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後兩句、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該怎麼理解?

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後兩句、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該怎麼理解?正經解事2019-08-20 17:28:09

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閱讀的感性體驗尤為重要,“體悟”是品評詩歌的重要方法。而作為現代人,我們已喪失了古人作詩賦詞的環境感悟、背景體驗。現代人如何精準“體悟”一首古典詩歌,對作者的生平、成長環境的理解與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理解“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我們先了解作者唐寅的人生經歷。

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後兩句、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該怎麼理解?

唐寅出生於商人家庭,家境比較優越,少時就十分聰慧,“性極穎利……數歲能為科舉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盡稱之”,讀書也很努力,“幼讀書不識門外街陌,有一日千里氣”。他先師於周臣門下,後又拜沈周為師,並且與祝允明、文徵明等交好,可以說意氣風發,春風得意,29 歲獲得南京鄉試第一,更是名滿天下,時人稱之為“唐解元”。

可是,快樂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人生處處充滿著變故與挫折。就在唐寅 24 歲這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唐家一下子就沒有了支柱性的人物,這對唐寅的打擊是巨大的。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厄運總是接二連三的到來,彷彿天公是故意來考驗凡人的。在唐父去世後的不到兩年之內,唐寅的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去世,這世間就只剩下唐寅這個孤家寡人了。在其父母妻兒相繼去世之後,唐家也漸漸的衰落了下去,唐寅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一度對人生也失去了希望,終日愁悶悲傷,甚至放棄了他的學業,不打算再讀書了,也不打算參加科考了。他的好友祝允明看到他這個樣子,便日日規勸他,終於使唐寅重新拾起了對生活的信心,又開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

在二十八歲那年,唐寅參加應天府的鄉試,以其出色的才華最終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是為解元,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世人把唐寅又叫作“唐解元”了。得中解元之後,唐寅自然是非常高興,他也因此寫下了《領解元后謝主司》、《金粉福地賦》等詩賦來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可是命運總是要捉弄人的,唐寅捲入了有名的“會試洩題案”。 關於“會試洩題案”的說法不一,但是唐寅受到牽連是事實,被滴為小吏,寅恥不就,歸家。後又遭遇妻子的拋棄,弟弟的分家。最終,唐寅在友人的幫助下再蘇州城北桃花塢一帶建造“桃花庵”居住。

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後兩句、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該怎麼理解?

隱居桃花庵期間,得寧王朱宸濠的賞識,欣然前往應召,可惜不久便發現對方懷有異心,不得已整日飲酒,裝瘋賣傻,才使得寧王放棄歸家,如此才躲過一劫。逃回家的唐寅徹底斷絕仕途之心,開始信奉佛教,自號六如居士。可見,唐寅一生經歷並不如電視劇裡所描述的“風流”,其一生可謂是曲折難描的一生。

《桃花庵歌》也是在這之後所著,全文如下: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詩的語言帶有濃厚俚語色彩, 並且畫面感極強,詩歌開頭就由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畫面,引出“桃花仙人”這個形象,描寫他“種桃樹”、“摘桃花”、“賣酒錢”,並且透過“日復日”、“年復年”兩個時間詞將“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種狀態

延展開來,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就是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寧願“老死花酒間”,也不願“鞠躬車馬前”。接著透過“富者”的“車塵馬足”與“貧者”的“酒盞花枝”作對比,把這種人生態度推向頂峰,作者笑別人看不穿, 也就是自己已經看穿名利, 看淡人生。

在最後兩句詩中,代表富貴功名的“豪傑墓”,變成如今連花酒都沒有的田地,頗有一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