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文藝片如何叫好又叫座?

國產文藝片如何叫好又叫座?江湖小幽默2019-01-15 19:39:24

2018年12月31日,《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全國公映,片方之前打出“一吻跨年”的營銷,讓這部文藝片首日預售票房高達1。59億元。然而,首映當天第一批看過電影的很多觀眾在網上留下差評,表示對電影的不滿,觀影過程中更是有很多觀眾中途退場。(1月2日《新京報》)

近年來,一向不被人看好的文藝題材影片似乎以一種回暖的趨勢向影市蔓延,從《致青春》起,一股夾雜著懷舊敘事與心靈撫慰的文藝風迅速席捲大銀幕。隨後,陳思成的處女作《北京愛情故事》和高曉松《同桌的你》以溫暖的銀幕情調各賺4億票房。與進口大片追求動作特效、視覺衝擊相比,這些國產文藝片用心靈慰藉與人文關懷走出另一條票房紅線。

雖說,好的文藝片往往並不缺商業賣點,比如《觀音山》《桃姐》等,但長久以來,國內文藝片票房一直溫吞吞。久遠的《芙蓉鎮》等影片自不用說,單看最近十來年的文藝片,票房大多隻有幾百萬甚至更低,有的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一邊是獎項連連、口碑不俗,一邊是低迷的排片場次和票房數字,國產文藝片不如人意的戰績背後,隱含著影片運營中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方面,與商業片不同,文藝片很少有足夠資金支援宣傳,因此票房一般比較慢熱;而好的片子需要口碑累積,但往往等“好名聲”傳到觀眾耳中時,已經很難再在電影院看到它們了;另一方面,很多文藝片佳作儘管有著優美動人的畫面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一些文藝片導演、演員也形成了明顯的個人風格,但目前國產文藝片還存在與觀眾脫節現象,觀眾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看不懂”是觀眾對文藝片的普遍感受。

近年來,觀眾的口味在改變,對各種型別影片的接納度越來越高,這對國產文藝片的影響是積極的。但文藝片還面臨諸多困境:首先,資金仍然成為困擾國產文藝片創作的瓶頸。由於許多大的影視製作公司更多考慮經濟利益因素,即使製作文藝片也多數屬於青春偶像的“偽文藝片”。而小公司即使有心製作純正的文藝片,也由於資金匱乏使得作品質量無法滿足觀影人群的要求。粗製濫造的結果就是無法登陸院線盈利,甚至血本無歸。其次,文藝片當前的票房不佳,還在於國內仍處於文藝片初級消費階段,市場沒有細分,影院的主流觀眾是型別片觀眾。即使上了院線,票價低、觀眾少,放映文藝片也無利可圖。而不賺錢又會導致國內缺少創作文藝片的人才,無法連續做出高品質、有藝術特點的作品,如此形成惡性迴圈。

如今文藝片迴歸影院,導演開始將重心放在本土市場的觀眾身上,無疑可以促進中國電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