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代笑林中的一則笑話寫作文?

根據明代笑林中的一則笑話寫作文?hzrmg8942019-10-29 18:19:33

悟其心不困於形胤康之徒有心讀書本是好事,卻過分拘泥於形式,致使空留後世一飯後笑談。學習過程中,仿效前人經驗固是一重要途徑,但在過程中切忌空學一形。故曰:善悟其心,莫困於形。效仿古人成大事者,以求自身的功成名就,不僅僅是胤康二人,自古以來數不勝數。時至今日,書架上也仍時常見到名人成功學之類的書籍。隨著此類圖書的熱銷,亦有人提出反對,甚至有人提出:“成功學毀一代青年”的說法。暫且不論此說正確與否,其反映的問題卻是明確的。對成功的追求無可厚非,但人們閱畢此類書籍後的做法,卻遠遠偏離了其書初衷。有人一讀處事之道便自以為有了識人慧眼,有人一讀名人傳記後刻意模仿其人言行以為便可以名垂千古。其事實如何呢?不過是被成功學遮蔽了雙眼,或是人還未死,靈魂已亡。由此看來,“成功學毀一代青年”一說看似偏激,卻是一語中的。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發現他們與胤康二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只求形似,不究本心。學習古之人,要學習的並非其一日之內所行何事,更深層的要究其行為中反映出的此人的品行,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所具備的精神品質和社會技能。形而上學式的學習只能識其面,不可識其心,即使短期內有所改觀,但不可勝任長久之計。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當我們走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所見所聞都是大相徑庭,更不必說一個與你相隔百年的古人了。但同為成功者,若是習得他們的共有特徵,便也算是離成功進了一大步。而最後那一段路,不必說,便需要你自己的力量了。但是,說是靠自己的力量,亦不可脫離這個社會,兩手空空想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需要學習。而此時,“悟其心”的重要便更加凸顯。若是學人,猶有可借鑑感悟的行為可察,但物件成為了社會、歷史,再也無形可效。這也成為了區分成敗的關鍵之一。胤康之徒只識形者,必將迷失在社會發展的塵囂中。只有商鞅,華盛頓,馬克思等人,能從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變化中察覺其前進的方向,順應其規律併為之奮鬥,最終成就名垂千古的功業。他們的感悟既非憑空產生也非由形而悟,真正做到了悟其本心。仔細想來,車胤、孫康對於治學並非懈怠,其刻苦也不可否認,只是少了些悟性,只識得“格物”而不能“致知”。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笑話,於他們自身來說,豈不是一生的遺憾?學,善悟其心,莫困於形。摘自:語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