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路衛兵2017-07-05 09:21:03

可以肯定地說:是。但紙上談兵也並不一定就是貶義。

拋開隆中對的真實性不談——隆中對出爐的年代一直有爭議,單就其內容來講,也遠沒有達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對事情的判斷有時會服從於站位,向好的方向推演會得出好的結論,往壞的方向推演會得出壞的結論,就像刑事訴訟中的有罪推定,少不了冤假錯案。但不能忽略的事實是:隆中對畢竟只是一個政治見解——或者說規劃——而已!是時年只有27虛歲、無絲毫帶兵打仗經驗、手中也沒詳細軍事地形圖、更無大資料可參考的諸葛亮在自家草房中的戰略暢想。不是紙上談兵是什麼!

世人神話諸葛源於《三國演義》的普及,集眾生智慧於一人,讓諸葛亮的形象過於高大。其實隆中對更像一篇精彩的演說,而不是論據充分的對策,有太多理想化成分。戰略部分論述精闢卻略顯飄忽,曹操不可撼動孫權業已成勢,劉備想要插一槓子,佔三分之一已是最好的結果,本不用諸葛亮多說。至於奪取荊、益二州,劉備也不一定沒想法,只是二州彼時都由漢室宗親執掌,他這個打著光復漢室旗號的遠親沒理由下手,談不上有多新奇。

戰術上則有些稚嫩,對結果的估計過於樂觀,只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就是分兵河南、陝西兩路挺近中原,然後呢?居然就成了!老百姓“簞食壺漿”地出來熱烈歡迎了。好嘛,這跟給我一支精兵明天定取曹操頸上人頭有何區別?完全不顧戰爭的殘酷、膠著與無常的本質,這是紙上得來的通病——事實上該方案也終因時局的變化而胎死腹中。

紙上談兵其實也並非完全貶義,打仗既需要帶兵衝殺的實戰家,也需要掛圖指揮的謀略家,兩相結合才是王道。戰略的一切部署本質上都是紙上談兵,不能說成功了就是計謀不成功便是空談,其分別在於:是否背離形勢太遠。紙上談兵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沒有一定的理論根基,不做大量的功課是決然拿不出來的。諸葛亮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論斷,已然令人十分欽佩了——欽佩即可,沒必要神話。時局變換無常,有時非人力所能及,即便建立一個幾年或幾十年的偉大構想,也得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修訂完善,如果諸葛亮27歲的規劃就能指導實踐幾十年,那他以後也就沒有進步空間了,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嘛。

隆中對本就是坐而論道,重點不是軍事而是政治,看的是膽識和氣魄,諸葛亮恰好兩樣都佔。且“天下三分”的言論給了彼時惶惶如喪家犬的劉備立足於世的信心,給了他消滅劉表劉璋這兩個漢室宗親,然後由他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去興復漢室的理論支撐,這就夠了。至於能否實現,那得看發展,還得看運氣。

戰略會隨時局變化而變化,而思想一旦形成卻很難改變。諸葛亮在隆中對後成為劉備實現政治圖謀的工具,也成為了“漢室可興”的忠實代言人,一家獨大的念頭始終縈繞,在時機並不成熟的時候盲目出兵,讓蜀漢滅亡得更早些。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書史煙雲2020-06-26 13:23:48

隆中對是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興復漢室的既定戰略,奠定了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同時也是諸葛亮和劉備成為千古君臣典範的著名謀略。有人說隆中對是紙上談兵,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我們先來說下隆中對,諸葛亮建議劉備先把劉表的荊州拿下,然後進佔益州和漢中,與孫吳和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就是當天下有變時,一方面從荊州分兵擋住孫吳,另一方面從益州和荊州同時發兵向曹魏進軍,先將北方統一,然後再解決孫吳,這樣一來,天下遂定。

赤壁之戰後,劉備如願以償得荊州四郡和南郡,並且順利的拿下了益州和漢中,成功的實現了隆中對制定的初始目標。但可惜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使得隆中對的策略大打折扣,與破產無異。所以,儘管劉備和諸葛亮以後再怎麼努力,統一天下的目標始終也無法完成了。

因此,隆中對並非孔明的紙上談兵,而是遭到了關羽的破壞以及形勢上的不允許,隆中對說的明明白白,三分天下後,要等到天下有變之時才能伺機而動,但關羽沒有等到天下有變時就急功冒進,使得隆中對的戰略遭受嚴重破壞,蜀漢沒能統一天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

隆中對是孔明的紙上談兵?穿插游擊隊2020-06-25 20:15:16

為什麼諸葛亮的《隆中對》那麼有名,是因為他迭代了古人的地理認知。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從關中和中原出發,才能獲得天下。但諸葛亮將南方地理納入戰略考量。他提出,立足於西南的蜀地和中南的荊州,也有北上奪取天下的可能。不只是諸葛亮,東吳的張竑也提出東吳版的“隆中對”,我們把它叫作“江東戰略”。江東就是長江下游南岸以南京為中心一帶,這裡是東吳的基本盤。張竑認為,佔領了江東,再順長江而上攻入四川,就足以和中原對抗。

雖然蜀國和吳國各自並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對抗北方,但長江沿線的崛起確實是個不可阻擋的勢頭。特別是三國兩晉之後,中國北方進入漫長的動盪期,大量人口的南遷,更加速了南方的發展。東南地區的經濟實力,在逐漸超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