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則已.一鳴驚人誰的典故?

不明則已.一鳴驚人誰的典故?使用者16840689597822832019-12-31 21:19:55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據說戰國時期,有個君主叫齊威王。原本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他繼位以後卻耽於酒色,不理朝政。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人士憂心忡忡,但是都因為畏懼齊王,不敢勸諫。 有一個齊國人叫淳于髡,他的口才很好,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淳于髡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規勸齊威王。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伏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於是他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再飲酒作樂,轉而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世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沖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