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占城稻”?

什麼是“占城稻”?使用者10859360742300032019-09-10 00:46:34

占城稻是出產於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宋朝時引入我國,並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於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為名。占城稻又稱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原產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我國福建地區。根據我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

一是“耐旱”。

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

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占城稻是宋朝時期的一種良種稻。占城人培養出一種良種稻,北宋初年傳入我國福建地區。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兩浙地區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達三萬斛,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並命轉運使張貼榜文“……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宋代占城稻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外來農作物品種。其在唐末五代傳入福建,隨後在宋政府的主導下向北擴散,出眾的優良品性使其成為長江流域佔統治地位的糧食作物,而伴隨著地理環境不同,相繼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種。所以,占城稻對長江流域稻作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占城稻引進無疑是對外貿易發展的結果。關於占城稻的資料,以《宋史·食貨志》的記載最廣為人知,以《宋會要輯稿·食貨》的記載最為詳盡,以《淳熙三山志》的記載最為具體(早、晚占城)。 占城稻並非僅指占城國種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國普遍有的稻種。占城五穀,以稻為首。該卷《真臘國》條亦云:“厥土沃壤,田我畛域,視力所及而耕種之,米穀廉平。” 印支半島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環王國)、真臘盛產稻米,由於耕作粗放,無灌溉設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長。這和廣西地區的情況差不多,直到南宋,嶺外的水旱稻種植方式就是如此,《嶺外代答》卷三《惰農》條雲:“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後,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於天。”占城稻耐旱、耐澇的特性可能就是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占城稻雖以占城為名,但在廣西地區和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普遍種植。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閩商往返占城、安南有關。閩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島、安南、占城貿易的傳統。因為舉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 真臘貿易,就會出現移居問題,占城稻極有可能是賈販者、移居者(早期華僑)們攜至泉州的。占城稻之傳入福建在五代閩時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時已有上百年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從福建可以一次取種(占城稻)三萬斛。占城稻的傳入和沿海對外貿易密不可分,似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