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蜂聞言事2019-05-29 11:54:33

我認為大禹不傻,更不缺心眼兒。

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我們小學好像就學過了。能做出這樣偉大貢獻的人,智商、智慧都不用懷疑吧。

在大禹生活的時期,工具簡陋,對抗自然災害,唯一依靠的就是智商和勤勞的雙手。能完成治水這樣偉大的工程,說明大禹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我認為是大禹他治水的信仰,讓他產生了三個家門而不入的行為。

一個真正擁有信仰的人,是能夠建立豐功偉業的。因為信仰不是憑空產生的夢想慾望,而是長期冷靜思考,在經歷生死以後,上升為理智的思想。這種思想會指導一個人產生無窮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中當然也包括他對人與人之間,對親情,對社會的處理態度和方法。

我們近代史上的人民英雄,他們在面對國仇家恨,國難當頭時,能做到前赴後繼的奔赴死亡的戰場,為了全人類的幸福,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也是信仰產生的力量。

我想我們不但可以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中,學到他做人的偉大,更要看到信仰的力量和他建立信仰的過程,為我們的遠大理想塑造信仰提供建設的原材料。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錢君史話2019-05-29 15:16:34

帝堯用鯀治水,《夏本記》載,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也就是欲以舜來治水了。舜一上位把個勞而無功的鯀直接殺了,又把他的兒子禹“舉”保上去,繼續治水。

此時禹年正二十歲,殺父給子看的把戲擺在那裡,《史記》與《通鑑外記》都直載,“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後世傳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以其不以兒女之情,傷國家大業。

“不敢入”,抑或“而不入”,都不能說禹“缺心眼”。因為從此之後,堯舜揖讓已成歷史,子孫代傳,家天下了。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嘉慶陽光物業2019-05-28 16:39:54

我認為,這表達了大禹的責任心。

三過家門,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大禹太想家,怕家的溫暖讓自己懈怠,回家後會動搖了治水的決心 。

此句話,展現了大禹的敬業精神,也對映到大禹治水的辛苦。也表達了作者對大禹精神致敬。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高貴的智慧2019-05-28 22:52:22

當然不是缺心眼呀!當時的九洲滔天巨浪由於當時的生產能力有限還不能做出大船。因為禹帝當時家主黃河一帶,黃河就家門口流過。滔天得洪水用木筏子不能安全回家。為了天下黎民百姓只能選擇保全自己犧牲自我呀。這是一種大愛!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詩尚凝寒2019-05-29 10:57:07

三過家門而不入,那如何娶妻生子?只能解釋為禹在被任命治水前已娶妻生子,這與鯀治水十二年,至禹治水時間隔十七年可得到印證。前前後後,冶水共用了42年。

鯀禹之間,一定還有人治水,或者是共工,也或者是他人,但這人沒有被治罪。其實鯀治水罪不致死,一定是他治水的方法得罪了很多人,修築大堤勞民傷財,潰堤又傷害了一些人性命。

禹是罪人之子,要戴罪立功,身邊又跟著副手皋陶等人,豈敢有絲毫懈怠。治水的方法已經找到一一疏導,殺了禹,也可有替代者。所以禹才會戰戰競競,如履薄冰,否則這天大的功勞就被人搶去了!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戴草帽的小老鼠2019-05-29 14:20:56

有關大禹治水最出名的一個故事,那就是他治水在外居住十三年,期間三過家門卻不入,這也成了後世歌頌大禹時經常引用的一個典故。有人會提出質疑,如此拼命治水,路過家門連進去一會的功夫也沒有,這可能麼?還是說大禹真的缺心眼?

個人認為,大禹三次過家門不入是可能性很大的真事,但這不等於說,大禹就真的一次都沒回過家。

首先,大禹治水不常回家,這事可能性很大。

《史記》記載,大禹的父親治水失敗後被堯帝流放到羽山,最後死在了那裡。堯帝去世後,舜帝命令禹繼續治水。有了父親的前車之鑑,大禹必然是盡心盡力容不得半點差錯,否則將重蹈覆轍。這樣的環境和壓力之下,在外十三年治水,沒回過幾次家,這對於一心為民操勞的大禹來說,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大禹三過家門卻不入,這事也正常。

三次路過家門卻不入,筆者覺得這事也正常,這種事放在現在,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比如有時工作太忙或者辦其他事,有時路過家了都不想進去,而是在樓下快餐店吃上幾口,然後繼續忙。這種經歷,有幾個人說沒有過?

有民間傳說,大禹在外面治水太忙,吃喝靠的他妻子每天送,甚至夫妻倆行周公之禮也是在野外。有的教材也許是被這些民間傳說影響了,於是經過各種加工,把原本普通的三次不入家門片段,說成了十三年一次都沒回過家。

把天下變為自家的財產,從誰開始?從大禹傳位給兒子開始;廢除禪讓制,帝王繼位不再推選能人,而是由自己子孫接替,從誰開始?從大禹傳位給啟開始。可以推斷,大禹儘管治水有功,但與堯舜相比,他的私心還是明顯的。如果說是夏啟或者其他大禹的子孫有意誇張,那也是有可能的。

三次過家門而不入,要說本人普普通通一介凡人,去年至少都有五六次路過家門口沒進的經歷呢。當然這是舉個例子,沒有褻瀆古聖人的意思。大禹的敬業精神還是令後人敬佩的。古人或許是出於歌功頌德的需要,所以就加以宣傳了,但這與大禹本人是否缺心眼實在是沒什麼關係。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看花人陸靜2019-05-28 16:16:47

大禹肯定不是傻子。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他不想入,而是不能入,不敢入,沒時間入!他治水有前車之鑑,如果失敗還有來者。他治水是職責之內必須做好的事,回家看家人是親情是團聚之事,國事家事,家國之間,親人之間必須有輕重取捨,有先有後,魚和熊掌不能同時兼得!!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尋——夢2019-07-03 12:59:06

官場世事道不盡,心繫民生亦繫命……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硃紅兵53312019-05-29 08:45:37

公有制是當時的社會形式。大禹和眾人先去部落集中上交勞動成果,再等著統一分配後再回家。這樣就避免了先回家,私下帶東西回家的嫌疑,當時正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轉換的階段。

大禹治水我認為是透過蓮藕種植達到養活部落群體的目的,順帶治理淺灘。

大水持續近20年,部落估計有幾萬人,吃什麼是最大的問題,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只要蓮藕可以滿足供應。

至於後面說到的華夏、禹步、荷就是擔的原意都暗暗含著蓮藕文化。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前提是大禹帶著大家,拿著各種食物,三次過家門而不入。在當時饑荒年代,這種大公忘記私家的思想就值得表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華步仕品牌營運中心2019-05-29 09:27:28

淺談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古時洪水氾濫,

百姓生活苦難。

舜帝派禹治理洪災水禍,

好讓人們過上安定生活。

大禹一去十三年,

三過家門而不進家,

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

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

不久就離開愛妻嬌,

為治理洪水,

走出自己的家門。

後來一次路過家門,

聽到妻子正在分娩,

嬰兒呱呱的哭叫聲音,

他怕耽擱治水,

而不敢走進家門。

四年後的一天早上,

他再一次路過家門,

聽見母親的罵聲音,

及兒子的啼哭聲音。

大禹想進去看個分明,

又怕惹惱了母親,

耽擱了治水的時辰,

便悄悄走開而沒有進門。

大禹第三次路過家門,

那是治水六七年後的一天,

他登上家門口的小丘,

看見家裡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

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

大禹特別放心。

為了治水大業,

他還是饒過自己家門,

趕緊向工地奔去。

這些記載都是頌揚大禹,

竭盡全力治理洪水,

解除民眾苦難的崇高行為。

大禹大公無私的精神,

受到了民眾的讚揚,

也得到舜帝的褒獎。

所以舜在晚年,

推薦禹為他的繼承人。

首先”大禹治水“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當我們面對艱難險阻,甚至是大自然的力量時,就得擁有超出一般人的毅力和品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將上古人物神化的原因所在,是讓他們那優秀的精神品質流傳下來激勵後人!

首先從歷史角度講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誅,鯀一沒有瀆職,二沒有貪汙治水資金,三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舜為什麼要殺他呢?治水沒有成功不是理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那樣低下,科學技術那樣低下,又沒有前人的治水經驗可以借鑑,只能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敗是正常的。要鼓勵探索,要允許失敗,以舜那樣的英明之主不會不知道這一點。其實,說穿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過是一個藉口,而殺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這是政治鬥爭和權力角逐的必然結果。而大禹接受皇命,子承父業,禹是一個聰明人,這一切他全看在眼裡,他深知自己處境的危險,所以,他必須保護好自己,必須治水成功,必須接受父親的教訓,必須贏得天下的信賴,使得舜不敢輕易下手才行。《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黧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說,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實實,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贏得舜對他的信任,緩解舜對他的戒心。同時以身作則,三過家門而不入,得到百姓的擁戴與尊重,從而治水成功,解決了百姓疾苦。同時大禹羽翼漸豐,得到四方諸侯的擁戴,舜也就無可奈何了。終於,大禹見時機成熟,便奪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後舜慘死在南方蒼梧。這就是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好的演譯。

其次從名族文化傳承談,”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勇於抗爭、不怕輸、不服輸的精神已成為滲透骨髓的基因,我們會像祖先一樣堅韌剛強,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的民族信仰,這更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當我們面對艱難險阻,甚至是大自然的力量時,就得擁有超出一般人的毅力和品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將上古人物神化的原因所在,是讓他們那優秀的精神品質流傳下來激勵後人!

第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從現實社會論,領導幹部的自律意識,做到“慎獨、慎微、慎初”,也要學會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帶動身邊人,以上率下,達到團隊作戰,才能在全社會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生動局面,宋·周敦頤《拙賦》。這兩句大意是:上級寧靜安分,下級順遂著上級,杜會弊端就會絕跡,風氣就會清明。上級的帶頭作用是很重要的,許多風氣都是由於上行下效形成的。好的如此,壞的亦如此。上級如果安分律,寧靜守一,不做特殊、越軌的事情,下級也不敢做,一些社會弊端和歪風邪氣就必不起來。這兩句可用來強調領導的以身作則對形成好的社會風氣、清除社會弊端的重要意義。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充分體現了團隊領導的表率作用,從而這個團隊就有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團隊精神與力量。

這是我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看法,大家意見如何呢?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史小煮2019-06-01 05:03:04

我的回答是,大禹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下面解釋為什麼。《史記》記載,禹是帝顓頊的孫子(輩分比舜高了4代,顯然不合理)。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鯀治水不利,舜代堯執政時,巡視途中殺了鯀。於是,禹身上有兩個顯著的標籤了:一、和舜有殺父之仇。二、沒落的貴族,且鯀曾是舜帝位的競爭者。

如此尷尬的身份,勢必讓舜感到了威脅和不安,大禹的小命命懸一線。

如果仔細看《史記》,有個很有意思的記載:舜讓大禹去治水,禹下跪磕頭,不願去,而是推薦皋陶或者契、后稷去。但舜就是不答應,非讓大禹去。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當時,在很多人看來,治水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鯀幹了九年,最後被殺。現在,舜顯然是想讓大禹重蹈覆轍——治水不利,殺之有名。

其實,大禹過家門而不入,並非是因為大公無私,一心幹事業。我們來看《史記》原文:“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注意,這裡用的是“不敢”。意思很明顯了,想到父親被殺的事,壓力山大,不敢回家。為何不敢?治水不利,就要被殺死了啊。

所以,這並非“缺心眼”,也並非無情,而是生存的智慧。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鬥鬥虎72019-05-28 16:41:04

舍小家顧大家,或許當時的人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是,他分得清事情的輕急緩重!

人無完人,說缺心眼,英雄個個都有,他們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決心是不會改變!也正是這樣,他才能成為王者!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千年老妖1480900822019-05-29 05:03:25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是責任心驅使,因為身負治水重任萬千責任壓於一身,成則功成名就敗則生命堪憂,故而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有種可能,也許他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公而忘私,只不過是他為了博取功名而故作姿態,也許他夫妻感情並不和睦,已生厭棄之心,所以才有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傳說。

三過家門卻不入,大禹是真的“缺心眼”嗎?為什麼這麼做?毛毛蟲的希望2019-05-28 16:17:10

就跟我們現在一樣經常路過家門而不能回去,因為工作。那個時候他們基本是步行,也許家門在眼裡,但是真要回到家裡,還需要時間。所以大禹治水是一件大事,他路過家門一定也是去治水的路上,他不想耽擱所有可以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