家往往用以少勝多的戰例來推行自己的學說。在現代戰爭中,參戰人數已經不是戰爭生菜的主要決定項,戰略思想成為戰場主角,但是打到最後還是實力決定勝敗,比如伊拉克戰爭就是未來幾十年戰爭的標準模式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辟穀教育2019-12-30 10:32:46

以多剩少,沒有難度;以少剩多,才顯名氣。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老王說權謀2019-12-30 10:22:01

因為以多勝少是正常,以少勝多才是異常。歷史上有很多以多勝少的戰役,少部分才是以少勝多,人性只會記住哪些很少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有以少勝多的戰役?葉飄刀2019-12-30 11:21:14

以多勝少太普遍,所以就不容易記了

以少勝多的戰役,正因為出現的少,所以才給人留下的記憶深刻。

就以大家熟悉的三國為例,三國最著名的幾場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沒有一場不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但三國僅僅只有這幾戰嗎?當然不是。

曹操平滅呂布,諸葛六出祁山,三國戰役多了,以多勝少的更多。

就好比現在說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正因為以少勝多的少,所以才容易被人記住。

其實非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有,比如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雙方實力相當或者說是以多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