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讀史品文2019-05-12 11:46:08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距離能產生美,距離也能帶來隔閡和差異。任何個體只要中間橫著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分界線的兩側則或多或少會在某些方面形成各自的特徵,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差異。

我所在的村子,原來有一條由北往南的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把200多戶的小村分成了河東河西。生產隊的時候,又人為地把河西劈成一二三四、把河東劈成五六七八各四個小隊,時間久了,雖然東西兩邊在口音上沒什麼差別,但生活習慣或曰生活方式卻有了較大的不同:村東人家節儉而保守,村西人家鋪張而開放,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邊吃喝捨不得,一邊吃喝放得開。

我村以前屬於另一個公社,後劃歸現在的公社管轄,屬於夾在兩個公社之間的邊緣小村。以墨水河為界,我們村往東屬於膠澳口音,墨水河以西,也就是從離我們村五里地遠的鄰村往西,在口音上就和我們有了比較明顯的不同,他們的口音被東側的我們稱為“西來子”腔。我的母親從“西來子”“地區”嫁到區區十里遠的我村,幾十年都改不掉她的用語習慣。

膠州東北西南狹長,建國初期,西南部的幾個鄉鎮曾經沿膠河組建了一個膠河縣,後膠河廢置,劃歸膠州管,由於遠離膠州縣城,習慣上被稱為“西南鄉”。膠州“西南鄉”口音偏於諸城五蓮一帶,z和j、c和q、s和x不分,被人叫成“咬舌子”:“今日吃了一隻只(雞)”(“雞”的發音近於普通話的zi和zhi之間)。

知微見著,由小知大,距離越遠,口音差異越大,以上所舉還只限於北方平原和丘陵地區小範圍內的差別。若到南方山區,由於大山的阻隔,山南頭和山北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就不奇怪了,人和人之間阻斷了來往,口音的差異便被固化了下來。

看中國的方言地圖,就能看出一些門道,七大方言區的分界線,基本上以大江大河和崇山峻嶺為界。高山大川作為一道道絕佳的天然屏障,提供了佔山為王、固步自封的有利條件,自然或人為地切斷了與外界的交流,漸漸地造成了語音的隔閡。秦始皇有先見之明,秦滅六國後,為了防止舊六國的貴族和國民離心離德,秦強制推行“車同規、書同文”。“車同規”打破了山川阻隔,提倡人員流通,“書同文”統一了六國文字,實際是一種文化洗+腦。雖然各地口音的統一併沒被相關文獻所證實,但文字的統一無疑為今天的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

在這裡特別提一提以福建南部為中心的閩南語。有人可能已經發現了日語和閩方言的神奇之處,在很多詞語的讀音上,二者非常地接近。原因無他:唐時躲避中原戰亂的一部分中原人,或許中原軍隊南征甌越之南時,難民和軍隊就在閩南一帶駐留了下來,依靠著武夷山的阻隔,自成社會,因此保留下了當時的中原音。而日本從隋朝開始,便大量派遣留學生來中原學習,到唐時達到鼎盛,這一批批的日本留學生也把中原音帶到了島國日本,一直沿襲至今。承襲了千年之前的中原唐音,在兩個不同的國度找到發音上的類似,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理解不同方言的形成,可以想象一下大圓裡面套小圓、小圓裡面裝泡泡就釋然了。或者用天體作比: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屬於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又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

【文/讀史品文】原創

更多文章請加我關注,給我點贊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舊城舊夢舊時光3692019-05-11 10:53:07

語言二十年一變,由於古時交通不便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最後各地就自我演化了,有時候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類似臺灣腔,你去網上搜下80年代的臺灣新聞,除了個別字聲調與大陸不同,主持人口音基本上是新聞聯播級別的。90年代初期的語音資料也很多,小時候看的一些動畫片配音就是臺灣配的,比如《名偵探柯南》,聽起來就沒什麼違和感。後來才慢慢變成現在這種臺灣腔,而且這種臺灣腔還是遷移到臺灣的上海人帶去的上海腔變的。這也是為什麼同樣說閩南話的福建人口音跟臺灣不同的原因。

中國只統一過文字,從沒統一過語言。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氣吞萬里如猴2019-05-12 18:04:34

南方很多方言之間,是根本不能順暢溝通的,只能藉助他們亂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各地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不同的方言,不會說的,彼此有些簡直像聽外語一樣,求解?皖K雨哥在無錫2019-05-11 10:40:59

豆你綠怪類給羊熊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