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今晚報文旅2018-01-08 16:07:00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天津除了叫天津之外,還有很多的別稱的。這幾個就比較耳熟能詳。

津門

“海門者,海水之所出入也……津門者,眾流之所匯聚也……河海會流,三汊深邃,更名津門。”天津作為河海交匯之地,內為漕、鹽及百貨轉運樞紐,外為防海重地,所以這個別稱的內涵也逐漸從自然形勝向政治軍事經濟的門戶方面轉移。

三津

潞(北運河,亦稱白河)、衛(南運河,亦稱御河)在三岔口交匯成海河,是為“三津”。

沽上

天津地區歷為九河下梢,河流漫衍,以沽、口、嘴、港、溝等為地名的不勝列舉,其中尤以所謂‘七十二沽’最為著稱。

津沽

解放初天津有‘津沽大學’一所,即用此稱。

還有

直沽、沽水、七十二沽、海門

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也有不常見的,如

“衛陽”

等。這個別稱的來由,大約是因為天津衛城地處衛河之畔的緣故,最早記載見於《(康熙)天津衛志》,這個別稱起源也許很早,很有可能脫胎於清《衛志》纂成後佚失的明代《天津三衛志》。

早期《申報》頗重天津新聞採編,常把多條訊息湊集一處,求取標題多別緻,以為醒目,如“雲津春鯉”“津水寒鱗”“津橋遠眺”“津海魚書”“津上雜言”“丁沽墨浪”等。

漁陽、楊柳青

有時也指天津。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寒蕭992019-05-19 22:19:52

天津於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築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明確築城時間的城市,天津的意思為天子車駕渡河之地。

在天津600年的歷史上,除了正式的名稱外,還有多個別稱,下面我們逐一介紹一下。

1,津沽和沽上。

源於天津七十二沽,天津為九河下梢,號稱七十二沽,如塘沽、漢沽、葛沽、鹹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實“七十二”並非確數,只是泛稱而已,所謂“津”,就是渡口,而“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歷史曾名直沽,海河古稱沽水,可見津與沽密不可分。“津沽”並稱,順理成章。另外,天津文人在詩文書畫上常署名地望為“沽上”,津門十景“沽水流霞”,是對海河風光的藝術概括;“沽上”就是海河之濱的意思。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2,海津。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沽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因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建制,因此有海津之稱。

3,三津。

三津之稱有兩種解釋,一是北運河、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為海河,是為“三津”。二是天津衛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宮有“佑衛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額,南門外大街有“三津磨房同業公會”和“三津衚衕”,可見此稱由來已久。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4,海門。

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勢,後成為天津別稱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門月夜”,天后宮匾額題詞亦為“海門津筏”。

5,津門。

眾水匯聚,逶迤至津,河海會流於此,故名“津門”——這是從自然地理角度的詮釋。海防重鎮,漕運樞紐,護衛京師,故名“津門”——這是從政治軍事角度的註解。“津門”,就是首都的門戶之意。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6,海上。

泛稱海河下游一帶,意為“渤海之濱”。

7,析津。

這個別稱由星象而來,所謂天上的”析木之津,下應小直沽“,是一種比附的說法,而且容易與京師大興附近的”析津府“混淆,因此不常見。

8,衛陽。

這個名稱的由來大體是因為地處衛河之畔的緣故,最早見於《天津衛志》。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中庭雅士2019-04-26 20:09:24

天津還有什麼別稱嗎?

這個問題要從天津歷史的起源裡找答案。天津歷史上有多種稱呼。其中之一的稱呼叫“直沽”或“直沽寨”。這個名稱是始從於金、元代的南糧北運。南糧北運最早始於隋朝的大運河開通。到了金、元代由於天津臨海,海河又直通渤海便於糧食運輸走海路。伴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多,逐漸的形成了若干個人群聚居地,其中今河東區大直沽地區是最大的一個。相對於三叉河口的被稱為“小直沽”,這裡被稱為“大直沽”。由於在海河邊,南來北往的船舶在此停泊,形成了許多碼頭,逐漸地帶動了商品經濟的活躍,成為了天津經濟的發源地,這就是後來“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之說的歷史淵源。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大直沽地區的交通樞紐作用凸顯,元代時軍隊開始在此駐防設立了“直沽寨”這一軍事建制,統轄天津地區,從此把受直沽寨管轄的廣大天津區域統稱為“直沽”。

天津的另外一個稱呼叫“天津衛”。早在隋朝時,由於大運河的南北貫通,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於今金鋼橋附近的“三叉河口”(小直沽)。元代後南糧北運主要由海運逐漸的變為河海聯運。成本的大幅下降,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客商雲集此處,形成了新的商品流通集散地。到了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為了和惠王爭奪皇位,以天津作為軍隊後方基地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了紀念和表彰當時天津在戰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直沽為天津,意為天子渡口的意思。自此天津名稱正式設立。

明朝為了鞏固其北方的統治地位,天津的軍事地位顯得尤為重要。明永樂二年朱棣開始在天津築城設衛,天津從此正式拉開了“天津城”的序幕。清順治九年(1652)又在沿河兩岸設立左右二衛。後統稱為天津衛。天津衛的名稱由此而來。

天津第三個稱呼為“沽”或稱“津沽”。這純粹是由地理變化而來的稱呼。天津地區遠古時還是海洋,當時的海岸線在今寧河區到今東麗區軍糧城一線,大約4000年前由於黃河等大河在天津入海,大量泥沙瘀積逼迫海水後退形成陸地。退海後留下大量的水坑和湖,被當時人們稱為“沽”而流傳至今。如今離天津不遠的白洋淀、寧河區的七里海等都是海水退去留下的湖。現在天津的有些“沽”仍作為地名在使用。比如,鹹水沽、大直沽、葛沽、寧車沽、塘沽等。俗稱津門七十二沽。

天津第四個別稱叫津門。自明清以來隨著北京成為皇城,尤其是到了近代,天津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後,經濟和社會地位大幅上升 ,天津在軍事上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衛戍北京的東大門。隨著時間和近代歷史的推移約定俗成的使“津”成為了“門”。所以後稱為津門。從此,天津和北京兩大城市“京”和“門”的關係一直延續至今。

天津的名稱與天津歷史程序息息相關,它承載了歷史也預示了未來。不管是直沽也好,津門也罷 ,天津一定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繼續它的歷史,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