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和混混有什麼區別?

痞子和混混有什麼區別?使用者41118041652595952020-03-31 07:11:16

痞子和混混除了地區方言的稱呼不同,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區別。頭條萊垍

痞,詞典上解釋為一種病,指“胸中懣悶結塊”,或“腹內結病”;引申為“流氓”、“壞人”、“惡棍”。關於“痞子”一詞的起源,章太炎在《新方言·釋言》裡有考證,說是始出自元曲,“今人呼邪人為亻皮子,俗誤寫成‘痞’,又謂欺詐為掉皮,即徭陂也。”由此可見,“痞子”原為“亻皮子”,元曲中始是“調皮”、“吊皮”,後諧音轉喻為“頑皮”、“詭巧”,再轉為“欺詐”,這已與今天的意義相近了。 現在人們所謂的痞子,如硬要找與其相近相似的語彙,就是流氓與無賴了。而中國歷史上的“流氓”一詞,從廣義上講指“遊民”,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流氓地痞”,實指“土、農、工、商”四民之外的人。先秦時期,與今天“流氓”相近的稱呼,叫做“惰民”、“罷民”、“閒民”、“謫民”、“輕民”等等。秦漢至隋唐時期,對流氓稱呼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各種“惡少”,二是“遊俠”,三是“浮浪人”。宋代一般將流氓叫作“搗子”、“閒漢”、“無賴”、“玩徒”或“白日鬼”。元代稱流氓為“無徒”,元雜劇中有“潑皮”、“綽皮”、“賴皮”等等。到明代則專稱流氓為“光棍”。清代就有了今天所說的“流氓”和“地痞”了。 清末民初時期,社會處於急劇動盪之中,天災接踵,戰亂頻仍,大量的痞子應運而生。但因地域不同,稱謂也有別:上海人有“地棍”、“白相人”、“拆梢”之謂;蘇杭則稱其為“獺皮”、“聊蕩”;北京人的叫法是“混混”;江西人叫作“棍子”、“老表”;廣東人喊“濫仔”、“泥腳”;福建人稱作“闖棍”,也有叫“搭溜”的;陝西人呼“閒痞”;而作為方言,湖北和湖南最喜歡用“痞”字,如“痞子”、“痞棍”、“痞徒”,對湖霸稱作“湖痞”,遊閒鄉里的稱“鄉痞”,在街市上做惡的叫“街痞”,甚至對無德行的文人也稱其為“文痞”。湖北人還有叫“二流子”的,與“痞子”最為相近。 那麼,痞子到底是什麼呢?一般認為大致有三種意思:一是社會學上的,與中國傳統的“流氓”語意相似,指的是一種社會邊緣性人物,其突出的特點是以無道德為道德,以無規則為規則。二是文化學意義上的痞子,突出特點是遊戲人生、玩世不恭、頹廢潦倒。三是語言學意義上的痞子,突出的特點是不正經,油腔滑調,胡亂調侃。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