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陣樂怎麼失傳?

秦王破陣樂怎麼失傳?愛吃凍鹹檸的尼古拉2021-05-22 21:21:47

在我國曆史上,有兩部名曲在史籍中不時出現,但是後來卻不幸亡軼了一千多年。這兩部舞曲是《蘭陵王入陣曲》和《秦王破陣樂》。

隋朝時代宮廷有“文舞”“武舞”象徵文成武德。唐太宗李世民雅好文藝,唐初君臣曾有關於音樂廢改的一段討論。

唐太宗針對“淫詞豔語亡國論”評價說:“古人因為有情感而要抒發,所以發明了樂曲,國家的興衰存亡,未必跟樂曲是有關係的。”

御史大夫杜淹說:“南朝陳國即將滅亡的時候,社會上流行陳後主作曲的《玉樹後庭花》,北齊將要滅亡的時候,流行《伴侶曲》,聽到的人傷心落淚,這就是所謂的亡國之音。”

唐太宗說:“音樂只是反映人的喜怒哀樂,國家衰落,人民生活苦難,所以聽了感到悲傷。今天《玉樹》《伴侶》這些曲子還在,演奏的時候大家並不會感到悲傷。”

魏徵也贊同太宗的觀點:“事在人為,不在於音樂。”

貞觀年間,在重要節日,宮廷都要演奏“十部樂”。其中,唐朝自己譜曲製作的舞曲是《七德舞》、《九功舞》。《七德舞》就是《秦王破陣樂》,也稱《神功破陣樂》。《七德舞》、《九功舞》都是太宗時期譜寫製作的,後來,高宗李治又親自譜寫了《上元舞》。

《秦王破陣樂》誕生於李世名還在做秦王的時候,他親自衝鋒陷陣,率軍打敗了劉武周,將士們自發編曲頌揚他,如當年的蘭陵王高長恭。這首舞曲由樂工128人,皆被銀甲執戟而舞。

唐太宗曾謙虛地說:“《秦王破陣樂》是武人之曲,跟文雅的音樂是完全不同的,演奏表演這首曲子,是為了大家不要忘記開國的功業和尚武的精神,不要丟失大唐的根基。”右僕射封德彝讚頌道:“陛下以聖武戡亂,只有武人之曲才能形容當時的盛德。”

這部“重金屬”舞曲演奏的時候場面宏大,觀賞的人無不“扼腕踴躍”,群臣山呼萬歲,參加慶祝的各國“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

《七德舞》《九功舞》加上四夷八部樂,作為大唐官方慶典“十部樂”。

盛唐時期,為了歌頌盛唐赫赫武功,把臣服或被征服的國家樂曲全部收納,共有四夷十四部樂,其中,“東夷樂”有高句麗和百濟、“西戎樂”有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南蠻樂”有南詔、扶南、天竺、驃國,“北狄樂”有鮮卑、吐谷渾和部落稽。

高宗時期,認為《秦王破陣樂》等樂曲不是雅樂,開始長期不演奏了。

後來,因武則天要改朝換代,毀了唐朝的太廟,《七德》(《秦王破陣樂》)、《九功》等舞曲在唐朝宮廷就基本斷絕了。

到唐中宗時代,當初征服百濟的時候那些作為俘虜帶到大唐的百濟樂工都開始老死了,加上百濟早已滅國,“東夷樂”等四夷樂曲也開始失傳。

到了唐末,由於黃巢之亂、軍閥混戰等原因,唐朝的宮廷樂工死的死、逃的逃,《秦王破陣樂》等曾經赫赫有名的樂曲就徹底失傳了。

轉眼《蘭陵王入陣曲》和《秦王破陣樂》已經失傳了一千多年。二十世紀初,日俄戰爭後,中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學習的風潮,很多留學生到了日本,經過深入學習和研究後,偶然發現日本竟然還儲存著完整的《蘭陵王入陣曲》和《秦王破陣樂》。

顯然,這是當年遣隋使、遣唐使在隋唐深入學習後,把曲目原樣抄錄帶回日本的。令人驚喜的是,至今留存的這些古曲的版本還十分完好,《蘭陵王入陣曲》的舞者身上穿的,還是當年北朝流行的盔甲樣式“裲襠甲”;而《秦王破陣樂》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琵琶、箏譜、笛譜等各種樂曲9個不同的版本。顯然,當年的遣唐使下了很多功夫,不僅把官方的樂曲記錄了,把民間的也儲存了不少。現在日本在很多傳統的隆重場合,還要演奏這些古樂。

其實日本也是經歷了戰國亂世的,能夠完好地儲存這些珍貴的曲目,據說是採取了一種“秘傳”制度,從而使我們今天還能欣賞到這些在神州大地早已失傳的諸多古曲。

參考《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