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小薛老師薛媛媛2019-07-01 17:11:42

與君離別意,楊柳最依依

——詩詞中“楊柳”意象的源起與發展

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楊柳”作為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很早就與離別聯絡在一起的。至少這種聯絡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據史料記載,最早的以柳寄情,是《詩經·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采薇》是一首戰爭詩,寫的是華夏民族與獫狁(就是後代的匈奴)的作戰。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在春天陽光明媚、楊柳依依的時候出征打戰,遠赴邊關。歸來的時候是天寒地凍、白雪皚皚。這裡是以春天最常見的景物——楊柳來寄託離別之情。這種以景寄情或許只是偶然。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發展到漢代,有了“折柳送別”的習俗。據說,漢代時候,在古長安的灞橋兩岸,每隔幾米就種有一株柳樹。李太白就有“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憶秦娥》)”描寫人們在灞橋送別的場景。古人往往在春天天氣轉暖的時候出行,這時,灞橋兩岸楊柳依依,惹人陶。又“柳”與“留”諧音,有依依嫋娜之狀,且古代交通、通訊都不發達,親友一別就不知何時能再相見,這種不捨與牽絆便寄託在楊柳之中,希望遠行的親人能像楊柳那樣容易成活,適應水土。這便有了折柳惜別的習俗。

而“折柳”一詞,在詩歌中最早出現是在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樂府詩集》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民歌的精華所在。所以,可以斷定,至少漢魏時期,就有了折柳送別。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說的就是折柳送別,與親友離別因依依不捨,便用楊柳寄託惜別懷遠之情。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折柳習俗產生以後,經文人墨客的著墨昇華,惜別懷遠之情到唐代達到頂峰。在唐代的流行音樂中,《陽關三疊》是廣為傳唱的,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常常出現在離別的筵席上。唐代還有教坊曲名《楊柳枝詞》,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表達離別之意。劉禹錫就有《楊柳枝詞》九首,其中一首的內容是:“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就是把離別的楊柳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此外,唐代

王翰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涼州詞》)”

王之渙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張九齡有“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折楊柳》”

李白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

楊巨源有“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折楊柳》)”

鄭谷有“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淮上與友人別》)”

白居易有“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青門柳》)”

魚玄機有“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折楊柳》)”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

到了宋代,又對楊柳的表離別之意進行了發展,

秦觀有“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江城子》)”

柳永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

晏幾道有“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清平樂》)”……

由於宋代的邊事較少,不同於前代的徵人思婦懷遠,宋代的楊柳多與戀人的分別寫在一起。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此後,金代有劉迎《烏夜啼》“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清代有納蘭性德《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徵雁舊南飛。”等。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小結:總之,楊柳與離別聯絡在一起早在公元四五百年時就有了,經後來歷朝歷代的渲染著墨,便成了離別的代名詞。楊柳依依,隨風招搖,一到春天,陌上春色唯楊柳,依依嫋嫋管離別。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海娃國學2019-07-01 08:42:59

楊柳與離別聯絡在一起,傳說,最早起於漢漢。折柳—作為送別的意象,最早應該是陸機的《折楊柳行》。

柳在文學中的意象:一、“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寓別離。二、“柳”多種於房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三、“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

古往今來,詩人們留下了大量關於“柳”

的詩句,限於篇幅,僅舉數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居易《長恨歌》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陽聞笛》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有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揚柳》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亦有所思2019-07-01 08:27:11

最早在公元583年。

不是《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詩經》裡,楊柳就和離別系在了一起。但實際上這個“柳”應當是寫實。而且從詩經含有柳字的比例來看,楊柳成為離別的意象並不是源於詩經。

古詩十九首裡也有一句“鬱郁園中柳”,但這個恐怕也是寫實,並且這首詩的主旨不是離別,而是閨怨。

到了魏晉時期,柳在詩歌中大抵上都是簡單的景物描寫,比如陶淵明“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如果說體現心情,都是人世的感傷,比如陸機“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儘管魏晉時期詩歌中的“柳”字也有離別,但從其全詩來看,這個“柳”僅僅陪襯,比如劉楨《贈徐幹》“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南北朝時期倒有“折楊柳”為題的詩歌,但卻是相思,不是離別。範雲曾經寫過一首《送別》中有“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似乎也是寫實。

一直到隋朝,確切地說是公元583年,長安灞橋的建立。因為在灞橋設立了一個驛站,而且在附近種了許多柳樹。長安人送行,一般都送到灞橋(驛站)為止,並折柳相贈。

公認的是,唐朝的時候,送別時折下橋頭的柳枝相贈。小可在詩中查了一下,含有灞橋字樣的,唐朝以前沒有相應的詩句。又查了一下古文典故,唐朝以前也沒有“灞橋”的字樣。查了一下百科,灞橋在隋朝之前,恐怕僅僅是一座橋,並沒有大面積種植柳樹的記載。

然後就是建立驛站種柳樹。隋文帝楊堅曾經大修長安東城,而灞橋就在東城。因此小可才推斷種柳時間應當就在當時。

也就是說,楊柳為離別,可以追溯到詩經,折楊柳為固定離別之意,最早應當是隋開元三年。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追夢樂享人生2019-07-01 07:59:07

楊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采薇》中,《小雅·采薇》篇描寫的是戰後倖存的徵人,于歸家途中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詩共六章,最後一章中寫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想當年我被徵入伍離開家鄉時,門前的楊柳枝條婀娜、迎風擺拂,像是依依不捨的樣子;今天我僥倖回來了,眼前卻雨雪紛飛,景象寒冷淒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樂景寫哀情,景中含情,以輕柔可愛的楊柳,反襯辭別家園的依戀感傷的心情。春天,垂柳隨風飄揚,在這美好的時光裡,“我”卻要出門到遙遠的地方去,遠離家鄉。當然,此處的“楊柳依依”也可以理解為被折下的柳枝傳達出友人或者是親人對“我”的依戀之情。一個“楊柳”意象就把這種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穿越的黑貓警長2019-07-01 08:58:46

所謂習俗,是指約定俗成並被大家廣泛認可的行為習慣。一種習俗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很難界定具體的時間點。

折柳送別形成習俗並被大眾所接受應該是在隋唐,但在此之前,古人已經有了“以柳寓留”的詩文,如大家熟知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小雅•采薇》);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等,都表達了離別、送別、挽留等含義和寄託。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柳是古人很喜歡的一種樹。柳絲拂水,柳花似雪,柳浪如煙,柳葉如眉,纏綿羈絆,讓人不忍拂開。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到了隋唐時期,這一習俗在詩文中廣泛流傳,說明當時社會對此已習以為常。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載酒送君行,折柳系離情”;“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詩文中表達出了雖羈旅漂泊,南北乖離,但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離愁別緒。

“楊柳”從什麼時代開始和離別聯絡在一起的?

到了宋代,此習俗仍在社會上被承襲下來。在宋詞集大成者周邦彥的《蘭陵王》,借柳起興,寄託離情,被譽為寫離別之名篇,被傳唱一時。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對此評價極高,“紹興初,都下盛傳周清真《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歌者”(《樵隱筆錄》)。這首詞,也一直被認為是周邦彥詞中最好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