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國家人文歷史2018-03-09 11:10:19

長安和洛陽是中國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同時,在唐及之前,凡是大一統的朝代,不是定都長安,就是定都洛陽。而唐之後,從宋開始,長安和洛陽就再沒有享受過中華帝都的光輝和榮耀。那麼,宋朝為什麼會把都城建於東京開封,而非長安或洛陽呢?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東京位於大運河的中心,漕運便捷,容易將南方的糧食運輸至此,也方便北宋王朝對經濟中心地區的掌控。都城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是人口眾多,要養活這麼多人,首先就得解決糧食問題。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越來越成為中國的產糧區。想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修建了大運河。而因為長安地勢較高,不僅修挖運河不易,而且將糧食運到長安更要耗費兩岸拉運糧船的民力,得不償失。所以,隋朝就開始營建東都洛陽。到了唐代,也是如此。武則天稱帝后,更是直接將都城建於洛陽。相較於洛陽,開封的地理位置更加便利。從下圖可以看出,東京開封(當時的汴州)位於大運河的中心,漕運便利,方便將南方產糧區的糧食運往京城。同時,從唐中期開始,隨著經濟重心已經轉移至南方,長安的地理位置就過於偏西北,無法作為掌握中國全域性的中心地帶。雖然洛陽地理位置較優,但是相較於東京,仍是遜色。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其次,隨著唐末農民起義以及五代十國的割據戰爭,古都長安和洛陽都已經衰敗不堪,無法再執行作為新興王朝首都的重要職能。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具有毀滅性的。從安史之亂開始,長安城開始遭遇浩劫。之後是黃巢起義,橫掃半個中國,並在長安稱帝。904年,軍閥朱溫逼迫唐室東遷洛陽,長安城已被徹底廢棄。再之後是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北方的政權又先後在長安、洛陽建立割據政權,加劇了都城破壞的程序。所以,當趙匡胤建立北宋時,長安和洛陽的衰敗已不足以建立都城。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最後,趙匡胤透過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取後周的政權,而後周當時就定都於開封。其實,後周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時期,相較於周邊的割據政權,已經取得了各方面的優勢,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後周定都開封時,就已經考慮到開封雖然地處四戰之地,但北邊有黃河天險,且邊防主要集中於太原、河間、中山三鎮。後來隨著削弱地方軍權,守內虛外,地方已無法威脅到東京。隨著澶淵之盟,北宋的邊患不再是遼,而是西夏,長安和洛陽很容易被侵擾。隨著趙匡胤建立北宋,於是,已經定都且興建多年的開封城,很自然地被再次選為新朝首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參考文獻:

白壽彝主編,陳振編:《中國通史(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楊帆老師2018-08-06 22:34:37

自唐代中後期以來,長安和洛陽屢遭戰火的襲擾,安史之亂、唐末農民起義以及藩鎮割據戰爭,一次次戰火讓東、西兩都早已人口減少、經濟凋敝。五代之中,除了後唐定都洛陽之外,其他的四個朝代都定都開封。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趙匡胤

北宋建立初期,繼承了北周的制度,依舊以開封為首都。在北宋完成國家統一之後,趙匡胤在去世之前曾經提出了遷都洛陽的設想。但是最後因為朝臣的反對,計劃擱置。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在幾個月後離奇暴斃,在他死後,北宋的後繼之君們並沒有完成他的遺願,而是繼續以開封為首都,直到北宋滅亡的那一天。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趙光義

在很多後人看來,如果北宋遷都洛陽或者長安,那麼後期很可能就不會因為外族的侵略而滅亡,北宋乃至中國的歷史都會發生改變。

在趙匡胤看來,如果遷都洛陽,相比四面都是平原的開封,洛陽相對容易堅守。因為首都容易堅守,北宋可以削減一定數量的禁軍,從而改變北宋從一立國就出現的“冗兵”狀況,從而降低了老百姓的負擔,緩和“積貧積弱”的問題。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靖康之恥

顯然,趙匡胤的設想不無道理,如果真的完成遷都,北宋後面的發展可能就大不相同了,或許能在經濟發展上做的更好,甚至可以避免靖康之恥,歷史確實也證明了趙匡胤的遠見和朝臣們的無知,百餘年後,女真人攻陷了開封,用一場恥辱結束了北宋王朝。

當然了,這種馬後炮並沒有太多的意義。歷史上定都長安和洛陽的朝代很多,並沒有哪個朝代因為定都長安或洛陽而避免滅亡。遠的不說,唐朝的長安就曾經多次丟失,兩位皇帝逃往四川,大限將至的時候還是滅亡了。顯然,把都城放在險要的地方,就能給國家續命的說法並不靠譜。

北宋統治者為何最終沒有遷都長安和洛陽?

以趙光義為首的群臣激烈反對遷都是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這點是肯定的。趙光義作為趙匡胤的弟弟,兄終弟及並非封建時代名正言順的繼承方式。實際上趙光義在北宋建立之後,確實在很多方面多做好了“弒君篡位”的準備,在開封城內培養了不少勢力。如果遷都長安或者洛陽,那麼趙光義的一切準備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他肯定會極力反對。雖然這種“陰謀論”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遷都計劃擱置之後僅僅幾個月,趙匡胤就莫名其妙的在和趙光義的一次對飲之後就去世了,趙光義在趙匡胤有兒子的情況下登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趙光義都洗脫不了“弒君”的可能。趙光義登基之後,自然不可能完成趙匡胤遷都的計劃,否則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兄終弟及的趙光義

而除了趙光義之外,其他的朝臣畢竟也在開封經營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也不會願意輕易離開開封去一個新的地方。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隋唐大運河

與此同時,開封在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因為運河的拉動,城市日益繁華,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而長安和洛陽曆經多年的戰火,早已破敗不堪。遷都長安與洛陽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還要消耗運力來供應首都的糧草和稅賦,顯然是不划算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清明上河圖

所以說到底,北宋一直定都開封,既是延續前朝制度的“省錢”、“省事”之舉,也是對經濟重心和交通重心轉移的考慮。至於遷都長安和洛陽就能避免靖康之變的猜測,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僅僅是猜測而已,因為北宋末年丟失首都的主要原因還是北宋自身的腐朽,並非是開封無險可守。幾十萬禁軍都守不住一個都城,難道換一個地方定都就能改變歷史,顯然還是想當然了。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西安—豐鎬遺子2018-03-08 12:20:28

趙匡胤是洛陽人,代周建宋,定都汴梁(今開封)。汴梁是“四戰之地”,無險可據,易攻難守,那麼趙匡胤因何不建都古時的“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隋唐之時,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是兩座最宏偉輝煌的城市,經過五代十國的破壞,以洛陽為核心的大運河運輸體系遭到破壞,全國的漕運中心已經轉到汴京。長安的漕渠也已年久失修,便利不再。但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修復漕運不是什麼難事,北宋最終建都汴京,是政治較量的結果。

趙匡胤建都汴京之處,就看出汴京的缺點那就是,易攻難守。趙匡胤洛陽祭祖之時就提出遷都洛陽的話題。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有載: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說:“汴京有汴渠漕運支撐,每年可運來江淮大米數百萬斛,現在幾十萬精兵,吃飯全靠漕運,陛下要是遷都洛陽,恐怕不方便。”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離奇死亡,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果不其然,汴京無險可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補足。北宋禁軍常駐汴京數十萬,軍費開支佔政府總支出的60%—70%左右,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金兵一個衝鋒到了汴京,“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靖康之變”就跑出來一個康王趙構。泥馬渡康王,趙構一口氣跑到建康(今南京市),眾臣擁戴趙構為皇帝,史稱宋高宗,當談到定都的問題。洛陽已經在金國統治之下,宰相李綱主張遷都長安。當時京兆府(今西安)商稅年收入38000餘貫,在黃河流域各府州中居第5位,宋高宗趙構欣然答應。

但權奸汪伯彥、黃潛善二人懼怕李綱勢力的壯大威脅到自身,造謠中傷李綱,可憐李綱為相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此後,汪伯彥、黃潛善慫恿宋高宗趙構南逃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一偶的南宋半壁江山。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致守仁2018-03-10 21:03:08

這裡守仁君先謝謝邀請。

大家都知道,長安和洛陽自周代開始就是歷代政權的都城。(陪都或者首都)但是大宋建國後,卻把都城建在了開封。並沒有選擇長安或者洛陽。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長安洛陽殘破,不適合為都。唐末黃巢起義,長安城反覆易手,雖然黃巢和唐軍並未屠城,但是歷經戰火也是比較殘破。且朱溫掌權後,逼李唐遷都洛陽,長安從此棄用,至宋,已經殘破不堪。而洛陽則在後晉滅後唐之戰中遭到嚴重破壞。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二 經濟中心南移,宋初中原久經戰亂,民不聊生。若定都長安,洛陽。則糧食難以自足,且運輸困難。而開封四通八達。運輸便利。

三 開封多朝營建,已成一定規模。自五代開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在開封,開封府經過數次營建。尤其是周世宗時曾大規模營建開封府,具備都城的條件。宋初經濟困難,且太祖節儉,不願浪費民力,遂定都開封。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四 開封府適合當時的政策。趙匡胤建宋後,繼承世宗遺志。立誓一統宇內,而開封府四通八達,無論是水運還是陸運都很便利,便於大軍出征,糧草運輸。和軍情的傳遞。

大概就是這些了。

其實,太祖也是有定都洛陽的願望的。洛陽不僅是前朝盛世之都。更是太祖的家鄉。整個北宋時期,開封叫東京,就是因為西京是洛陽。太祖後期,國家大統(只剩下北漢)趙匡胤曾巡遊洛陽,並且打算遷都洛陽,甚至想遷都長安。以求削減軍隊,節約民力。奈何當時因為種種阻力,只能作罷。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四川達州人2018-03-08 12:01:31

從經濟上說,洛陽長安殘破,自安史之亂後洛陽長安都遭受了嚴重摧殘,重建首都的費用太大了,國家初期難以承擔。

從糧食上說,初唐開始,關中農業就因為數千年開發造成產出嚴重不足,唐太宗每年春耕後都要攜幾十萬宗室大臣士兵到洛陽等江南漕糧吃飯。到北宋建國,關中產量更少。洛陽也是一樣,都得等江南漕糧,而黃河邊上的開封顯然更具路途優勢,損耗自然更少。

從政治上說,開封歷來是宋太宗的地盤,當然希望繼續定都在此。而宋太祖曾想過遷都(好脫離出宋太宗的勢力範圍),但遭到大臣而非宋太宗一派的一致反對。主要因為沒有比汴梁更合適的地方。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洛囈羽2018-03-08 13:23:58

提問題的人,歷史學的不好,北宋實行兩京制,東京開封,西京洛陽。長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洛陽到北宋後期才結束。洛陽現在的麗景門,安喜門和定鼎門都是北宋時期修建。當時趙姓皇帝也依戀洛陽往日的繁華,於是同時修善洛陽和開封,宋朝的文化超越隋唐成為中國的鼎盛時期,宋朝的皇帝非常欣賞有文學才華的人,王安石,司馬光等。但是換人的速度非常快,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支援變法,一派反對。皇帝支援那一邊,那些人就留在開封,不支援的仍保留一定的官位到洛陽去搞文學。因為大部分都是文人都是士大夫階層,習慣在洛陽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北宋文學極少描寫農民和其他社會底層的狀態。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可以看到埋葬洛陽的文人墨客名單:商湯、商伊尹、西周伯夷、叔齊、東周萇弘、戰國蘇秦、張儀、呂不韋、西漢陳平、張良、樊噲、田橫、賈誼、朱買臣、夏侯嬰、東漢鄧禹、竺法蘭、攝摩騰(即中國第一所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最早引入佛教的 兩位印度高僧,現葬於洛陽白馬寺內)、班超、蜀漢關羽、曹魏鍾繇、西晉王祥、張華、杜欲、石崇、唐尉遲恭、張說、狄仁傑、姚崇、顏真卿、杜審言、杜甫、白居易、孟郊,宋石守信、焦贊、呂蒙正、范仲淹、文彥博、富弼、邵雍、程顥、程頤、明王冕、福王朱常洵、清王鐸。

北宋後期由於胡人咄咄逼人,準備遷都南京,胡人佔領中原後,政局混亂,經常更換政權,基本上都是到洛陽搶完就走,金朝時仍然是中京。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畫家楊藩——趣講藝術2018-08-06 15:56:18

1。唐代以後,歷經長年戰亂,長安、洛陽城基本破敗。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北宋初年連年打仗,無力承擔。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2。意識形態上,宋代對唐朝採取一定的批判態度。對唐朝的很多做法持否定意見。稱為龜唐。所以對唐朝舊俗。採取批判性的吸收態度。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3。唐代關中平原,沃野千里。關閉函谷關足可以支撐首都的經濟生活。但是在唐朝太宗以後,由於人口爆炸。關中平原,已無力供養首都。隨後遷都洛陽,採取東西兩京制度。可見長安與洛陽的首都人口有很大的限制。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4。安史之亂時期,全國經濟人口南移。北方大部蕭條。隋朝修築的運河支撐了南北經濟的交流與溝通。汴州,有汴河流過。東西,南北交通都很便利。位於南方運送兵馬糧末至首都。相對來說長安與洛陽,不具備如此優勢。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5。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中國北方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往往處在區域強勢的狀態。長安城臨近西夏與吐蕃。歷史上被吐蕃多次攻破。已經不具備戰略地緣上的優勢。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6。後周政權在開封府,根基深厚,宋太祖趙匡胤皇位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就一定要對前朝舊城極盡拉攏,儘量不改變前朝的利益分配,以免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朝內重臣,固有利益集團不願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西府趙王爺2019-03-13 14:40:04

開封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戰國時,魏惠王將國都遷到這裡,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開封,改名“東都”。後漢、後周、北宋均沿稱“東京開封府”。金滅北宋後,改東京為“汴京”。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開封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隋朝開通大運河,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 汴梁城“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

看到上面兩段,我的腦子裡立馬冒出一個城市:揚州。 水路交通咽喉,經濟發達,南方來敵,尚有長江天險,北方若來敵,只能背水一戰。 然,清朝入關,揚州十屠,八十萬軍民死於鐵蹄之下。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事實上,在定都汴京趙匡胤有過遷都洛陽的念頭。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北宋滅亡,其中一個原因,就敗在地理位置上。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四月,趙匡胤離開京城開封,西幸洛陽,途中拜謁祖陵。到達洛陽後,趙匡胤“見洛陽宮室壯麗,甚悅”。他在洛陽出生,“樂其風土,嘗有遷都之意”。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趙匡胤說:我之所以想遷都,並沒有別的意思,遷到洛陽只是第一次,第二步是要往長安遷。長安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

可以看出趙匡胤嚮往前朝,對未來充滿憂慮和不自信。但是,遷都涉及很多大臣的利益。 大臣們極力反對遷都。畢竟,開封已經當京城多年。最後,趙光義也不同意趙匡胤遷都洛陽,只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趙匡胤不在說話,隨後就下詔回開封。 而此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加上北宋初立,在汴京購置好宅院的大臣們紛紛反對,上面重重原因,加上趙光義說的那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在德不在險”,這五個字,常有人說。歷朝歷代定都,考慮天子守邊,考慮山川地勢和政令暢通,考慮中心位置…… 現在,看國際上一些國家定都,考慮海洋,考慮資源和人口,考慮國家發展和軍事戰略,甚至有雙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定都從來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古代是陸地思維,也出現過長安和洛陽兩者互為陪都。清朝兩京一十三省,太子去南面主政…… 宋太祖考慮遷都,自然有他的顧慮。 就算趙匡胤覺得汴梁不是最佳定都地點,但在眾多人反對面前,趙匡胤也只能放棄了遷都洛陽的念頭,或者說妥協了。

然而,歷史給趙光義開了一個笑話。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 前後對照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一點,趙匡胤雖然預料不到後事,但在定都這件事,他在潛意識上是覺得不妥的。作為遷都最大的反對者,趙光義更看重眼前利益,以至於後代被擄。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鳳凰38212018-06-18 09:12:10

宋朝趙匡胤皇袍加身,成了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洛陽人,洛陽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一般人都給自己及後代留一條後路。若他把都城放在洛陽,一旦宋朝遇阻有變,他們趙家不被斬草除根了嗎?

況洛陽與開封並舉,是宋朝陪都!也是趙匡胤精心安排的。正如之後朱元璋也未定都他家鄉__鳳陽;李自成也沒把都城遷回西安;清朝也沒把都城放在東北一樣。

洛陽曆代都有成都的機會的。只不因人因事而無定,清慈禧曾想把清都城遷至洛陽;民國也曾在動盪時期臨時遷都洛陽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曾把洛陽做為都城候選地之一。

一個詩人說的好:若問古今盛衰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這是對洛陽最好的詮釋!!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sfls122018-08-06 15:16:08

長安不可能了,多年戰火蹂躪過度開發再加上大運河使經濟中心東移。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並且實地考察過,但是群臣反對,開封比洛陽交通運河方便地勢平坦又經營多年,大家普遍在此有財富產業所以不願去洛陽。而洛陽周邊地勢有險可守,從安全形度更適合作首都。趙匡胤因為群臣的反對放棄了遷都後曾發出感慨,如果開封為都城周邊就要駐軍百萬,無險可守只能靠人,這也是80萬禁軍這個說法的由來。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船伕2018-06-20 20:16:57

古代的城鎮化的枷鎖——糧食從哪來

別看當下如火如荼的城鎮化建設,其實在古代就有了,王朝定都後,必定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對人口自然會產生聚集效應。就如漢代長安城,

人口近30萬

,別看這還比不上如今中國一個縣城的人口,要知道漢朝人口高峰也就幾千萬,到三國一頓混戰甚至降到了幾百萬。長安(今西安)位於

關中平原

上,耕種出來的糧食

養活幾十萬人口還是問題不大

。但後來就捉襟見肘了,一方面是隋唐

人口進一步增長

,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對土地

自然環境的破壞

!沒錯,黃土高原曾經也是一片原始森林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畜力和漕運,前者靠牛馬,後者需要有河流。牛馬拉車可是要吃糧食的,所以古代運糧一多半都會損失在路程上的消耗。相比較漕運就沒多少消耗了,而且運費低廉,但前提是有相應的河流。隨著長安洛陽的人口越來越多,畜力運量已經完全解決不了問題了。

讓老百姓餓肚子可是要出大問題的!咋辦?

運河功利千秋,暴君我自為之

這時候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出現了,力排眾議拓寬修建的京杭大運河。這是世界上里程

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

,並且使用至今。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今北京)。(見下圖,古代的京杭大運河路線圖不太好找了,找了半天,大部分都是現在杭州到北京的。)

由於長安(今西安)地勢高,漕運需要縴夫拉船,勞民傷財,所以隋煬帝又興建了東都洛陽,儘可能的較少漕運成本。此後的唐宋元明清,這條大運河成為無數王朝的命脈,養活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民。不客氣的說,

沒有大運河,南京和北京是很難成為後來王朝的都城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兩宋的兩難抉擇

說完糧食問題,來看宋朝定都抉擇,當時是在洛陽長安和開封之間選的。關於這段公案《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過詳細記載。太組趙匡胤想遷都洛陽甚至長安,理由是“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養兵太費錢,找個險要的地方,可以少養很多兵。

一句話“省錢!”

當時還是晉王的趙光義直接引用戰國吳起的話:

“在德不在險。”

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頗有當下雞湯的感覺,其實人家吳起的意思是希望君王賢明點,吳起後半句話應該是:

有險總比沒有險可守好!

但這次辯論趙光義勝利了,所以首都定在了汴梁。但宋太祖感嘆說: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可以說,宋朝選了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做都城,為後來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筆。

總結,修建了大運河後,解決了糧食問題,北京、南京成為更好地都城選擇,洛陽長安曾經輝煌的古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學習就要強國2018-03-21 02:33:32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朝廷確實在為定都長安還是開封而糾結過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而是開封?

因為開封是當時運河的樞紐而且當時的開封又是五代中四代王朝的首都,在政治上佔據正統地位

,北宋的都城是長安或者洛陽還是開封,在開國之初,朝廷確實在為定都長安還是開封而糾結過。

長安與洛陽自唐以後就不再適合建都了

長安自唐以後就不再適合建都了,關中地區的地力畢竟有限,

作為國度來說要滿足百萬人口的糧食供給困難。

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至於洛陽,其實也可以,宋太祖有意在洛陽建都,甚至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還想著定都長安。為什麼呢?這可不是趙匡胤一時興起,想去模仿唐朝,但是洛陽早衰敗了,經歷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不適合做首都。除非花大錢建設而且強制遷移人口過去。

開封的”難言之隱

而是當時的京城開封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只是趙匡胤接手時政治中心就是開封,勞師動眾的遷都總需要過硬的理由吧?除非開封實在不行了,否則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怎麼可能願意撇家舍業的遷都?大臣們在開封都有大量家業和財產,他們會願意賤賣了?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我們現在說開封沒有防禦屏障,是因為我們是事後諸葛亮,對於當時人來說,太祖太宗時國家軍力強盛,而澶淵之盟後北方的軍事威脅也已經消除,宋遼間百年無戰事,開封並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威脅,誰能預料到金人的迅速崛起?所以當時人會覺得沒有必要遷都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滿堂醉劍客2018-03-10 19:46:47

宋太祖雄才大略,當年就想定都洛陽,甚至遷都計劃都想好,還派嫡子去洛陽探查。這些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誰知道趙光義不同 意,堅決反對,因為汴梁是趙光義的勢力範圍,在汴梁,趙光義一呼百應,尾大不掉,他暗地讓百官阻撓宋太祖搬遷。這樣做就防止宋太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只要在汴梁,宋太祖就在趙光義的控制中。這時候的宋太祖已經大權旁落,只好聽任之,並且說,將來宋朝外患不斷。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宋太祖的英明啊。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Perfectmatch2018-03-08 11:47:20

宋朝為何不建都於洛陽和長安?

我們先分析洛陽

首先,作為全國中心,都城的糧食要從南方經由水路運輸,而開封就在運河邊上,且江南到開封的路程比到洛陽短。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其次,趙匡胤以兵變起家,因此宋朝皇帝最忌諱的就是邊疆武官手握重兵,掌握實權,開封四周皆平原,洛陽有山,守衛都城所需兵力要大於建都洛陽所需兵力。

再看長安

長安離運河就更遠,而且地形上與洛陽相似,再加上長安接近西夏前線,建都長安比建都洛陽更不實際。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況且長安於唐末時被毀,五代又相繼定都於開封,未曾發展長安,長安若欲建都,需大量時間及錢財。

北宋以較和平方式奪得政權,為保持穩定,也不宜做較大的變革,故都城仍為開封乃是最佳選擇。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開封當時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京城規模巨大,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這也是開封做都城的原因。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行雲流水14379952018-03-17 23:37:36

宋朝沒有定都長安原因是多方面的。長安在經歷“安史之亂“之亂後又被黃巢起義軍所毀,黃巢軍毀帝陵、燒宮城、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做。昔日世界第一大都城成了人間地獄。人口剩下十之三四。要想重新做為都城需要花費大量金錢,這對剛取得政權的趙匡胤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觀察北宋地圖就可知道,北宋疆域最大時西北界才到達蘭州,而蘭州距長安不遠,西夏國又虎視眈眈地望著長安,定都長安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需要統治者有開疆拓土的勇氣。而北宋政權北面的幽雲十六州又被契丹所佔,汴梁又是“四戰之地”,北面幾乎無險可守。自趙光義北伐失敗後,北宋就龜縮自保,缺乏進取之心。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事實上,趙匡胤也是考慮過遷都長安之事。據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有記載:”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離奇死亡,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北宋在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關於北宋恥辱的戰爭記錄,我們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北宋的統治者們缺乏戰略眼光是埋下北宋每戰必敗的最重要原因。在利用“杯酒釋兵權”消除了武將叛亂的危險後也造成以後無將可用的窘況,用文官指揮武將也是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長安與北宋國都失之交臂。洛陽一直是北宋陪都,這裡不再敘說!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嘉慶1921636422018-03-08 15:21:53

宋朝是在唐朝以後的五代十國後周基礎上建立的,後周的都城是汴京所以宋朝開國就定都汴京,汴京也稱汴梁,開封,是中原第一大都市,宋太祖看到開封離邊境很近也想遷都長安,但是建國初期事務繁多,再加上他的軍事實力強並不懼怕金人但是百年後大宋衰弱被金人攻佔京城,被迫遷都臨安史稱南宋朝。開封歷史上作為京城多次宋朝時稱東京,金朝時稱南京,明朝時稱北京。可見開封的繁華,清明上河圖中紀錄下了當時的盛景。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伯爵嘿嘿嘿2018-03-08 11:57:41

宋朝國力相比前朝不足以維持兩京的繁華,加之關洛戰亂良久,山河殘破,土地貧瘠,所以五代之後的節度使都把治所遷到了汴梁,開封的好處在於水利發達物資調運通暢,但是缺點相當致命,那就是失去燕雲之後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宋太祖看出這一點想遷都,但是卻遭遇斧光燭影,此事遂不了了之。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剛剛圖7742018-03-18 20:54:30

宋朝的首都沒有比汴梁更加適合!

汴梁四通八達是各路來往的十字路口,並且有運河通到汴梁,南方的物資運入也很方便,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知道,汴梁是多麼的繁華。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至於長安,早就不適合作為首都了。長安在早期的時候適合作為首都是因為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特別是經過秦漢兩代的經營,渭水、涇水河畔適合做首都再適合不錯了。那個時候關中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有充足的資源夠首都老百姓的採用。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後來,由於過度開墾,關中平原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土地鹽鹼化、沙漠化,關中已經生產不出足夠的食物自給自足了。

如果長安繼續作為首都存在,國家的負荷實在是太嚴重了!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而洛陽,經過了幾百年後,隋煬帝開通的運河已經不能用改道了,恰好改到了汴梁,所以汴梁便成為了代替洛陽的選擇!如果再把首都搬遷到洛陽,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如果說汴梁易攻難守的問題,我想這有點想多了,守衛國家,在德不在險!即使選擇再易守難攻的地方作為首都皇帝無德也會被攻破,否則選擇長安作為都城的朝代又怎麼會滅亡?

一個朝代的覆滅,肯定是因為內部出現了問題,導致了自身無法凝聚國家原有的實習去抵抗入侵,更有甚者,國家滅亡於內部。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史無止境2021-05-25 20:06:47

這個問題牽涉到漕運與政治兩大問題,對於唐宋時期的王朝來說,都是非常要害的問題。

我們現在都知道,北宋的都城是開封,但在開國之初,朝廷確實在為定都長安還是開封而糾結過。

開寶九年(976),宋太祖趙匡胤到洛陽巡幸,並有意在洛陽建都,甚至還想著定都長安。為什麼呢?這可不是趙匡胤一時興起,想去模仿唐朝,而是當時的京城開封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開封處於中原平原地帶,好的地方是位於黃河邊上,水陸交通都四通八達。壞的地方呢?這地方千里大平原,無險可守。如果在承平盛世,本來無所謂,但當時北宋頭頂上有遼代虎視眈眈,對宋代形成軍事壓制狀態,隨時可能爆發兩國之間的戰爭。一旦遼軍的騎兵跨過邊境,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過都汴京,無險可守的汴京,根本就擋不住遼軍的騎兵。這對於一個國家的安全來說,等於自己讓自己門戶洞開,把一把利劍懸在了自己頭頂上。

不得已,北宋只能把大量的軍隊囤積在都城汴京附近,而且是越囤越多。汴京附近到底有多少禁軍宋太宗後,現在比較承認的數字開封約有140萬人左右,其中禁軍及其家屬約有70萬人,需要糧食600萬石。而到了《水滸傳》裡林沖號稱80萬禁軍教頭,80萬禁軍連同家屬算起來,人口數輕鬆過百萬。要養活這麼龐大的人群,所需要的糧食也應該在1000石左右。如此一來,禁軍給北宋的財政帶來多麼沉重的包袱,可想而知。宋太祖所謂的“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主要也指的是禁軍給中央財政帶來的壓力。

在汴京開封建都,沒有山川地利作為防禦屏障,由此帶來的以禁軍為屏障,則給中央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宋太祖看到了建都汴京的弊端,因此才有遷都洛陽、長安的意思。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特別是長安,簡直就是建都的首選之地,歷史上西周、秦、西漢、新莽、隋、唐六個統一王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地方政權都在這裡建都。長安地理位置得十分罕見,號稱“四塞之國”“天府之國”。“四塞之國”指的是長安南有秦嶺,北依黃土高原,東邊有函谷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長安具有天然的屏障。“天府之國”指的是長安地區處於關中平原,由渭河、涇河衝淨灌溉的平原地區物產豐厚,可以自足自給。這樣的地方進可攻、退可守,是難得的戰略要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屢敗屢戰滅項羽,靠的都是在關中的根據地。

但長安也有個問題,關中地區的地力畢竟有限,作為國度來說要滿足百萬人口的糧食供給困難,越到唐代中期這點顯示得越明顯。如果透過水路漕運來供給長安的糧食物資,在黃河三門峽一段常常遇到水患,常造成物資短缺。所以,唐代才在洛陽建立東都,方便透過水路漕運來維持京城國都龐大的消費人口。

為什麼宋朝在定都時候選擇汴京開封?主要還是考慮到京城物資供給的問題。宋太宗後,現在比較承認的數字開封約有140萬人左右,其中禁軍及其家屬約有70萬人,可以說,整個開封幾乎都是圍繞禁軍而建立的,140萬人每年需要消耗的糧食大約要600萬石以上,這600萬石的糧食運輸主要依靠大江大河的水運,而開封毗鄰黃河的優勢就很明顯了。所以,當宋太祖趙匡胤提出要遷都洛陽、長安時,趙匡義及大臣跳出來反對的主要理由就是遷都後幾十萬禁軍的供給沒法保障。也就是說,在宋初大臣們的眼中,供給禁軍們的物資給養是考慮都城選址的最重要因素。

但這樣一來,其實就走向了一個惡性迴圈。因為開封無險可守,所以要聚集絕對優勢的兵力守衛京城,將這些禁軍視為長安的“自然屏障”,形成所謂的“強幹弱枝”狀態。如此一來,就越發依靠汴京的漕運作用,讓天下的物資都透過漕運匯聚在汴京,也就是宋太祖所說的“天下民力殫矣”,全國的物資都要用來保障京師的國家安全,汴京的地位也就越重要,所需護衛的禁軍數量也就越多。

因此,宋代立國百年以來,造成了汴京的變態繁榮,這個繁榮是建立在錯誤的國家戰略上,讓全國的人民來供養一個首都,這個首都看似越來越繁榮,守衛的軍隊越來越多,實際上則是虛假的繁榮,虛假的強大,一旦首都被攻陷,整個北宋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第一,

開封作為五代當中四個朝代的都城,特別是後周世宗大規模擴建、修築外城以後,其宮室、官署、倉庫、軍營、漕運都完備,已經具備了大王朝長期定都的基礎。

第二,

當時作為一座都城,皇室、皇族、勳戚、官員、禁軍,以及為之服務的各行各業,至少要幾十萬人規模的城市。關中平原在唐朝時期支撐這麼多人口就已經出現困難,當時糧食需要漕運供給,但多囤積在洛陽,唐朝皇室要經常率百官赴洛陽“就食”。

第三,

唐末戰亂,長安大城已經被拆毀焚燬,城牆也殘破不堪(唐朝長安大城的城牆只有六米多高,而且為夯土築,沒有包磚)。五代時後梁的節度使韓建以皇城為基礎,重築城牆,即“韓建新城”。唐長安的宮城和大城都被放棄了。但是這麼小一座城,面積只有5。2平方公里,是無法作為國都的。如果宋朝定都長安,還需要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宮室城池營建,成本太高。

第四,

唐朝東都洛陽雖然也在唐末五代屢遭劫掠火焚,但到朱溫滅唐時,宮室規模比長安完備。五代時曾長期與開封互為陪都,而且後晉、後漢時期,最隆重的郊祀(祭天)禮也在洛陽舉行。宋朝(北宋)繼承五代傳統,仍以洛陽為西京。而且北宋皇陵鞏縣和嵩山當時也在洛陽(河南府)境內。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並未放棄對洛陽的營建,尤其宋真宗曾經多次巡視洛陽,並在洛陽設定國子監和西京留守判官事,當時洛陽的宮殿、宮城、皇城、大城規模也逐步恢復了唐代面貌。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但是北宋統治集團的權力核心在開封,所以不僅宋初趙匡胤定都洛陽的計劃因趙光義等人的反對而失敗,而且宋朝中期以後洛陽作為西京的地位也不斷降低,壯觀的洛陽宮殿(有宮城、東西夾城,宋太祖曾命王仁軌、李仁祚、焦繼勳修繕,宮殿有九千九百餘間)從宋真宗朝以後就閒置,以致成為鬼狐出沒之地。洛陽大城城垣也不斷因為雨水沖刷和居民掘毀取土而遭到破壞,“卑薄頹闕,犬豕可逾”。所以宋朝不僅不具備定都長安的條件,而且甚至有定都洛陽的條件都沒有遷都,歸根結底還是開封的位置得天獨厚,適合宋代的經濟發展。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華夏第一古都長安2018-09-21 21: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