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控制不住地每天在薇婭直播間買東西,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老婆控制不住地每天在薇婭直播間買東西,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每天學點心理學Murph2020-06-22 11:19:22

新的研究表明,有一些購物狂花錢是為了提高自尊或是填補其他那些他們所認為的內心缺憾,另一些則是被普通的物質主義所驅使。然而,不管他們瘋狂購物的誘因是什麼,這種購買行為本身就可能讓他們產生從小小的樂趣到嚴重成癮,這一點得到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一致認可。

而且,過度購物的現象似乎還在不斷增長。

強迫性購物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習慣性購買遠超過個人實際需要和承受能力的物品的癖好。

“有一些人是完全理性的消費者;他們購買促銷產品,或者必需品,別的都不買,”德克薩斯貝勒大學漢卡莫商學院(Baylor University‘s Hankamer School of Business)的研究人員詹姆斯·羅伯特說(James Roberts)。“另一方面,有些強迫性購物者會買到自己破產、出現人際關係問題並欠下種種債務;其餘的人都處於這兩者之間的某個狀態。”

專家說,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常常認為強迫性購物是一種正面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應該接受治療的毛病。

強迫性購物類似於成癮

一些研究人員把強迫性購物比作其他的一些成癮性行為,人們以此來逃離現實生活,以致於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反而被這些行為所控制的地步。

“當購物慾成了一種自然反應,每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壞心情或倒黴事兒時,就把買東西被當成一種精神調解法,那真的會變成一種毛病。”羅伯特對LiveScience的記者說。

強迫性購物的影響深遠,它持續的時間可能比你剛買的那雙鞋或者那款數碼產品能流行的時間還要長。根據伊利諾斯州成癮康復研究所提供的資訊來看,這些不良後果包括鉅額的信用卡債務,被摧毀的人際關係,工作問題,抑鬱和焦慮。

有些過度揮霍者會隱藏賬單和所買物品——類似於酒鬼把瓶子藏起來——這會使得曾經坦誠的家庭關係變得緊張。

“揹負著鉅額的而且越來越多的信用卡欠款,使他們飽受處於欠債狀態的情感折磨,惶惶不可終日地痛苦不堪,”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家洛林·科仁(Lorrin Koran)說。“這會導致許多痛苦和家庭矛盾,因為會有諸如此類的爭吵,‘你幹嘛買這些你不用的東西?;你幹嘛要花這個錢?’”

科仁回憶起他的研究中有一些強迫性購物者由於瘋狂購物而破產或離婚。一名婦女在幾周的時間內就把自己的房子弄沒了。

儘管結果可能會“相當嚴重”,科仁說這些所謂的衝動控制失調是可以治療的,並且敦促那些受折磨的人去尋求精神治療。

購物統計資料

科仁與其同事開展了一項電話調查,從超過2500人那裡得到的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有6%的美國人符合強迫性購物者的標準。他們還發現,過度購物的毛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比例大致一樣。這個結果發表在了2006年的《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

羅伯特說,其他對於強迫性購物者流行程度的估計數字都在美國人口的2%到12%之間,或者更多。

關於購物狂的模糊的統計資料可能是由於診斷標準和與之相關聯的尺度的模糊導致的。

“如何衡量強迫性購物,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過程。但如果研究人員想要清楚地理解並預測這一不斷增長的消費者現象,能夠準確度量這一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在2月號的《經濟心理學雜誌》中,羅伯特寫道。

為了進一步研究,羅伯特和俄亥俄澤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的克里斯·馬諾利斯(Chris Manolis)調查了406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齡19歲的大學生。學生們回答了關於強迫性購物,濫刷信用卡,對金錢的態度、對物質主義的看法和如何看待把消費作為贏取地位的手段等問題。

“我們發現根據最常用的費伯和歐奎因標準(Faber and O’Guinn scale,費伯和歐奎因認為信用卡的過度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存在著顯著的關係)被劃分為強迫性購物者的人們,似乎是被諸如自尊心低之類的內在原因驅動的,”羅伯特說。

然而這個標準傾向於把人們劃分的極端了——要麼你是個購物狂,要麼你不是。“我認為我們最好把人們歸為一個連續統一體,”羅伯特說。

另一種方法,愛德華茲標準(Edwards Scale),把強迫性購物者按程度劃分成了一個連續體,雖然這個標準重點挑出了那些更容易受物質主義和其他外部原因(比如大促銷或者商業廣告)所驅動的人們。

伊麗莎白·愛德華茲(Elizabeth Edwards)是東密歇根大學(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市場學教授,愛德華茲標準的創立者,說她沒有度量物質主義和外部刺激,因此她的標準沒有“重點挑出”被物質主義驅動的人。相反地,愛德華茲指出,她的標準是在估量強迫性購物的傾向而非這個行為本身。

我們為什麼購物

無法抗拒的揮霍慾望已經與其他的成癮性聯絡在了一起,儘管強迫性購物行為現在還沒有被美國精神病學會明確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

“強迫性購物者通常有相當難以抗拒的、自己無法控制的衝動,這可以導致某些傷害,或者是經濟上的,亦或是職業上的、人際關係上的,或者兼而有之,”艾普若·蘭·本森說,她是紐約一位治療強迫性購物者的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制止過度購物有限責任公司”的創立者。

她補充說,“這就像身體有個地方癢癢了,他們必須要去撓一下。但他們沒意識到購物的慾望就像癢癢的情況一樣——如果他們不去撓,癢癢的感覺遲早也會自行消失。”

本森描述了她的一個典型顧客,一位婦女長年累月地不斷購買首飾、服飾和鞋子,然後因某些緣故,她需要擺脫這種上癮的症狀。“她們來到這裡,或許是因為她們有了一個長期的目標,如果不戒掉購物癮那麼目標永遠實現不了。她們想買房子,或者想要個孩子,或者,購物癖被她們的丈夫發現了,”本森說。

像其他的癮一樣,購物填補了某種空虛。市場學教授愛德華曾在研究一項名為“匿名債務人”的12階段矯正計劃時發現,和一般人相比,參與者中的強迫性購物者具有某些特定的性格型別。他們傾向於有自尊心低,喜歡空想,容易抑鬱和高度焦慮。

“出去買一大堆東西會讓你的自我感覺更好。有些人會爭辯說那真的只是在嘗試樹立起自尊心,”愛德華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說。“不幸的是,當你是個強迫性購物者,如果情況失去控制,反而可能使你更加焦慮,並進一步打擊你的自尊心。”

愛德華沒有發現強迫性購物和收入或者性別有關係,這表明男性女性都可能會產生失控性的揮霍行為,不論他們擁有多少財富。

消費社會

過度購買的現象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基於自己的研究和對他人過往研究的回顧,羅伯特認為這要歸因於社會對物質生活的日益重視。

儘管醉鬼或其他極度上癮者的行為被視為禁,姑娘們的瘋狂揮霍卻常常會得到人們的讚許和喝彩。

“強迫性購物和其他上癮症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被社會容忍的,”本森補充說,“布什總統沒讓我們出門喝酒嗑藥,但他確實讓我們出門購物。消費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

本森幫助她的顧客處理這種失調帶來的情感和實踐方面的問題。除了找到過度揮霍的根本原因之外,她還會指導他們制定一個消費計劃,讓他們在遇到本森稱之為“可能導致崩潰的高風險狀況”時作好準備。

“明白自己購物是為了什麼,潛在的和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否因為孤獨而購物?是否為了慶祝而購物?——如果是,那麼就去找到其他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重要的需求,”本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