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長島男爵2021-02-23 12:44:06

明朝王爺又沒有封地,推什麼恩?

朱允炆失敗還不是自己豬,大好的開局,朝廷的力量絕對碾壓諸王,本來可以輕鬆應對的,大好的排面打輸了,這已經不是策略遊戲,而是智商問題。

一、打壓諸王太狠

一口氣挑刺廢了周齊湘代岷五王,全部貶為庶民,湘王柏更是不堪受辱自殺,打壓太狠了。

畢竟都是親叔叔,有點過錯就貶為庶人,有刻薄的嫌疑,輿論上不利於自己。

其次打壓過狠增加剩餘諸王對抗朝廷的決心,因為束手待斃不是死就是囚犯,佛都有火了。

我覺得完全可以輕判,比如貶為郡王,詔令其到南京學習整改。

諸王一看犯錯不過是降一級,造反卻是死,造反的決心就消減很多了,畢竟是提腦袋的買賣,不是誰都那麼有勇氣的。

二、錯誤放回諸王質子

主要是燕王朱棣三個兒子,本來造反前在南京,朱棣一裝病,稱想見兒子,朱允炆就心軟放回三個兒子了。

我覺得應該這麼規定:

諸王諸子年七歲到南京學習,至十五歲為止。

諸王可申請來京團聚,每年一次。

諸王諸子年十五,入宮衛戍當差,世子年二十可代行王事,與其父交替前往南京。

有人質在諸王想造反就投鼠忌器了。

三、沒有早期對付燕王

其實朱允炆有好多次可以擼掉朱棣的,不知道為什麼對其他人那麼狠,對朱棣卻下不了決心,真的是因為朱棣和朱標是一母所生嗎?

包括有一次朱棣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在南京什麼王還不是愛怎麼捏怎麼捏。

就算放回燕地,北平布政司、北平都指揮使司、燕王府長史,這樣官員都是朝廷任命的,隨時都可以拿下朱棣,朱棣一開始就只有800親信而已,可以說如果朱允炆有意,可以指示王府長史告發燕王謀反,逮捕朱棣根本沒有難度。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中華鬼谷子智囊團2018-03-29 19:00:30

說個悲傷的故事,實際上朱允炆剛登基第一年就全力以赴的開始削藩,只不過步子跨太大,扯到蛋了。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我們不講天時地利,單講人和。朱允炆的智囊是什麼人?

全是學霸,黃子澄,方孝孺,齊泰,每一個都是文化人。而且黃子澄其實促進朱允炆削藩的得力干將,這傢伙當年還就以西漢“七王之亂”警示朱允炆,讓其削藩。

結果,朱允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採納了黃子澄這些智囊的建議。

於是開始削藩了,其實一開始還是不錯的,事情發展的比較順利,各路諸侯都紛紛舉手投降,但是最關鍵的一個人卻沒有任何動作:朱棣。為此,朱雲武第一個拔掉的諸侯就是朱棣的親弟弟朱橚。

可想,結果你懂的,朱棣果然沒有讓黃子澄失望,發起了靖難之役。

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回過頭來看,漢武帝是怎麼削藩的?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主父偃,確切的說是縱橫家主父偃。推恩令的本質是:為了發揚孝道,建議各地藩王把自己的領地封賞給各個兒子,因為之前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而推恩令則把這個規則打碎了,諸侯的小兒子們也可以得到繼承財產的權利。

這是一著妙招,因為藩王如果同意,勢力就會被打散,不同意,小兒子們比漢武帝還快出來反對。

當然,關鍵人物主父偃像一條泥鰍在諸侯們之間各種搗糨糊,合縱連橫,把諸侯們搞的雞鳴狗跳。

我們必須承認,朱允炆削藩其實是對的,雖然有些急。但是有些事一定要用對人,對於儒家的齊泰、方孝孺、黃子澄們,毋庸置疑,他們是忠誠的,是道德的,但是在戰場上,誰管你這些?博弈向來都是:贏家通吃。

而漢武帝劉徹用的是誰?縱橫家主父偃,用對了人。

所以專業的事情要讓專業的人去做,著書立說自然要讓學霸們做,但是縱橫捭闔的事情,還是讓縱橫家去做吧。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關東俠客2019-11-12 17:55:18

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但是朱元璋搞的分封制和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同姓王不是一回事。劉邦實行郡國並行的政治制體,王國有自已的軍隊,任免官吏權,有禱幣權。後來發展狀大了,對中央構成危脅,才用“推恩令“手段分化瓦解。朱元璋並沒有裂土分封,只是給了藩王守邊衛國的軍權。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劉邦剷除七個異姓王的同時,又大封同姓王,並和群臣殺白馬對天盟誓,非劉姓不王,違反者天下共誅之。諸候王受封后忙於安撫百姓,同中央政府相安無事,幾十年後做大做強,同中央政府矛盾加巨。

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御大夫晁錯消藩的建議。吳王劉濞等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發動叛亂。叛軍雖然勢力強大,但僅三個月就被鎮壓下去。除楚國被改組外,其他六國被除國。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時,各個王國已無實力對抗中央,只能聽從擺佈。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又設錦衣衛,成為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他對諸將都不信任,幾乎殺盡開國功臣。朱元璋對兒子非常信任,封以王爵之位,有能力的手握重兵,守衛邊疆地區。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能夠鎮住手握兵權的兒子,朱允文則對手握兵權的叔父們則相當忌憚。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允炆登基後即開始對叔父們動手。朱允炆消藩有個特點,專拿軟柿子捏。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和岷王等五個弱小的王都被收實啦!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接下來的是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假如,朱允炆開始拿朱棣下手,燕王一點反抗的機會都沒有。退一步說,朱允炆逼朱棣主動造反也沒毛病。清康熙皇帝三藩之亂時,有大部分省分參與叛亂都沒有成功。朱棣僅以北京城的力量對抗一個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既使後來有朵彥三衛的蒙古騎兵加入實力也不行。

朱棣發動靖南之役時,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在南征時屢戰屢敗,幾次差點兒丟了性命。朱允炆勝利在握,他既要打敗朱棣,又不想擔殺叔父的罪名。多次告誡諸將:”勿使朕背殺叔之名。“明軍不敢打,朱棣有了免死牌,則有侍無恐衝在軍隊的最前邊。

朱元璋把開國功臣削滅殆盡了,齊泰和黃子澄等人不是朱棣的對手,李景隆無乃父之勇,為了身家性命獻城門投降了朱棣。朱允炆沒有漢武帝時的王國割據的困境,只想剝奪叔父們手中的軍權,確功虧一匱,丟了皇位,消失的無影無蹤,悲矣!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宋安之2019-11-24 23:23:15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宋安之來回答!

說白了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沒有用推恩令,根本原因在於推恩令在明朝根本沒有實施的土壤。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先說說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元朔二年,由大臣主父偃提出的,主要內容是:“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也就是說在推恩令之前,諸侯王死後,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沒有份的,所以諸侯王的勢力是一代又一代完整的傳遞下去。而推恩令以後,除卻嫡長子繼承皇位以外,朝廷允許諸侯王以“私恩”將自己王國的土地分一部分給其他兒子,封其為列侯,這樣一來一代代傳遞下來,王國是越來越小,自然不具備威脅中央朝廷的實力。

雖說漢武帝並非強制性推行推恩令,分封與否由諸侯王自己決斷。但這些諸侯王明白不響應不行,於是與漢武帝血緣疏遠的諸侯王率先響應,然後慢慢的其他諸侯王也開始不得不響應,最後這些諸侯國的勢力是越來越小。

可以說推恩令是相當成功的,的確起到了削弱諸侯王的效果,史書記載推恩令實行以後:“諸侯稍弱,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小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再說說推恩令為什麼在明朝沒有實施的土壤。

因為西漢的分封和明朝的分封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西漢的分封,可以說就是在建立國中之國。漢高祖劉邦分封的諸侯王,是大者連城數十甚至跨州兼郡。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之中,宛若皇帝一般,政治上可以自置屬官,經濟上可以自徵租賦甚至可以自鑄貨幣。

明太祖朱元璋應該是借鑑了西漢的七王之亂原因,所以他雖然大封諸王,但較之西漢的分封制,已經有很大不同。

明朝的分封制特色在於“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也就是說諸王不領土地人口,地方的行政大權還在於朝廷。諸王只領軍隊,而諸王的兵權一般是來自三護衛。即使諸王可以干涉地方行政,但也只是依靠自己的兵權影響罷了,跟西漢的國中之國根本不是一回事。

清代史學家趙翼對於明朝的分封制,評價的就很到位:“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諸子於各省各府,蓋仿漢、晉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參酌之,外以壯藩衛,而實無事權。其有才者,如燕、晉諸王,或統兵以鎮邊塞,然不為例。其分封內地者,不過設三護衛,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

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分封諸王,但諸王並沒有自己的封國自己的疆域,只有領兵之權,地方行政也是由中央朝廷下派官員管理,藩王是無權管理的。

所以推恩令根本對明朝的藩王沒用,因為明朝藩王沒有統治的疆域,不存在透過推恩令來削弱諸王的勢力。總不能將三護衛那麼點兵力,平均分給諸王兒子,然後一代代分下去,分到諸王的三護衛沒兵為止吧,那樣太兒戲了。與其那樣還不如直接收回兵權呢,因為朝廷的兵力對於諸王是具有碾壓性優勢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坐古談今2019-02-04 10:59:28

同樣是削藩,漢武帝成功,建文帝卻將江山拱手,便讓一些人認為建文帝如果採用“推恩令”式削藩,其似乎可能成功。但實際上,這樣說的人根本不瞭解歷史。西漢適用“推恩令”,明朝則不適用。

(1)漢朝建立幾十年來一直在削藩,漢武帝前面幾位帝王共同努力的結果,朱允炆則是剛開始就遇到了勁敵

從漢朝建立伊始,削藩就從未停止。先是消滅了韓信等異姓王。然後,建立了同姓諸侯制度。劉邦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宗室力量的薄弱,故大封同姓王,“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漢景帝時期晁錯獻策削藩,爆發了“七國之亂”。後被周亞夫平定,但侯國反叛中央的威脅還在。漢武帝繼位,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令”進一步削藩。

(2)漢朝建立幾十年來諸侯王實力一直在被削弱

諸侯王們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除丞相和御史大夫外,其他官職可自己任免,擁有官吏任免權。在封國內,諸侯王有自己的領土、軍隊、官僚系統、財政自理、擁有治權和軍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度自治”。

最重要的一點,這些諸侯國名義上是和皇帝相等的——都是有土之爵。這樣的分封制度讓諸侯王有了反叛中央的實力。

“推恩令”是“令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其核心在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即透過不斷分封,將諸侯國不斷分封,使其轄地不斷縮小,徹底失去反叛中央的實力。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推恩令”是高明的削藩手段,因為藩國自主權過大,如果採用直接削奪的方式,容易激起諸侯王反叛。畢竟漢景帝時期晁錯(晁錯獻策漢景帝削藩,直接削奪諸侯王的領土,激起諸侯王以“清君側”名義反叛,也就是吳楚七國之亂,晁錯被殺)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3)“推恩令”只是錦上添花,沒有諸侯王造反之心已無不可能實現

推恩令在本質上還是削藩或者說弱藩,諸侯王心裡明明白白,為啥不反抗?主要還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三朝不斷地武力削藩,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徹底喪失了反叛中央的實力,只能乖乖就範,被迫接受漢武帝的“推恩令”,眼睜睜看著藩國被弱化。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七國之亂”後,即使中央直接撤藩我相信諸侯王也不敢反抗,即使反抗也能被中央輕易平定。簡而言之,“推恩令”是削藩的錦上添花之舉,但不是削藩的根本解決方法。

(4)明朝的藩王制不適用推恩令

朱元璋也考慮了藩王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的弊端,所以他規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明朝的藩王有封號沒有領土,有爵位卻不能管理百姓,可以食俸祿卻沒有管理權。只有軍權沒有治權,且軍權也受中央節制,沒有皇帝詔令不得擅自發兵。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獨特的分封制決定了,中央削藩不適用推恩令。它缺乏推恩令的前提條件——明朝藩王沒有土地,土地上的百姓歸明廷管理。“推恩令”則是將藩王的軍權和治權分離,治權不斷縮小、軍權就不斷縮小。但明朝藩王就沒有治權。

本文作者:坐古談今特邀作者矢志不渝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平章事2019-11-15 21:35:13

建文帝,為什麼不用推恩令來削藩?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推恩令。推恩令是什麼?

推恩令是什麼?

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的實力而頒佈的一項政令,政令的內容便是由以前的嫡長子繼承的諸侯王的遺產,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繼承諸侯王的遺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如此一來諸侯王的實力自然而然的就下降了,因為以前是一個蛋糕一個人吃,推恩之後,變成了一個蛋糕,三個人吃,或者四個人吃。自然每個人吃的蛋糕就少了,諸侯王的實力就是這樣下降了。

朱允炆為什麼削藩?

首先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根據《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朱允炆在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便已經有了削藩的想法。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一日,太孫坐東角門,召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告之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

從這裡便可以看出來朱允炆在皇太孫時期便已經有了削藩的想法,而削藩的動機便是他的叔叔們擁有的兵力太多了,讓他感覺到了不安全的因素,這便是他削藩的動機。

為什麼不用推恩令來削藩?

有道是前有車輪後有軌,順著以前的來就是,朱允炆為什麼沒有和漢朝一樣用推恩令來削藩呢?因為推恩令的內容和朱允炆要削藩的內容有本質上的不同。

削藩削的是他的各位王叔的軍事實力,也就是王府三衛,而推恩令的主旨是把諸侯王的封地減少。一個是火車軌道,一個是高鐵軌道,雖然他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軌道。但終究是不同的,所以這就是朱允炆為什麼沒有用推恩令來削藩的,因為他削藩削的不是王府封地,而是王府三衛。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上圖為朱允炆的四叔,朱棣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澳古說歷史2019-11-25 21:20:22

首先西漢武帝朝的“推恩令”根本不適合在明朝推行。

我們先來看看主父偃“推恩令”的內容: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就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它具體的實施方法就是將諸侯王的封國各分為若干國,讓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直至地盡為止,同時若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先虛建國號,日後待其子孫生後再行分封。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如此,實施“推恩令”的前提就是要有封地。但顯然明朝的藩王不滿足這個條件。雖然明朝同西漢一樣行“分封制”,但漢初行的是裂土封王,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中是有著絕對的權力的,可任免官吏,可自由徵稅,可自由徵兵,總之在封地中他就是唯一的王,封地一切事務都由他說了算。而明朝雖也實行分封制,但卻是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即分封爵位卻不賞賜土地,給予爵位卻不管理百姓,享受俸祿卻不處理事務,也就是明朝的藩王是沒有封地的,而且沒有治理權,更沒有徵稅權。

想想看,明朝的藩王連封地都沒有,你讓朱允炆去拿什麼去推行“推恩令”呢?難道是先給藩王封地,之後再去推行嗎?這怎麼可能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當然,當年朱允炆欲行削藩之時,的確有人跟他提過希望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大臣高巍曾言

“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就是不要效仿晁錯的武力削藩,而應該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

即在不引起國家內亂,又不引起藩王大規模反抗的原則上行削藩之事。

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鞏固新生的大明王朝,他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建立起了一套不同以往任何朝代的“藩封制度”。自1370年開始,朱元璋就先後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於邊疆及內地的要地,給予他們兵權,讓他們替明朝開疆擴土,同時拱衛朱姓天下。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在當時,每位藩王都擁有著數量不等的親衛護衛軍,少則千餘人,多則上萬人,且還擁有“ 提兵專制”之權,即可直接調動地方上的軍隊,如慶王朱栴就有左、右、中三護衛,並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事務,馬步軍士都由慶王負責訓練,並隨時聽候調遣。

可以說明初的藩王雖沒有漢初諸侯王那樣的權力,但就是憑藉著其手握的“ 提兵專制”之權,再加上他天潢貴胄的身份,他足以操控地方的軍政事務。因此,明初的藩王還是對中央有著較大的威脅的。也就是如此,高巍提出的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其用意就是想要削弱藩王手握的兵權,就算此時不能將其兵權全部剝奪,也要剝奪他一部分的權力。

此外,在高巍提出要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時,戶部右侍郎卓敬還額外補充了一點,他建議

“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

,就是在削弱藩王手中權力的同時,還要進行“異地分封”,即原來在北方的藩王子嗣,在冊封時要將其改封在南方;原來在南方的藩王子嗣,在冊封時要將其改封在北方。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卓敬提出的這個計策用意很簡單,

那就是削弱藩王對地方的影響力,從而瓦解藩王對於地方的干擾與控制。

試想,以藩王的勢力和影響力,如果讓他和他的子嗣長期待在某個地方,他勢必會逐漸掌控住此地,這樣就等於成了他們的封地。如此,如果是隻讓藩王在一個地方待一代,讓他們勢必不能對此地造成多大的影響力,畢竟下代藩王的藩地可是要換到別的地方去的。

可以說高巍和卓敬所提出的削藩之策不可謂不毒,完全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如果當時朱允炆能夠接受這個計策,即緩慢的行削藩之策,不動用武力,而是用皇權來逼迫地方藩王就範,讓他們沒有動武的理由,同時再推行“異地分封”,讓藩王失去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如此,只要能夠實施下去,不出一代,明朝的藩王將永遠沒有可能再對中央政府造成任何的威脅,因為藩王已無根基可言。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此外,卓敬在提出“異地分封”之策時,還特別提醒朱允炆,他說道:

“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

,意思就是燕王朱棣這人頗有智慧,雄才大略,很像朱元璋,同時他的藩地北平又是顯要之處,且兵強馬壯,自金、元開始就為兵家重地。如此,朱允炆如果一定要削藩就一定要先削燕王朱棣,要先把他改封到南昌,這樣一旦有變,朝廷就有絕對的把握能夠控制住朱棣。

顯然卓敬早就看出了對朱允炆削藩威脅最大的是哪個藩王,就是朱棣。如此,他早早就建議到朱允炆要削藩就要先削朱棣,只有這樣,其他藩王才不敢再對朱允炆的削藩有任何的不滿。當時如果朱允炆哪怕是不採納卓敬的“異動分封”,而僅僅只是採納卓敬的先削朱棣的策略,朱允炆削藩也不會失敗,更別說失去帝位。試想,如果將燕王朱棣改封南昌,朱棣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將蕩然無存,同時南昌又處於南方,朱允炆只需調配周邊的兵馬就可牢牢困死他,如此,朱棣就只能成為籠中的小鳥,任由朝廷隨意宰割。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而一旦朱棣被控制,其他藩王必定不敢有任何的異動,如此朱允炆的削藩必定可成。

只是可惜,朱允炆最終還是沒能接受他們二人所提出的削藩之策,他採用的卻是黃子澄和齊泰所提出的最下策的武力削藩的策略,並還是黃子澄所提出的“先弱後強”這個最最下策的武力削藩,即

“先幹掉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動燕王”

只得說朱允炆真的是一個長在蜜罐裡的皇長孫,他真的是毫無治國經驗,按理說當時高巍和卓敬提出的削藩之策是最為穩妥的,只要是一個稍微會治國的皇帝,他都知道該怎麼選。

可是可笑的是,毫無治國經驗的朱允炆最終還是選了同樣毫無理政經驗的一介書生黃子澄所提出的最最下策的“先弱後強”之策。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那這裡或許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朱允炆一定要選擇這個在外人看起來就是最最下策的“先弱後強”之策呢?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二點原因:

第一、黃子澄的緣故。黃子澄這人對朱允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朱允炆對其是言聽計從,黃子澄說什麼,他就聽什麼。而黃子澄這人向來就是一個書呆子,自視甚高,他一直都認為“藩王很弱,朝廷很強”,只要朝廷派兵前往地方,藩王就會一觸即潰,朝廷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年還是皇長孫的朱允炆就曾向黃子澄求教過削藩一事,黃子澄是這樣說的:

“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

意思就是藩王手中只有親衛,他們只能自守,即使他們造反,只要朝廷的大軍前往鎮壓,他們拿什麼來抵抗?漢朝七國之亂時,七國不是很強嗎?可是最後不還是被漢廷給滅了嗎? 所以地方藩王不足為慮,只需用武力逼迫他們削藩即可。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也正是如此,在之後朱允炆進行削藩之時,在黃子澄的影響下,及長期被黃子澄灌輸的“敵強我弱”的思想下,最終是讓朱允炆選擇了最下策的武力削藩。

第二、朱允炆太急。其實在我們看來,卓敬和高巍所提出的削藩之策是最為穩妥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是這個計策見效的時間實在是太慢了,畢竟要削權,又要改封,之後還要等老藩王死去,新藩王登基,然後再削權,再改封,起碼要經過兩輪,這個計策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而這起碼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時間。

如此,這對於剛登基,又急於“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朱允炆來說,這麼長的時間絕對是朱允炆所不能等待的,而後再加上他身邊最重要的謀士黃子澄、齊泰等人也都想快點做出一些能夠“名留青史”的政績,如此在朱允炆、黃子澄、齊泰等當時最上層的統治階級都不願意等那麼長的時間,都不願意冷水煮青蛙的情況下,在都自認為藩王都是好對付的,只要中央派大軍就能擊潰他們的時候,他們自然就拋棄了最為穩妥的“異地改封”的削藩之策。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如此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最終朱允炆放棄了高巍和卓敬所提出的最為穩妥的削藩之策,改而去使用最最下策的“先弱後強”的武力削藩,並最終也讓一個本不可能會失敗的削藩行為功虧一簣,朱允炆也黯然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帝位拱手讓於他人。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史筆似塵鉤2021-03-17 22:11:32

大家好,我叫朱允文,人稱建文帝,聽說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用推恩令來實施削蕃,我覺著很搞笑,有必要強調一下我為什麼沒用推恩令的原因。

我朝的分封制和漢朝是有本質區別的,漢朝的諸侯王是錢、權、兵樣樣都有,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但是我朝的不一樣,諸侯王那就是案板上的肉,沒有權,沒有兵,沒有人脈關係,就連你們說的最強的朱老四一開始也只有八百府兵而已。

再看我有多少人?幾十萬大軍,兵強馬壯,錢糧多的數不勝數,老爺子生前留下的錦衣衛遍佈全國,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下,我還採用推恩令?簡直是可笑至極。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從我上位開始,一年之內搞掉周、齊等五個王爺就可以看出來我是多麼的強大,沒人敢惹,他們都得乖乖的聽我的命令。雖然我身邊的黃子澄他們是一群廢物,但我有耿炳文,有李景隆和盛庸啊,所以我根本不怕。

就在我打算對朱老四下手的時候,親情牽制了我,看著我的傻叔叔,真不忍心幹掉他,讓他在豬圈裡待著也好,就這樣安安穩穩的一輩子吧,不然我分分鐘就讓北平布政司和都指揮使滅了他。

可是我沒想到的是,這倆廢物竟然被朱老四戲耍了,弄到家裡誘殺了,這也怪我太仁慈了,弄丟了北平這個城池,還把我許多兵馬都給了朱老四,這傢伙瞬間母豬變鳳凰了,從800府兵到數萬兵馬。更我沒想到的是,朱老四竟然早已經有了謀反之心,早就打好了裝備,人員擴充很快,還打敗了我的無雙上將耿炳文。

那我怎麼能忍得了,趕緊派遣我手下第一能人,大明戰神李景隆帶著五十萬大軍弄死他,李景隆不負眾望,圍困了北平很久,就是沒打過死胖子朱高熾,也不知道他用了什麼法。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不對呀,朱老四去哪了?光聽李景隆說朱高熾了,沒提朱老四啊,等我在收到資訊的時候,朱老四帶著寧王朱權鎮守北方的騎兵南下了,我這寧王叔叔是真不靠譜啊,又被朱老四戲耍了,還被綁架到他造反之路上。

騎兵一來,李景隆就廢了,倉皇逃竄,這不能怪他,應該是我沒有完全給他放權的原因,所以我打算讓他全權負責前線的問題,沒想到他又敗了,這怎麼是好,只能把他調回來,雖然很多人讓我處置他,但我還是原諒了他的愚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本來我有五十多萬大軍,絕對的優勢,結果李景隆給我幹掉了絕大多數,我這手底下沒什麼人了,攻守易型了啊,我打算跟朱老四劃江而治,貪心不足的朱老四竟然不同意,非要取我人頭,那我跟他拼了。

皇宮周圍為什麼響起了廝殺聲,我從睡夢中醒來,有人跟我說,李景隆開門投降了,這個人渣,我恨不得食其肉,寑其皮。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算了,人生百年,不過三萬六千天,這個小盒才是永遠的家啊,放把火燒了吧,朱老四,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擁有。

哎,後邊有個門,趕緊溜。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平陽侯2018-03-29 18:43:09

漢武帝當然可以推恩慢慢削藩。

那是因為他爹漢景帝在“七國之亂”已經把那些刺頭藩王都已經剁了,留下來的都是特慫或者特忠心的那種。

你以為朱允炆是漢武帝?他其實是漢景帝。當然,運氣不好沒有成功罷了。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江雨燕2019-11-23 15:12:21

都別搶,我來答。

推恩令確實是一項不錯的削藩政策,但是應用到明朝朱允炆時期,可能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為什麼說它不合適呢?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推出的政策,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是什麼呢?

那就是“七國之亂”。

當初漢景帝打算削藩的時候,結果就引發了七個諸侯國的反叛。接著就是殺晁錯,因為削藩是他提出來的,所以就被七國諸侯抓住了小辮子。

晁錯究竟採取了哪些方法去削藩就不說了,反正就是用力過猛,步子邁的太大。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一上來就把諸侯們的領地給收歸國有,這些諸侯王肯定就不樂意了。最終導致“七國之亂”,不過這次叛亂雖然給漢景帝的統治帶來了一定的危機。

但是所幸最後朝廷方面打贏了這場戰爭,這樣一來朝廷方面就佔據了削藩的主動權。

這下子朝廷就有理由和說法光明正大的削藩了,漢景帝抓住這次機會,直接廢除了楚國以外的其它六個諸侯國。

另外他又趁熱打鐵進一步限制了諸侯王們的權力。

譬如說諸侯王們不能任免封國內部的官員,不能徵稅,封國內的官員都由朝廷來任免。總而言之諸侯王們除了領取朝廷該給他們的福利外,基本上不能再插手封國內部事務。

所以,儘管七國之亂在它發生時一度威脅到了漢景帝的統治,但是以最終結果來看,由於朝廷方面打贏了這場戰爭。

使得朝廷掌握了削藩的主動權,但是漢景帝沒有一鼓作氣把封國全部廢除。

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代一些諸侯還是擁有不小的勢力,甚至經常和朝廷唱反調。因此,這些諸侯王依然還是像一根尖刺一樣插在朝廷的心窩子上。

而推恩令相對漢景帝時期的急於求成的削藩政策來說,推恩令無疑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

透過要求諸侯去世以後一改只能由嫡長子來繼承的規定,改由許多個後代同時繼承封國,相當於將封國重新封國了一次。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而每個封國都相互獨立,互不統屬,透過這種層層分封的方式每個諸侯國都分裂成好幾個新的諸侯國,基本上斷絕了聯合起來的可能。

儘管對於嫡長子來說非常不情願,但是其它兄弟肯定樂於見到這種現象。

因此美名其曰是推恩,實際上就是變相削藩。

這種政策朱允炆並非不可以推行,但是會冒一點風險。

譬如可能會遭到諸侯們的反對,當然如果諸侯們反對的話,這可能恰恰給了朝廷一個削藩的理由。

而朱允炆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朝廷沒有掌握削藩的主動權。

那就是你為什麼要削藩?

畢竟誰也沒有造反,你一上臺就要剝奪大家的領地,這肯定會引起諸侯王們的反對。

所以,乍一看好像推恩令是最適合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我也認為這個政策非常適合,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儘管推恩令確實能夠幫助朱允炆削藩。

但實際情形是否真的可行呢?

這個結果還真不好說,畢竟漢武帝能夠順利推行推恩令,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七國之亂”以後,各個諸侯王的實力都受到嚴重的打擊。

所以這就給朝廷方面打好了一個基礎,漢武帝削藩的時候就有了一個主動權;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從另一方面來說,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政治能力出色,幾遍推恩令行不動,各個諸侯起來造反的話,相信漢武帝有能力可以平定叛亂。

但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顯然要欠缺許多,一上來以後就急於求成去削藩,也不知道他看沒看過《資治通鑑》,不然前車之鑑就在那裡擺著。

為什麼就是不吸取教訓呢?

還是朱允炆想要表現一把,總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推恩令確實是朱允炆最合適的選擇,但是之於能不能成功。

那就是另一回事,如果這些諸侯意識到皇帝是在變相削藩,也保不準他們會起來造反。

所以朱允炆面臨最壞的結果就是諸侯們造反,最終事態的發展也朝著這裡變化。

基本上和當初漢景帝面臨的情況差不多,但漢景帝當時面對的是七個諸侯起來反叛,而朱允炆只是面對朱棣一個,後來又加入一個寧王。

漢景帝打贏了戰爭,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帝位,也讓削藩得以順利的實施下去。

朱允炆很不幸打輸了這場戰爭,我覺得這才是關鍵,如果朱允炆打贏了戰爭。那麼後續的削藩肯定就會繼續推動下去,甚至都不用什麼推恩令出場。

所以,朱允炆最大的敗筆反而不是削藩,而是打輸了戰爭,這也是他政治能力不過關的一個證明,譬如任用李景隆這個白痴。

在當時舉全國之力攻擊朱棣的情況下,朱允炆還能輸,也只能說這個皇帝寶座不屬於他。

要是當初漢景帝打輸了那場戰爭,估計下場也不會比朱允炆好到哪裡去。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麇子文史2019-12-12 06:59:01

自從劉邦的非劉氏而不能為王,設立劉氏藩王制度以來,歷代的皇帝都因為藩王勢大,而成了中央王朝的心腹大患,如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萬之亂”等,都給中央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威脅。

漢武帝採取“推恩令”的方法,不費一兵一卒化解了藩王的威脅,明建文皇帝則因為削藩失敗,導致自己丟掉明王朝的統治權,即然漢朝就已經有了成功的削藩經驗,為何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漢朝的藩王制度與明朝的藩王制度不同

劉邦出生於戰國末期,所以當他建立大漢王朝後,在分封功臣時難免會守分封制的影響,給了冊封國很大權利,就算後來劉邦平定異性王,分自己的兄弟、兒子們為王也是繼承了這一傳統。

被封的諸侯王享有封地上的稅收、軍事、官員任免等一切權利,是一個名義上隸屬於中央王朝的獨立王國。如劉邦的庶長子劉肥被封齊王有七十多座城池。如果他要是有野心、有能力必然會對,中央政府的統治形成強大威脅。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這和當初武王姬發封姬姓為王類似,區別只不過是姬姓諸侯王是去開疆拓土,劉氏諸侯王是在原有的一塊土地上被封為諸侯王,享有這塊土地的一切,與中央政府直轄的土地並存。

在明朝初期漠北的蒙元實力依舊很強,為了防止哪些手握軍權的將軍藉機壯大,造成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的局面,朱元璋將他的九個兒子分封到,從甘肅至遼東一線的邊境地區,

採用類似漢朝初期的分封制度。邊境藩王一面節制手握軍權將軍,一面享有地方行政官宣的任免大權,藩王府還設有王相等一系列官員,這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後來朱元璋覺得這要是做不太妥當,慢慢開始縮減藩王府的行政權力,從最初有藩王任免王府官員,到由政府任直接任免藩王府官員,最後直接裁撤藩王府官員設定指揮司,指揮司人員多少根據其位置重要性設定。

但這僅僅是收回了藩王的行政主導權,到並沒有收回其手中的軍事排程權,況且需要節制手握軍權的將軍,所以保留了藩王的軍事自主能力。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什麼推恩令

漢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直轄的郡縣與封地諸侯王共存,相互之間又互不隸屬。漢景帝劉啟聽了晁錯的建議削藩,卻引起了七位劉氏藩王造反,史稱“七王之亂”,好在劉啟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叛亂,雖說平叛過後對藩王們造成了一定打擊,但還是治標不治本大的諸侯王依舊存在。

漢武帝劉徹登基後,採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議,徹底消除了諸侯王起兵造反被可能性,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

“推恩令”就是讓諸侯王再其封地內分封,除了可以繼承爵位的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子嗣,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因為,諸侯王爵位都是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嗣都沒有機會受到爵位的恩惠,採取“推恩令”候,可以在其封地內給其他子嗣分封侯爵,有中央政府來任命候爵位,

這樣一個大的諸侯王國就會分為若干個小的候國,因候國和縣是一個級別都隸屬於郡管轄,因此,中央政府管不了大的諸侯王國,卻可以透過郡縣管理越來越小的候國,且郡縣的管轄範圍犬牙交錯,有效的防止了諸侯王相互勾結。

漢武帝的“推恩令”不費一兵一卒,在無形中消滅了諸侯王,還讓那些本沒有機會享有爵位的人從此得到爵位,因此,漢武帝的這項政策還被稱為“仁政”,也名副其實畢竟沒有流血犧牲,就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建文帝朱允炆為何沒有采用“推恩令”

前面我們自己說了,明朝的藩王初期有行政權,軍事指揮權,後來朱元璋收了藩王的行政權,只保留了軍事指揮權,也是因為形式需要。

但明朝藩王不能實行“推恩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藩王有封地可分封,而明朝的藩王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空降兵司令,沒有一寸土地屬於他們,而且他們在駐地的一舉一動,還受到地方大員的監督,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採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這就註定建文帝朱允炆,沒法像漢武帝一樣,採取懷柔的政策來完成削藩,只能靠實力來削藩,可他卻是有實力沒動力,沒能削藩燕王反到讓燕王,利用燕王府的八百兵士造反,革了自己的命。

個人認為朱允炆削藩還是操之過急,剛登基才一年就開始削藩,雖說大臣都是朱元璋留下,但是沒有多少武將可以用,而朱棣是身經百戰的人,再一個就是朱允炆生性仁慈,這也朱元璋選他的原因,而朱棣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天生就一股狠勁在身上等特質,所以朱允炆即使不削藩,朱棣也會造反只看什麼時間罷了。