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逍遙遊講史2021-06-01 10:31:09

由於歷史上,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劇人物,因而不少歷史學者批評諸葛亮不會用人,無法有效地培養第二代接班人,才會造成日後的失敗。其實,這只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過分渲染諸葛亮的奇特異能後,又不能解釋蜀漢的失敗,不得不營造諸葛亮不懂得用人,以致蜀漢缺乏人才的“錯誤印象”。

《三國演義》中,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是極端不公平的,諸葛亮在世及死後,蜀中人才輩出,文治武功不亞於“劉備時代”。蜀漢的失敗,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人才是一點也不缺乏的。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

《諸葛亮文集》第三,便明白指出,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因此,諸葛亮治蜀是非常重視人才的。從他的《出師表》也可以看出,對人才的安排也是井井有條。

諸葛亮舉賢的標準有兩條:

一是要有才識,能為軍國大事貢獻心力的人;

二是要能忠於劉氏政權,又認真工作的人。

諸葛亮用人,也是唯賢是舉,從不計較資歷的高低。比如張嶷、王平、蔣琬、董允、費禕、姜維等。

劉備即帝位後,諸葛亮便正式成立了最高學府太學,由博士教授學業。以古文經學和儒家經典為主要課程,因此蜀漢政權培育出不少人才。

諸葛亮出任丞相後,特別在成都之南建築了一個“讀書檯”,以集諸儒,兼侍四方賢士。他特別指示延攬人才的兩大原則——

一是集思廣益,二是循名責實。

前者鼓勵部署暢所欲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集體智慧為國家找到最好的策略及制度,並由直諫的批評制度,來彌補執政上的缺失。後者透過嚴格的考核,以追求實際的政績,以免為虛名矇騙,傷害了人民的利益。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認為諸葛亮用馬謖而第一次北伐失敗,悔不聽先帝之言,認為諸葛亮用人不如劉備。其這種說法實有失片面。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比較曹操、劉備、孫權兄弟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他認為曹操用人,較講求方法,甚至有點權術相馭。劉備較感性,用人方面,重視性情相契合。孫氏兄弟豪氣干雲,講求意氣相投。諸葛亮三者兼而有之。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

劉備

回到諸葛亮收攬人才的話題。即使在北伐最繁忙的時刻,諸葛亮仍不忘收攬人才的工作。他甚至把這個制度應用到前線,在邊疆設立不少讀書檯。讀書檯的廣泛設定,相信對蜀漢人才的延攬,有很大的幫助。

選拔人才,還要懂得運用人才,以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這樣建立人才管道才有意義。因此,在益州平定後不久,諸葛亮便設計了一個叫做“參署”的機構。諸葛亮表示: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眾意也”。即吸收各方面的意見,使每項決策能做到充分討論,以大家的意見來“斟酌損益”。他非常重視能夠直言的部屬,因為群下能充分表達意見,才能使決策做到最少的錯誤。

他警惕高階官員,切勿“上無所聞,下無所說”,如果高階幹部得過且過,必會荒廢政事,使一切政令都無法推動。

因此,蜀漢後期其實不是缺人才的問題。諸葛亮兢兢業業,在劉備東征失敗後,依法治國,收攬人才,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期,蜀漢滅亡也不是人才的問題,那時諸葛亮已經去世29年了,而且諸葛亮並不是限制蜀漢的人才選拔工作。蜀漢滅亡的原因一方面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朝政混亂。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思源常醒2021-06-01 09:20:20

三國後主無用造成的、對軍事人才備註太少、因更快招聘軍事將領訓練新軍、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是蜀軍將軍年輕化功底丟失、斷了鏈子投降、成了樂不思蜀懶人、樂不思蜀告訴後人們幸福連國家都忘了、精神支撐沒了、只能苦度佘生、三國的樂不思蜀就是告訴人幸福是不斷腳步向前、不是老人手死了給後人空出了位置去當大官、而是繼承發揚先烈、精精神神樹立思想、加強各種環節比較、更比前人更好、這能怪諸葛嗎?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我叫張本東居住河南省2021-06-01 09:56:58

緒緒葛亮心獨霸權,他不是忘了陪養軍事人,諸葛亮他是怕別人搶了軍權。魏嚴是咋死的,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平時再想什麼。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葉秋66972021-06-02 15:07:54

這個原因很複雜,可以說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勢力範圍和人口基數決定的,要知道兩漢時期中華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也就是曹魏和孫吳控制地區,文教興盛人口密度大,天下英才皆聚集於此,中原人才濟濟,而相對來說蜀漢居於一隅,人才匱乏。這種情形一直要等到中原戰亂、衣冠南渡之後,歷經幾百年至南宋後才有轉變,非人力可為;其二是政權基礎和政治屬性決定的,蜀漢雖居一隅,但和許多地方政權不同,本質上還是中原政權,其建立者包括劉關張及諸葛都都是北方人,其政治理想並不侷限於偏安一隅,而是一直心向北方誌在中原,並且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掌權者都是北方人。也正是因此,蜀漢政權的根基在於北方派系,相反巴蜀地方派系是處於邊緣化的,這點從李嚴的下場就可以看到。利益的衝突決定了蜀漢政權很難得到巴蜀地方勢力的徹底投效,事實上最後推動劉禪投降的也正是這幫人。最後就是政權潛力和未來決定的,蜀漢在失荊州後就由盛轉衰,夷陵之戰後國力日下,加之後主無能,基本上都是靠諸葛亮勉力支撐,這樣的政權沒有未來,有識之士是不會投奔的。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金舵陶瓷72021-06-07 08:38:26

亂世出英雄,當時蜀國易守難攻,又有諸葛亮治理的好比較安定,人們不思進取,朝裡什麼事都有丞相操心。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雲中飛鷹2021-06-07 09:53:05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有優點也有其缺點,並沒有你們想的那麼簡單!因為優點和缺點都要根據當時的形勢來採取,不要妄下定論。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簡運書生2021-06-01 10:03:41

蜀漢後期缺人才確實和諸葛亮有關係,他總是事事親力親為,過於謹慎,別人沒有太多機會施展才華。

但根本原因不在諸葛亮,荊州丟了,蜀國地盤縮水,人口基數自然就小了,誕生人才的可能性也就隨之下降了。劉關張先後敗光了幾乎所有家底,精英喪盡,特別夷陵之戰,死了相當多的年輕將領,蜀國人才陷入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也許你會說就不能向外面招賢納士嗎?還真不能,當時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天下相對穩定,蜀國相對最為弱小,有幾個人才願意入蜀呢?高舉義旗,北定中原,能招攬到的基本都已經在蜀中了。

或許還有一些隱士可以爭取,但沒有人能做這件事啊,諸葛亮忙於軍政事務就已經不可開交,根本沒有閒工夫遍訪名士。

諸葛亮的治軍水平其實很高的,只要給他時間和機會,給你多整出幾萬兵馬都不是事兒。這一點在客居荊州的時候就已經有所體現了。

蜀漢後期缺人才,對於諸葛亮來說,更多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梁昌官2021-06-01 11:10:16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趕舊人。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瑞大事不糊塗。三國歸晉,大勢所趨。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山中樵翁2021-06-01 12:01:27

這件事其實不能怪諸葛亮。和當時的人才模式有關係。

三國時期可沒有科舉。那個時候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是很難的。因為那個時候要想當官基本上都是要人舉薦的。像曹操的第一個官職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舉薦的。除了有人舉薦要麼就是自己推薦自己,就是自己跑到人家那裡推銷自己,但是這也是需要你有真才實學的。而上學那個時候是要拜師的,你家裡沒錢恐怕也沒錢拜師,就是老師不收你學費你總要吃飯穿衣吧,這也要花錢啊。所以那個時候大部分官職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一般人家的可能也就參軍憑軍功出人頭地。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國時期很多人其實都是親戚朋友的原因。

而諸葛亮所在的蜀國本來就人口少,再加上當地士族不合作,因為蜀漢政權肯定是最信任劉備帶來的荊州派,接下來是劉璋的人,然後才能使蜀地本地士族,所以蜀漢後期人才少不能全怪諸葛亮。

三國後期,為什麼蜀國在後期一直缺乏人才?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