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的歷程?

人造太陽的歷程?李女老漢2021-06-12 09:42:47

“人造太陽”創造新世界紀錄,1。2億℃人造太陽”1。2億攝氏度成功“燃燒”100秒時,內部的紅外影像。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對能源的利用規模和利用效率,是推動能源領域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5月28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東方超環)控制大廳裡傳來捷報,正在開展的第16輪EAST裝置物理實驗實現了可重複的1。2億度101秒等離子體執行和1。6億度20秒等離子體執行,再次創造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執行新的世界紀錄。

人造太陽的歷程?xsdnb2022-01-18 18:52:39

從20世紀50年代 開始,我國與國際基本同步,開始了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研究,並於1965年在四川樂山建成了我國核聚變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當時,國際上不同的技術路線此消彼長,最終蘇聯科學家提出的託卡馬克方案異軍突起,國際核聚變界的重點研究方向隨之轉向了託卡馬克。

20世紀70年代,國家擬在合肥建造一個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熱核反應實驗裝置。選擇合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科院電工所已於20世紀60年代在合肥建成一個儲能達到2×108焦耳的大型儲能電感裝置(又稱為“八號電感”)。此電感裝置能為熱核聚變裝置的強大脈衝電源提供重要支援。當時策劃中的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就被命名為“八號裝置”,向國家申請立項的大科學工程專案就被稱為“八號工程”。

20世紀90年代,我國用羽絨服、牛仔褲、瓷器等生活物資,換了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的半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當時,經濟情況非常困難,我國科研人員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對T-7及其低溫系統進行了根本性改造。

透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先後建成常規磁體託卡馬克HT-6B、HT-6M等實驗裝置。1994年,我國第一個圓截面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俄、法、日之後第四個擁有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也是我國建成並投入執行的首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

1997年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在合肥召開HT-7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鑑定會,鑑定委員會對建設HT-7裝置的決策和工程設計研製及兩年多的執行實驗情況給予高度評價。

HT-7超導託卡馬克裝置與我國年輕的聚變人一起走過了17個春秋,這期間完成了第10萬次放電。

2013年5月,HT-7正式被中國科學院和原環保部批准退役,成為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HT-7是一個傳奇、一段歷史,也是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