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為大樹莫與草爭的典故?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的典故?使用者60087463701392021-05-13 09:03:47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講,漢初韓信無端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心頗不平。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十分恭敬。出來後,韓信苦笑:“沒想到我居然要與樊噲之流為伍。”後來就成了一個成語叫“恥與噲伍”。在韓信眼裡,自己就是大樹,枝繁葉茂,根深幹粗,率百萬大軍南征北戰,立下不世之功,而樊噲們不過是樹下的小草而已,韓信以與其為伍恥。這個成語後來引申為不願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垍頭條萊

東漢著名的“大樹將軍”馮異,在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任徵西大將軍,為平定關中屢立戰功。但他為人厚重高義,謙恭內斂,每當行軍休息時,那些將領們就在一起爭功,總是爭得面紅耳赤,馮異引以為恥,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以求耳不聞為淨。頭條萊垍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才華橫溢,清高孤傲,一向看不起那些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庸人,既不願與他們為伍,更不屑與他們爭來爭去。於是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在邊疆建功立業並以詩明志,在《優缽羅花歌(並序)》詩中寫道:“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他是以物喻人寫自己啊。萊垍頭條

這些都是堪稱大樹級的人物,均為翹楚。恥與草爭,不是說他們已看破紅塵,全無功利之心,更不是說他們只會逆來順受,不會回擊外來的挑釁與紛爭。而是因為其有更高志向,對自己有更大期許,瞄準的是更遠的目標,因而絕不會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與一些宵小的無謂爭執上,不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小事影響自己前行的步伐。萊垍頭條

當然,他們也要去爭,但那也是大樹之爭,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之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是王陽明的心學與程朱理學之爭,是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海防陸防之爭,是玻爾與愛因斯坦的量子糾纏之爭……他們選的是同自己一個等量級的對手,決不與無名之輩糾纏。所謂大樹之爭,看似默默無聞,其實在暗地裡蓄養生機,悄悄地培植元氣,他們輕易不出手,一出手必不同凡響。不像小草之爭,一陣風吹來,便搖頭晃腦,得意忘形;多少有點雨水,就急速膨脹,爭誇顏色。正因此,世界上有老樹、古樹、巨樹,而沒有老草、古草、巨草;澇上十天半月,大樹不動聲色;旱上一年半載,大樹依然如故,那些草草花花怕是早已難覓蹤影。萊垍頭條

因而,有大志向、大才情之人,既然以大樹自詡,有棟樑之期,就不要與那些庸俗之人一般見識,就不必與那些宵小之徒爭吵。遇到他們“謗我、欺我、辱我、笑我、怪我、賤我”,不妨想想拾得和尚的話:“只是忍他、由他、讓他、避他、耐他、淨他、不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