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樵者歸來2021-07-06 09:09:11

要說詩人劉禹錫的詩文佳句,很多人會張囗背誦很多優美的詩句。但要提及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可能有很多人不甚瞭解,今天我們茶餘飯後走近他不為人知的人生歷程,他勇氣超人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年少時便聰慧過人的劉禹錫22歲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風茂年華為太子校書,30歲升任監察御史,拿今天的話說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廳級年輕後備幹部。

如果沿著這條仕途之路走下去必然是“裘馬輕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快意仕途人生,也可能沒有了過去、現在讓我們永遠仰望的大文學家、“詩豪”劉禹錫了。但是歷史從來就不容許假設!

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一、遭遇捶折順天應命樂觀豁達。

公元805年正月,劉禹錫33歲。因“永貞革新”和“八司馬事件”,被流放至南蠻之地做州官司馬,劉禹錫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第一次改變,對許多人來說這次打擊可能一蹶不振了。但此時的劉禹錫順天應命樂觀豁達卻迸發出來,從而開啟了文學家、“詩豪”的一生。有詩為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們想像詩人獨自站在朗州瑟瑟秋風裡,他眼裡卻沒有一絲秋風蕭瑟的樣子,沒有什麼人生仕途失意悲苦煩憂,只有春日樂觀瀟灑的氣質。這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在遭遇捶折順天應命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二、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活出真實的自我。

離開長安轉眼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念劉禹錫戍邊顯有業績,唐皇下旨讓他重回長安;並有重用之意。應該講他是有心裡準備的,可是詩人的性格到底還是文人的豐骨,他並沒有變得世故圓滑,心底的快意豪放卻益發強烈許多。

他身處繁華的鬧市長安城,看著來往穿梭的人群;又詩興大發:“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首詩的意思不言而喻,他是回長安忍不住又任性了一把。結果逞一時口舌之快的劉禹錫又被人舉報不識抬舉,唐皇大怒,劉禹錫再被貶到雲貴南部的播州做地方官。821年,劉禹錫轉場又被派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任刺史。

強權就是政治,還要感恩朝廷的不殺之恩。此時的劉禹錫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深知自己有可能回不去長安了。但詩人必竟還是詩人的性格,開始真正的做起詩人的“個體戶”了!夔州雖然是偏遠蠻荒之地,好在山清水秀,這對於此時的詩人劉禹錫來說也就足夠了。他站在江邊遠望江面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發自內心有感而發:“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正是山水有情,政治無情,也磨滅不了劉禹錫天生的豪情。而且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活出真實的自我!

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三、一生堅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826年,劉禹錫終於結束了自己大半生的貶謫生涯,朝廷終於給他按排個養老的職位,回到洛陽任東都尚書。此時的劉禹錫卻早已不是年少輕狂,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更多了一份人生豁達。行至揚州時,碰到同行詩友白居易意外重逢,多年不見自然要把酒言歡。喝到興處白居易直抒胸臆,吟誦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感知好友的同情之心,也回贈好友一首,用自己的方式總結道:“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怎樣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四、晚年以積極樂觀之人生心態,發揚不屈不撓老而不衰的精神!

回到洛陽的劉禹錫已經步入老年行列。但他因為,步入晚年也沒什麼不好的,老有所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年人也一樣可以心態年輕,活得光彩照人,燦爛無比。他極力勸導白居易的悲觀主義,劉禹錫用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啟發大家。表現出特有的不同人生哲學,在唐代是不多見的。詩曰:“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啊,日落桑榆又怎樣,心中自有豪情萬丈,晚霞依舊能映紅滿天。

老年劉禹錫以普通人的心態,最期待的還是歲月靜好的日子:“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步入老年有無奈,卻無法選擇,能選擇的只有態度!

古往今來,這樣達觀的劉禹錫人生心態,試問天下能有幾人?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