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學是什麼,提倡去人慾,存天理?

王守仁心學是什麼,提倡去人慾,存天理?使用者6989200849759022020-04-06 11:44:46

提倡去人慾,存天理的是程朱理學。萊垍頭條

陽明心學的內在結構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構成的。在這一結構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在王守仁看來,心是無所不包的。物、事、理、義、善、學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先驗的,普遍的“知”。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為聖的內在可能性.同時,他又強調“良知”是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內在的個體心理欲求的統一(“天理之在人心”),是與天地萬物同體的。正是這個充塞天地的“良知”(靈明),才使“我”與萬物(包括社會)無間隔地一氣流通,互不內外遠近地融為一體。也正是這種天地間活潑潑的、“個個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們去追求那種具有“鳳凰翔於千仞”,“淳德凝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於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②的“狂者”或聖人境界。這就極大地強調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高揚了人格精神的偉大,成了“致良知”的主體後天努力的內在要求。在這裡,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種“天理”的絕對性,從而肯定了人慾的合理性。“致良知”就是如何為聖的過程,變本然的知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的知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知行合一”。在這一“致良知”的過程中,王守仁強調認識主體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現在:“致良知”是對“無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為人類意識歷史積澱的《六經》等的動態認識過程。這裡就要求認識主體要有歷史感。同時,也表現在“致良知”是主體澄靜體悟的情感心靈活動。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就有一個“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而覺“有滋味”的不斷深化過程。因此,“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替與天地萬物同體並一氣漳通的超然自樂的人生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主體人格精神獲得了高揚,個體的生命存在價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靈被提升為與天地同體無古無今的永恆,而這正是生命的體驗過程。從上文對王學的內在結構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學是一種體驗哲學。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