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誅仙青雲志Oo2019-01-23 19:37:24

只能說,正史中並不是。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棍哥觀史2019-01-21 15:13:32

本來按照關羽的級別,最應該佩劍持旗落座中軍,但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劉備勢力又兵微將寡,關二爺不得不親自陷陣殺敵,那麼二爺的作戰武器就顯得格外引人注意。美髯公手持青龍偃月刀,誇下赤兔千里馬,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何等氣勢如虹。不得不佩服《三國演義》的文學造詣,但如果追溯正史又是如何呢?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在解白馬之圍時,斬殺了袁紹帳下名將顏良,根據史書記載,關羽是先刺中顏良,後砍下首級,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偃月刀,那麼刺是刺不進去的,但有可能是以“刺”這個技術動作將顏良推下落馬,再以偃月刀斬其首。還有種可能是以矛為長武器,刺中顏良落馬,再以短兵器環首刀削其頭顱。兩種都是有可能的,我們暫不做評論。

“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三國志。武帝紀》

在解白馬之圍上,曹操是選擇做從延津北渡襲擊袁紹後方的假象,騙袁紹回軍西援再以“輕兵襲白馬”。此戰張遼和關羽為曹操奔襲白馬的前鋒,照荀攸的“輕兵”奔襲來看,魏軍是捨棄淄重欲打顏良個措手不及的,那麼80斤的青龍偃月刀是否稍顯得累贅?關羽是不會用別的武器?偃月刀有屬性加成?在古代的奔襲閃電戰術裡,莫說是淄重,有時戰機稍縱即逝,不得不爭分奪秒,“解盔卸甲”以圖輕襲的例子數不勝數,“一騎兩馬”以圖爭奪戰機的例子也不勝列舉。危難之際,曹操也不會讓武器裝備成為累贅吧?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其實“偃月刀”的出現在宋朝,因太過笨重並沒有用於實戰,因為偃月刀造型好看威武,重量十足,常被一些武將用於練刀法套路,也常被用作府衙堂前裝飾。而在戰場上實戰用的長柄刀諸如唐朝的“陌刀”,多用木質手柄減輕重量,刀片也以“薄”和“利”為主要追求的工藝,偃月刀這種厚厚的刀背,鐵製的刀柄,是相當的累贅,因此也就沒有在戰場上出現。

而在三國時期,普遍裝備的兵器是環首刀,蜀國的環首刀最長,基本在1。2米左右,魏吳兩國基本在1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蜀國的冶煉技術在當時是領先於魏吳的,蜀國制刀名臣蒲元對於治刀的原料非常講究,必須以蜀水淬火,以至於蜀國嚐嚐從成都取水運往漢中給蒲元制刀。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長兵器中,矛是一直作為常規武器,而戈逐步被戟所代替,但並非小說裡的“方天畫戟”,三國時期的戟是矛和戈的結合,戟頭造型類似於“L”,“啄”、“勾”、“刺”、“推”、“拉”等全面多樣的技術動作,使得戟普遍被裝備入軍隊,相對應而產生了一種裝備“勾鑲”,以特殊的結構和技術動作來專門抗衡戟。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

演義中的裝備主要是用來突出人物形象,而真的在實戰中,關羽最可能使用的兵器就是矛和環首刀。但也不排除特殊的將領會有特殊的武器,根據《三國志。典韋傳》記載,“韋好使大雙戟與長刀”,這種長刀就應該是朴刀的原型了。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戚建一2019-01-21 12:01:19

真的,有圖為證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花落無聲19822019-01-21 12:21:59

謝邀。。

這個問題如果說正史裡,關羽肯定不是用的青龍偃月刀,因為三國末期,冶鐵技術還沒有達到哪個層次。百家講壇裡曾經介紹過偃月刀這種武器,最早出現在明朝,還大部分都是儀仗隊在使用。

在真正的三國時期,馬是沒有雙登的,也就不可能用雙手武器,歷史記載,漢末,士兵還在用戈,武將用矛,和環首刀。那麼關羽真正的武器歷史沒有記載過,不過斬顏良這一段,三國志裡明確的用了個斬字,而不是刺。。。那麼姑且評價,在這一段時期,關羽用的是環首刀,具體是不是一直都用環首刀也無從考證。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積雨收霖2019-01-21 14:25:12

不知道,沒記載,不能亂說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皮落痕2019-01-21 14:12:49

關羽的裝備,坐騎赤兔馬,武器青龍偃月刀均出自三國演義。

史書上並未記載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

不過,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說明關羽的武器,應該有長杆的矛、槊之類,可以刺死或刺傷顏良,並且還攜帶有短刀,可以斬下顏良頭顱,攜帶頭顱歸營。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Deva012019-01-21 11:44:37

馬弓手還是多背幾支箭靠譜

關羽真的是用青龍偃月刀殺敵嗎?巍巍we2019-01-21 13:48:44

關羽的首級究竟葬在了哪裡?

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其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明清時更推崇為“關帝”、“武聖”,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壇。

由此盛傳出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以及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運城關廟、成都關廟、偃師關冢等著名版本,卻讓關羽究竟葬於何處這個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攪成了迷霧一團。

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並按諸侯之禮將其身軀葬於湖北當陽。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關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洛陽關林,稱埋葬關羽首級之地,是中國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的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城關廟”和“成都關廟”,前者是“魂歸故里”的“衣冠冢”,後者是蜀都為其建造的祭祀廟宇。兩者均不涉及關羽首級或身軀,然影響力依然深遠。

唯獨同在洛陽的“關林”和“偃師關冢”,在“關羽首級”葬地上嚴重攪和,成為迷霧一團。是是非非,該怎樣澄清呢?也許並不複雜。

1、作為有著明清以來數百年曆史的“洛陽關林”,“國保”、“4A”、“信俗”等權威認證,實至名歸,但都不是關羽首級葬地的證明。

2、洛陽關林的“林”,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是“園林”,與陵墓塚沒有根本關係。具體到“關林”,也就是“關廟”和“園林”的結合體。

3、洛陽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較偃師關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沒有任何“關羽首級”葬於關林的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

4、史載關羽首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國時期的洛陽城是“漢魏洛陽故城”。而關林位於“隋唐洛陽城”,其方位截然不對。

5、偃師關冢所處的村,老人們說,他們村原叫“潘凹”,即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許,後來遷移於此,改稱“關莊”。但沒有一戶姓關,全因為“關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陽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飛庭,擔任洛陽縣副縣長,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開說過:洛陽的這個關陵是假的,真正的關帝墓在東55裡的關莊。洛陽關林的墓,是東漢大將軍鮑**之墓。

7、洛陽關林,是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在過去的導遊解說中,對其墓主是否為關羽時?回答是“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是”。

那麼,“偃師關冢”怎麼樣呢?

偃師關冢,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南洛河南岸的關莊村。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兩部分組成。土石寨即關羽墓地,有30畝大小,平頂圓錐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牆。墓碑為“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處,有一20畝大小饅頭狀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們介紹,解放前鬧土匪那陣,村裡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備有滾石檑木。來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見其墓冢之大。

關莊村的“關爺廟”,“那廟可大啦,前殿的牆上,鑲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摟都摟不住。”解放後在廟裡設了小學。文革時期,關爺廟被毀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廟,經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利用其龐大的土冢,建了座磚瓦窯廠。洛陽興建“東方紅”拖拉機廠、礦山廠、青年宮時,“這個窯天天大馬車往洛陽拉磚”。因此,這兒漸漸就淪為遺址了,只有用來“燒磚瓦窯”的這一點儲存了下來。

1979年暴雨,偃師關冢塌陷。洛陽考古隊進行發掘,結果在墓室裡確實發現了一顆人頭骨,和不少漢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證上。關羽首級安葬於偃師關莊,關羽族人為其守墓,這個村得以由“潘凹”改名為“關莊”。其附近的“酒務”村,實為“酒霧”。即關羽的首級運送,因天氣炎熱為關羽首級做的防腐處理之處。還有“安頭”村,即為其木身和首級合為一體之處。此酒霧、關莊、安頭村,都是對此事件的紀念性得名。

偃師夾河灘有佃莊鎮關莊,距此幾十裡外的萬安山附近還有一個緱氏鎮“官莊”。關莊村沒有一戶關姓,而官莊的關姓倒是一個大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給關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變故受到追殺,其族人全部逃到幾十裡外避難的緣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關莊”。

只是在當代重複村名調整中,將最早的關莊,仍保留為“關莊”,後來的關莊改為諧音的“官莊”。官莊的關姓,即關羽的關姓,是關羽族人一脈傳承至今的關姓。

作為偃師關冢的證物之一,“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碑,現存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創建於2018。9。15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